分享

石冰教授谈谈【329】提高牙槽突裂骨移植修复术的关键环节在哪里

 石冰团队 2024-09-20 发布于广东

今天与大家交流的是个未解的问题,我自己也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已思考了很久,也动手改进目前的手术技术,却还没有获得足以证明是有效提升植骨成功率的方法。


牙槽突裂骨移植修复,是一项成功率不算高的手术,我们团队起步较晚。最初看到不少医者的报道后,以为牙槽突裂骨移植的成功率很高,但在十余年前开始实施后,却发现成功率并不是想象中那样,术后的骨部分吸收或全部吸收很普遍,为此我们非常困惑,然后努力改进操作技术,但是总的大样本的结果依然不如人意,这时候,我不得不开始深入思考。

首先想到的是植骨袋的比邻鼻腔和口腔的微渗漏所致,设计了从腭侧入路的手术操作流程;又想到了裂隙两侧骨断端的落差的影响,为此,开展了系列动物实验研究和三维有限元的实验力学研究,并根据试验结果划定了术前正畸的范畴;也想到了是骨断端的成骨活性所致,所以,参照国际同行的做法,适当提前了植骨的时间;还考虑了感染和非感染的炎症因子,据此申请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该项目还在进行中。

与此同时,国内外同行也在努力研究,从文献而言,最近最有突破性的研究是两个方面,一是不在牙槽突裂植骨袋内放入任何骨或骨材料,反而可以自行成骨,且成功率甚高;另一研究则是在常规植骨袋内放入块状的皮质骨,也能大幅度提高牙槽突裂骨移植术后的成功率,也就是可以预防移植骨的吸收。

这些结果令人振奋,我在为同行高兴的同时,又有了一些疑惑。首先,在植骨袋的制备技术不变的情况下,放入自体骨的成功率反而明显低于不放入骨的成功率,也就是说,移植骨不仅无助于成骨,反而是阻碍成骨了,如何用现有的生物医学知识解释?我至今还没看到;另一项结果我也是很困惑,块状皮质骨相较于颗粒松质骨更有助于对抗吸收,那就意谓着骨吸收的程度取决于骨的硬度,那是不是放入人工骨块,就更能抵抗骨吸收了,或者说所谓的骨吸收就是因为移植骨与软组织摩擦后的损耗,或是软组织的蚕食结果?似乎也难以找到合理的医学和生物学知识解释。

在临床上,同一类疾病治疗手段和操作技术有差别,但医学和生物学理论不应该有太大差别,甚至相悖。




在承认上述结果的前提下,我推测的解释无非两种情况,一是还有前人未曾认识与发现的对骨移植的相关理论,如皮质骨抗感染能力强于松质骨等,所以如果能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验证,可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甚至改变整个骨科相关治疗领域的观念与技术;二是样本量不大,或适应证有限,所以未能反映这些创新的实际结果。我将密切关注上述创新的进展,学习并实施。

目前我仍然是在传统的技术流程上,对植骨袋鼻底瓣与腭侧瓣的封闭上进行各种改进,包括分离方式与缝合方式,逐渐积累了一些方法与体会,并将报道跟踪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