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活了多少岁?老子是怎么死的?

 咸鱼片 2024-08-23 发布于广东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以博学而闻名,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著成了千百年来令人百读不厌的“天书”——《道德经》,圣人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而他的影响远不止在道家之内,更是覆盖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

老子姓李名聃名耳,另一名老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历乡曲仁里人。出生时期各史料记载有差异,大约在公元前571年。老子少年时就和名家学习,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史书无所不习,可以称得上少有学问,因此在公元前551年,老子经推荐,入周王室守藏室为吏,也就是图书管理员。守藏室是周朝收藏典籍的地方,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老子在此如鱼得水,博览群书,学问猛涨,三年后又升任守藏室史,名闻远播。

但声名过旺,即便是这样一个闲职,老子还是要受到权贵排挤,在公元前535年,被免去职位,之后出游鲁国,也是在此时,17岁的孔子第一次问礼于老子。之后老子又官复原职,在公元前526年,接待了孔子的第二次拜访。在公元前516年,老子又被罢官,随后先回故里,后去往秦国。在这期间,51岁的孔子,曾于公元前501年,第三次拜访老子问学。《史记·》中曾记载孔子对老子的评价:“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可见在孔子心中,老子的学问修养有多高。

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发衰败,就准备出函谷关去云游。函谷关守将尹喜知晓老子学问,很敬佩他,当知道老子要出关云游,觉得可惜。就想用办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但老子仅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就交出了一篇五千字的著作,而相传,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写完此书后,老子离开函谷关,骑着大青牛走了,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也就是后来的老君山。公元前471年,老子死于秦国,享年101岁,但胡适认为,老子至多不过活了九十多岁。

史载老子在周朝做守藏室史的时候,多次回家探望母亲,希望母亲可以和他一起生活,方便自己照顾。但是老子的母亲因为在陈国相邑住久了,对这里产生了感情,所以不愿意搬迁到周国。就这样,老子在周朝做官,母亲却在陈国生活了30年。

有一天,老子得到家书说母亲病危。于是就向周天子请假,说回家探望病危的母亲。等到老子到家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老子面对着母亲的坟墓,回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以及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伤心欲绝,于是就坐在地上不吃饭也不睡觉。沉思许久之后,老子顿悟,发现自己竟如此愚笨,顿时感到如释重负,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饥饿和疲惫,于是他饱餐一顿后倒头大睡。

家里的仆人和侍女都觉得非常奇怪,老子前后差别为何如此之大,于是就问老子发生了什么?老子回答道:“人活在这个世上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情感,所以可以感觉到家庭人伦的和谐温暖;又因为理智的存在,所以能通情达理,遇到事情时不会忙乱。情感,要依附于理智,理智要掌控情感。如果情感控制了理智,那么人就会变得昏庸且做事颠倒;如果用理智来统治情感,那么人就会变得聪慧,做事合乎制度。母亲生了我,对我恩重如山。现在母亲离我西去,我对母亲的情感难舍难分。情感难以割舍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在这时难以保持理智,那么整个人就乱了。所以无论我现在再怎么悲痛也不能放任自己。现在我醒悟了,可以用理智来统治情感,所以情感得到了节制,做事就恢复了理智,因此肚子感到饥饿就要大口吃饭,身体感到困乏就要去睡觉。”

家仆问道:“如何用理智来统治情感呢?”

老子回答道:“人生在世,都是从无到有。既然是从无到有,那么也必然会从有再变回无。没有我和母亲存在的时候,就没有了母子之情。有我和母亲的时候,母子之情才得以存在。现在母亲离我而去了,母亲已经没有了情感,只剩下我还保有情感。等到母亲和我都不存在的时候,那就什么情感也没了。人的感情没有的时候和感情变没的时候有什么区别吗?是没有差别的。因此,沉溺于离别之情中痛不欲生,难道不是愚笨吗?人们都是这样,骨肉母子之情难以割舍,这本合乎情理,没有什么不对。可是因难以割舍而不去节制,任其释放而不管不顾,就违背了自然运转的道理。违背自然运转的道理是多么愚笨啊!我想到这里的时候,就有了饥饿感而想要吃饭,感觉困倦而想要睡觉。
仆人们听后,都觉得豁然开朗。

寂寞身后事

关于老子是怎么死的这一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不可确考。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当时已有老子活了160 多岁和200 多岁的传说。前面说过,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71年。取个整数,按160 岁、200 岁计算,则老子的卒年分别是公元前411年、公元前371年。其实这是不合理的,按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和医疗条件,一个人不可能活这么长时间。于是,又有了新的说法。如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老子死时,不知在于何时。《庄子·养生主》篇明记老聃之死。《庄子》这一段文字决非后人所能假造的,可见古人并无老子'入关仙去’,'莫知所终’ 的神话,《史记》中老子活了'百有六十余岁’、'二百余岁’ 的话,大概也是后人加入的。老子即享高寿,至多不过活了90 多岁罢了。”研究老子的许多学者赞同胡先生的观点,但在细微之处也有各自的说法。有人认为,老子于公元前480年去世。也有人认为,老子去世时间为公元前471年农历七月二十一日早晨。综合各方面情况估计,老子可能在公元前477年去世,享年94 岁。

关于老子逝世的具体地点,说法也不一。如唐代人释道宣在《广弘明集·辩惑篇序》中说:“至于李叟……生于厉乡,死于槐里。”而孙盛的《老子疑向反讯·道宣跋》又说:“老子遁于西裔,行及秦境,死于扶风,葬于槐里。”另据传说,老子死于扶风。去世的当天,槐里村的人都来了。

扶风人和槐里人都为老子赶制了孝衣,两村人商量殡葬事宜。为了以后能看到老子的坟墓,两村人都要求把老子的尸体埋在自己村上。槐里人说,槐里有老子的家,这就是他生前所喜爱的西山,他离开槐里的时候还说要回去呀!请你们尊重老子生前的意愿吧,请允许我们的请求,把老子的遗体葬在槐里吧!扶风百姓想到老子以不争为待人原则的教导,便答应了,并协同槐里百姓把老子的遗体安葬在槐里。据此,老子当死于扶风。

老子作为长者,平素待人慈祥,他那与天地一体的阔大胸怀,他那守柔处静忍辱含垢的性格,得到了乡邻老少的敬爱。因此,老子死后,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吊唁,痛哭失声。

相传老子去世的时候,乡里邻里都来吊唁。老人就像失去了孩子一样痛哭,少年就像失去了父母一样痛哭。这时候老子生前的好友秦佚前来吊唁,走到老子的灵旁,不跪不拜,仅以拱手致意,哭号三声便停止了。

等到秦佚要转身离去的时候,邻居拦住他问道:“你不是老子的好友吗?”

秦佚回答道:“当然是。”

邻居继续问道:“既然你是老子的好友,为何如此薄情失礼?”

秦佚回答道:“为什么不可以?”邻居听后,纷纷大声质问秦佚这样做道理何在。

秦佚回答道:“我的做法是对的。原先,我以为他是至人,现在看来他还不是。”

秦佚看众人不解,就解释道:“刚才我进去吊唁的时候,看见老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儿子一样,少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母亲一样。老少都这样悲伤地哭他,一定是情感执著不必哭诉而哭诉。这些表现都是违背自然、违背人情的,忘记了我们所禀赋的生命源于自然,古时候称之为'遁天之刑’,即违背自然规律所受的刑罚。我老友老聃生前说过,'生亦不喜,死亦不悲’。你们听说过吗?当年老聃出生的时候,是从无到有,聚气而来,顺时而生,这一切合乎自然规律,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现在老聃去世,是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同样合乎自然规律,有什么值得难过的呢?安于常分,顺其自然,这样悲哀、快乐的情绪便不能侵入人心中,古时候称之为'帝之县解’,即上帝从困苦的境地解救出来。活着也不高兴,死了也不悲伤,这才合乎自然之道。不理解这些,就不懂得老子,怎么能算是老子的朋友呢?所以我不悲痛。”

邻人听完之后,好像有所感悟。于是接着问道:“你既然没有感到伤悲,那你为何又大哭三声?

秦佚笑着回答道:“我大哭三声,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在与老聃告别。第一声是表明老聃的出生应时合理;第二声是言明老聃的离世也同样应时合理;第三声是表明老聃在世间所传的无为之道应时合理。老聃的一举一动都应时合理,我有什么好伤悲的呢?”邻居们听后都说秦佚是老聃真正的朋友,所以推举秦佚为主葬之人。

老聃入土的时候,秦佚用悼文赞颂老聃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千秋万岁名

老子客死他乡,长眠于终南山麓。据《弘明集》记载:老子生于赖乡,死就槐里。此外还有老子墓一直留存今日,老子墓位于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的大陵山。宋代人罗泌所撰《路史·后记七》注释中说:“今眉县柳谷水西有老子墓。”后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下》中说:“(就)水发源于南山的就谷,向北流经大陵西,世人称这个大陵为老子陵。”今陕西“西楼观”山中,有“老子墓”和“吾老洞”。

相传老子过世后,尹喜等人把老子的遗体安葬在楼观台西侧的大陵山中,老子墓中有老子的衣冠,吾老洞中则有老子的头骨。传说大陵山上原本没有建筑物,老子死后,尹喜的门人弟子在大陵山上修建了宫观,并在这里一边传道授业,一边休养生息。尹喜在研读《道德经》的同时,撰写了《关尹子》一书,也称之为《文始真经》,可算是对《道德经》的最好诠释。后来,尹喜等人先后以长寿而终。他们的门人弟子为了纪念他们,把他们的遗体分别安葬在老子墓的左右。自此以后,终南山楼观台被改名为“说经台”,后世隐人、贤士也称为“仙都”楼观台。

终南山脚下有老子墓,《庄子》明确记载老子之死,胡适说它“决非后人所能假造”。然而,司马迁为什么说老子离开周朝以后,“莫知其所终”呢?这是耐人寻味的。司马迁是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在郎中任内,跟随汉武帝巡视西北诸郡县,去过陕西,后任太史令十年,阅读皇家所藏典籍,撰写《史记》时也浏览过诸子百家的著作。然而,他不知道老子墓的存在?没见到关于老子逝世的记载?要说不知道老子墓的存在,或许有可能,要说没见到关于老子逝世的记载,就匪夷所思了。或许司马迁认为《庄子》关于老子逝世的记载不可靠,在其他历史典籍中又缺乏相关记载,所以才有这样的表述。这也不失为司马迁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史德。在有些学者看来,这种秉笔直书的文字竟然成为某些人出于各种目的而神化老子的渊薮,这是不公平的。司马迁并没有神化老子,他人神化了老子,不应当让司马迁承担罪责。

老子逝世二百多年后,其学说开始为统治者所青睐。五百多年后,老子开始为统治者和道教徒所神化。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老子学说没有受到各国重视。秦朝统一天下,短命而亡,未顾及道德之学。汉朝建立后,黄老之学吸取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顺应秦末社会动乱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干涉或少干涉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这些思想和主张,为统治者所采纳,“文景之治”的出现与此不无关系。武帝即位后,虽然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独尊儒术,但黄老之学已深入人心。在西汉以及东汉前期,道家学说属于政治范畴,老子还没有被神化。

东汉中叶以后,宦官外戚专政,天灾人祸不断,社会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同时,在宫廷之内,穷乡僻壤,谶纬神学迷漫,供奉黄老道。在民间还出现“黄帝”、“黑帝”、“真人”、“黄帝子”等,用宗教形式组织农民反抗和起义。“五斗米道”、“太平道”应运而生,成为道教诞生的重要标志。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老子被推上了道教教主的地位。明帝(58-75年)时,佛教传入中国。从此,开始神化老子,把黄老同浮屠一并供奉。
到桓帝(147-167年)时,在皇宫里都修建了黄老、浮屠之祠。

魏晋时期,从身世、形象、职业等方面,把老子塑造成为一个出身非凡、相貌特别、世为帝师的神仙。不过,这只是一种初步的、低级的宗教化。

南北朝时期,无论在神学理论上,还是在神化实践方面,都比较成熟、完善了,老子成为神宗、仙主合二为一的太上老君。

隋唐时期是道教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老子宗教化的鼎盛时期。尤其在唐代,统治者自认老子为祖宗,积极利用道教来巩固政权,道教主动依附李唐政权,借以发展自己的势力。在这种互相依托、互相利用的特殊关系中,太上老君受到隆重的礼遇,其地位也青云直上,登峰造极了。一方面,统治者凭借手中权力,对老子优礼有加,譬如:贞观十一年(637年)七月,太宗下令在亳州修建老君庙。

乾封元年(666年)二月,高宗亲自到亳州老君庙祭拜,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神龙元年(705年)二月,中宗恢复国号为唐时,依旧封老子为玄元皇帝。

开元三年(715年),以二月十五日为老君降生之辰,定为玄元节。
开元十九年(731年)五月,玄宗命在五岳(东岳岱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各建老君庙一座。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正月,玄宗颁发诏书,命令在两京(长安、洛阳)和各州修建玄元皇帝庙一所,每年依道法斋醮,并设立“崇玄学”,招收生徒,使他们学习《道德经》及《庄子》、《列子》、《文子》,每年准照明经例参加考试。

天宝元年(742年)正月,玄宗下令在京师太宁坊、东都积善坊旧邸修建玄元庙。二月,加老子尊号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唐玄宗亲自祭拜玄元庙,颁发诏书,将《古今人表》中的玄元皇帝升入上圣,并为他的弟子们加号: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改《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庚桑子》为《洞虚真经》。在亳州真源县先天太后及玄元庙,各设置令一人。两京崇玄学各设置博士、助教,又设置学生一百员。

天宝二年(743年)正月,追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改崇玄学为崇玄馆、博士为学士、助教为直学士。三月,亲自拜谒玄元宫,为圣祖母益寿氏加号为先天太后,并下令在谯郡(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市)修建庙宇。改定玄元庙名称,在西京为太清宫,东京为太微宫,天下诸州为紫极宫。九月,谯郡紫极宫之名,准照西京例,称为太清宫,先天太皇及太后庙也都改称为宫。

天宝三年(744年)三月,诏令两京及天下诸郡,在开元观、开元寺,以金铜铸造玄元等身天尊及佛各一躯。

天宝七年(478年)五月,册封老子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

十二月,由于玄元皇帝在朝元阁显灵,改朝元阁为降圣阁。并改会昌县为昭应县,改会昌山为昭应山。封昭应山神为玄德公,修建祠宇。

天宝八年(749年),玄宗亲自拜谒太清宫,册封老子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

天宝十三年(754年),玄宗到太清宫朝拜,供献物品,并封老子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开成五年(840年),武宗颁布敕书,以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生日为降圣节,并规定休假一日(有人说休假三日)。

另一方面,道教徒频繁施展太上老君显神降世的故伎,为李唐政权效劳,这在道教史上是空前的。此外,道教徒从神学理论上不断地总结和发展,使老子宗教化程度日益加深。这方面的成果,集中表现在唐末道教学者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一书中。该书于天复元年(901年)撰成,其中第二卷专门阐述“老君事迹、氏族、降生年代”,分为三十段,可以说是对唐以前老子宗教化过程的总结。太上老君已被神化为至高无上无处不在的神灵。

北宋以降,太上老君的地位和作用比之李唐时期有所降低。其主要原因在于,赵匡胤黄袍加身时,好事者阿谀逢迎,炮制了玉皇大帝的辅臣翊圣保德真君显神降世、辅佐君主的故事,宣扬翊圣保德真君与赵氏祖先有渊源关系,以讨好宋太祖。于是,显神降世、辅佐君主者不再是太上老君,而是翊圣保德真君了。不过,老子作为道教天尊,一直延续至今。

历代统治者及道教徒所神化的老子固然不可信,不可取,但是他们的造神活动客观上也宣传了老子,扩大了老子及其学说的影响。特别是唐代崇玄学(馆)的设立及其教学实践,在老子学说的传承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当然,这一切归根到底还取决于老子学说本身的博大、精深和玄妙。

往期文章

《道德经》里讲的“道”究竟是什么?“道”有什么含义?
老子与孔子论仁义,孔子深识仁义回归大道
老子与子贡论圣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老子同柏矩游齐国:爱民是治国的根本
老子与孔子谈阴阳:致虚极,守静笃;体道之要,在于心无旁骛。
老子和《太一生水》,《太一生水》和《道德经》的逻辑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