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打开叫车软件,目的地里赫然有家庭住址;使用搜索引擎,能自动补全脑中想打的字;浏览网页时,弹窗也总是推荐别处看过的商品……在大数据的算法面前,人的生活轨迹变得没有秘密可言。作为工具的电脑、手机,反过来像是可着我们的眼睛,让不少人有种说不出的不自在。全面数字化的今天,个人隐私的形态和观念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如果说传统意义上,保险柜、房屋构成的物理空间就能守护我们的秘密,那么现代意义上的隐私,却可以转化为数据,借助一根网钱、一个路由器传遍各个角落。隐私是从个人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的缓冲地带、安全阀门,一旦失去保护,不仅会扰乱日常生活,甚至可能让社会治理顾此失彼。经常会接到各类推销电话,对方甚至连你的喜好和近况都了如指掌,让人不堪其扰更不寒而栗。一些电信诈骗案,甚至酿成社会悲剧。 然而,为了生活便利让渡出一部分个人信息,可能是信息社会必然出现的发展形态。无论分享经济,还是云计算,方便你我生活的经济形态和先进技术,恰恰建立在信息和数据的广泛共享之上。换句话讲,也只有将我们的生活细节数字化、虚拟化,更多优质的服务才能实现。比如,出行信息能够为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提供依据,对手机应用的评价能够帮助开发者提升用户体验,甚至我们发布的周边信息、分享的位置,还能成为公安部门追查犯罪活动的线索。可以想象,当物联网时代到来,我们将不得不让渡出更多的周边信息,以享受更高效便捷的生活。 就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将成为玻璃房间中的摆件,我们需要以更合理的策略来保护个人的隐私尊严和生活场景的舒适度。首要的就是,不能以“授权”使用的方式让隐私保护变成一句空话。尽管心知每一次搜索、每一次用户注册、每一次账号关联,都有可能让自己的生活陷入他人窥探之下,但大多数人除了随着人流一起登上信息化列车,没有更好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讲,保护个人隐私既不能靠简单授权来约束,也不能停留在事后惩罚、追责的粗放思维中,而要在全社会范围实现对个人信息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这需要法律为个人信息的使用设定底线、细化规则。最新通过的民法总则首次写入了个人信息保护条款,在实践中还要通过“负面清单”等制度,一步步构建起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掌握海量用户数据的政府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也应该用好新的技术手段,减少个人信息的不必要曝光,同时建立可追溯的信息保护责任链条,防止信息泄露无从查起。 我们身处的大数据时代,就生活便捷而言是最好的时代,从隐私保护角度看可能是最坏的时代。无论如何,虚拟化、数字化、信息化已经在重塑日常生活的形态,我们只能不断升级“杀毒软件”,捍卫自己的生活。只要保持清醒,坚持扬长避短,相信我们能在信息玻璃屋上建立起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活安全感。 (摘编自彭飞《大数据时代,隐私不能粗放管理》) 材料二: 一网友无意中发现,自己在某网站经常预订的酒店房间价格在380-400元之间,而用朋友的账号查看时,同一房间的价格只有300元左右。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居然高于新客户!该网友认为自己遇到了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行为,经济学上称为“价格歧视”,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在不同的市场面对不同的顾客,采用差异化定价。这与生活中常见的套票、学生票等“差别定价”不同。“差别定价”时,商家的标准是公开透明的,消费者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主动“对号入座”,本质上增加信息供给,促进了市场交易。而大数据“杀熟”却是有意放大信息不对称,利用企业数据、定价规则上的信息优势,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攫取更多的利润。 大数据“杀熟”的基础是大量的消费行为数据,主要来自消费者在相关平台的行为记录。当我们使用APP时,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在被实时获取,变成一个个小标签,这些标签中,除了性别、地区、是否使用苹果手机等基本信息之外,还有你浏览了什么商品、看了多久、价位如何等等。平台根据这些给用户“画像”,对用户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于是,那些不起眼的小标签,有可能最终成了商家算计我们的利器。 要知道,消费者贡献数据,默认数字平台使用相关数据,其初衷是为了交易安全和交易效率,即期望由此获得更安全、更有效、更便捷、更个性化的服务。而平台企业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杀熟”式差异定价,显然是一种对数据的滥用以及对社会信任的破坏,实质上可视为一种欺诈行为。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国家监管层面已经开始在互联网领域推出了反垄断法,进一步厘清用户数据使用范围权限,明确数据使用权利义务,建立更完备的法律保护体系。同时完善群众举报渠道,使用数据追溯技术,对违背诚信原则者,加大处罚力度。 (摘编自顾彦《你又被大数据“杀熟”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平台违背消费者贡献数据的初衷,利用自身在数据、定价规则上的优势进行“杀熟”式差异定价,就可视为一种欺诈。 B. 从保护隐私来看,大数据时代可能是最坏的时代,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扬长避短,不断升级手机等“杀毒软件”,才能捍卫自己的生活。 C. 平台会根据我们留下的个人基本信息和消费行为记录,分析出我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以便给我们准确地“画像”。 D. 在大数据算法的背景下,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可以捕捉我们的行踪,甚至喜好与近况,让我们的生活没有秘密可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息化时代,更多的个人信息将成为玻璃房间中的摆件,生活的舒适度与个人的隐私如何兼顾,需要合理应对。 B. 保护隐私,需要全社会对个人信息的精细化管理,而授权使用的方式,也不会让隐私保护变成一句空话。 C. 生活方便、技术先进的基础是信息和数据的广泛共享,这让让渡出部分个人信息成为信息社会的必然发展形态。 D. 我们发布信息、分享位置既可能成为公安部门追查犯罪活动的线索,也可能因个人信息泄露而被不法分子利用。 3. 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各项中属于“大数据杀熟”的一项是( ) A. 某电商平台推出团购打折活动,价格确实便宜,点开链接后才发现该优惠只针对那些新用户,老会员依然原价。 B. 某同事经常出差,不过最近发现,在目的地和路线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的时间段用同样打车软件,价格不同。 C. 小张经常在微信朋友圈找熟人代购进口化妆品,觉得省钱靠谱,偶然逛街才发现朋友代购比实体店要贵得多。 D. 某教师刚在手机上订购机票,不小心退票后,马上用未登录账号的公共电脑查询同航班舱位,价格居然少了四百多。 4. 材料一中隐私泄露问题应如何解决?请分条概括。 【答案】1. A 2. C 3. D 4. 国家完善法律,设定底线,细化规则,构建信息保护基本框架;掌握数据的相关机构,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信息保护责任链;个人强化信息保护意识,更新信息保护手段。 【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材料一详细描述了在全面数字化背景下,个人隐私的形态和观念发生的变化,以及隐私泄露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文章强调了法律和技术手段在隐私保护中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实现对个人信息的精细化管理。材料二则通过具体案例揭示了大数据“杀熟”现象,指出其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并提到国家层面的监管措施。整体来看,文章内容详实,论证有力,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警示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不断升级手机等'杀毒软件’,才能捍卫自己的生活”错。材料一“我们只能不断升级'杀毒软件’,捍卫自己的生活”,可见,不断升级的是“杀毒软件”,而不是选项说的手机等“杀毒软件”。 C.“分析出我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以便给我们准确地'画像’”错,句子间先后逻辑颠倒。材料二说的是“平台根据这些给用户'画像’,对用户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D.“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可以捕捉我们的行踪,甚至喜好与近况”错。材料一说“经常会接到各类推销电话,对方甚至连你的喜好和近况都了如指掌”,可见,是各类推销电话,而不是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了解我们的喜好和近况。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这让让渡出部分个人信息成为信息社会的必然发展形态”错。材料一说“为了生活便利让渡出一部分个人信息,可能是信息社会必然出现的发展形态”,可见,原文说的是“可能是”,而选项把可能说成了必然。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内容分析各个选项是“差别定价”还是“大数据杀熟”。 A.“价格确实便宜”可见商家的标准是公开透明的,属于“差别定价”。 B.“在不同的时间段用同样打车软件,价格不同”,可见价格虽不同,但是价格透明,属于“差别定价”。 C.“逛街才发现朋友代购比实体店要贵得多”,可见找熟人代购进口化妆品的价格是透明的,属于“差别定价”。 D.“价格居然少了四百多”,可见手机上订购的机票票价不是透明的,有意放大信息跟实际价格不对称,存在“价格歧视”,属于“大数据杀熟”。 综上分析,A、B、C三项属于“差别定价”,D项属于“大数据杀熟”。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从这个角度讲,保护个人隐私既不能靠简单授权来约束,也不能停留在事后惩罚、追责的粗放思维中,而要在全社会范围实现对个人信息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这需要法律为个人信息的使用设定底线、细化规则。最新通过的民法总则首次写入了个人信息保护条款,在实践中还要通过'负面清单’等制度,一步步构建起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框架”分析概括为:国家要完善法律,设定底线,细化规则,构建信息保护基本框架。 根据“另一方面,掌握海量用户数据的政府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也应该用好新的技术手段,减少个人信息的不必要曝光,同时建立可追溯的信息保护责任链条,防止信息泄露无从查起”分析概括为:掌握数据的相关机构,要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信息保护责任链。 根据“无论如何,虚拟化、数字化、信息化已经在重塑日常生活的形态,我们只能不断升级'杀毒软件’,捍卫自己的生活”分析概括为:个人强化信息保护意识,更新信息保护手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还好吧,兄弟 原上秋 出汽车站口,人流如涌。我的后背被人拍了一下,扭头看,一个大约60多岁的男人朝我笑。该男方脸,满腮的胡茬子,衣着普通。 你还好吧,兄弟。他向我招呼。我还他一个笑,却讶异,此人不熟悉。 男人扛着一包货物,看似不重,以他的健硕,似乎不需要帮助。男人把我拉到一边,把货物卸地上,从兜里掏出一盒红旗渠牌子的烟,递我一支,自己嘴里安一支。我们抽着烟,在一个阳光虚弱的下午一个县城汽车站的广场一角互相打量着对方。 你还好吧,兄弟。他说。 你换号码了,很久联系不上你。他继续说。 我一时木讷,不知道说什么。我调动全部的脑细胞,还是想不起他是谁。 男人提出,加我微信。微信上,他的名字叫“老张的春季”。不用说,他姓张。我就顺势说,老张,你没变。 老张仰头一笑,说,老了。有那么一瞬间,我想告诉他,我不认识你。但这句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你想啊,人家那么热情,万一真是曾经的熟人,自己呢,把人家忘得彻彻底底,多尴尬。 说了几句话,老张就提出一起坐坐。他开始推荐东风路的醉巴仙鱼、城里十字的红焖大鹅、牧野湖边的重庆罐罐…… 当我确定他没有恶意之后,答应了。我说吃烩面就行,经济实惠,还有小菜下酒。 老张说太简单了吧。我说越简单越好。于是我们进了附近一家烩面馆。 基本确定,他是认错人了。你想想,既然是朋友,哪有一点印象没有的?但这种逻辑放在这位老兄身上,又讲不通。 一坐下,他还是那句话:你还好吧,兄弟。 我说,还活着。 他仰头大笑,连说幽默、幽默。 我们边喝边聊,聊的话题就是“活着”。老张对“活着”有很多感触。他说,活着就好啊,能好好的活着,真是幸福。 接着,老张说了一件令我吃惊的事。到昨天,他的儿子就死了整整一百天了。他说他有三个闺女,就这一个儿子,是不是宝贝疙瘩?但是,他要死,谁也无法挽留。是病死的,38岁,鳞癌。这个病折磨人,天天疼得他叫唤。 老张说,那些天,他真的希望儿子快点死了。死了疼痛就转移了。真让他说对了,儿子死了,这个疼真的就转移到他身上了。 不可思议的是,老张说这些的时候,语调是平静的。这种平静如大山一般沉稳,大山一般冷峻。还有什么比父亲失去儿子更让人痛彻心扉?老张不需要安慰,他说这段话的时候,就像说一段很遥远的往事。从他脸上七拐八弯的皱纹里,还能窥到一丝有些凉意的微笑。 不说了,喝酒。老张打住了话题。 推杯换盏过后,我们仿佛真的成了故旧相逢。在外人看来,这是一对知己朋友。一个说,另一个认真聆听。过一会儿,角色又反过来。随着身体里酒精浓度的提升,交换的频率也在加快。谈着谈着,我们都走进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这里,我们成了大海里的精灵,尽管表现出的只是一条小鱼,但那是一幕幕和大白鲨共舞的经历。我们都撩开伤口给对方看,他捂我一把,我扶他一下,跟踉跄跄想逃出大海,却又被海水无情收去…… 不说了,喝酒。老张又一次改变话题。我说,老哥,我喜欢你的那句话:你还好吧,兄弟。像冬天的火,夏天的泉,让人舒畅。 老张一脸惊喜,真的吗? 我说,真的。这样吧,你说一句,我喝一杯。老张就真的说了:你还好吧,兄弟。我提一杯。 老张又说:你还好吧,兄弟。我又提一杯。 老张第三次说:你还好吧,兄弟。 我喝了第三杯。 老张打住不说了,他说他怕我喝多了。我手一挥,老哥,你说一千遍,我喝一千杯。老张笑笑说,滚蛋地,不到10杯你就醉了。其实我已经醉了,老张似乎也有些晕乎。 尽管太阳被乌云遮挡,但我们有限的意识还是能从吃饭的人来人去中,察觉时候不早了。我们站起身,开始拥抱。 老张一歪一斜地往外走,货物都忘记拿。服务员给送了出来,递到他的手上。看他接货物的状态有些不稳,我提出给他叫车。他笑着摆手说,不用不用,回家的路我挤着眼睛都摸得到,再见吧,兄弟。 老张汇入人流,就像一条小鱼游进大海。直到他从视线里消失,我才想起,自始至终,我们没有问对方的情况。 我知道他姓张,我姓什么叫什么,他不会知道。 说不定,老张只想找个陌生人聊聊。望着老张消失的方向,心底突然涌起刚才那句话:你还好吧,兄弟? (有改动)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与老张在车站偶然相遇,老张主动跟“我”打招呼并邀请“我”到饭店坐坐,说明老张是个热情好客的“自来熟”。 B. “我”是一位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的人,明知老张认错了人,还要把“老朋友”装到底,“我”对老张的遭遇充满同情。 C. “一个阳光虚弱的下午”与后面的“太阳被乌云遮挡”既显示了时间的推移,又起到前后照应的效果。 D. “我”与老张推杯换盏,相互倾诉,老张劝酒又阻止“我”喝酒,最后两人站起身热烈拥抱,说明老张虽喝酒尽兴,但始终头脑清醒。 6.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情节安排紧凑,车站偶遇——应邀坐坐——喝酒聊天——相拥而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B. 小说中人物对话描写非常成功,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还成功地刻画了两个人的形象。 C. 作者运用比喻和象征,把生活比作大海,把人比作小鱼,把遭遇磨难比作与大白鲨共舞,暗示了人难以摆脱生活苦难的道理。 D. 老张这个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特别是笑着劝“我”喝酒一节,表现了他乐观的人生态度。 7. “你还好吧,兄弟”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5. A 6. D 7. ①“你还好吧,兄弟”是贯穿文章的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使文章更加紧密。②老张反复说这句话,是老张与“我”见面时的客套话,又反映出老张痛失儿子后内心受到打击和对“朋友”关切的心理,突出了老张的形象特征。③文章最末一句,表现了“我”对老张未来生活的关切。④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强化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切、安慰、真诚交流的主题。 【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小说通过“我”与老张在车站偶遇并共饮的情节,展现了人际交往中的温情与陌生人之间的心灵共鸣。老张的热情和“我”的善意构成了故事的核心,尤其是老张反复问“你还好吧,兄弟”这一细节,既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也传递出一种普遍的人性关怀。小说语言简洁,情节紧凑,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成功塑造了老张这一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令人感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说明老张是个热情好客的'自来熟’”错,老张错把“我”当作老朋友,所以不能说老张是个“自来熟”。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表现了他乐观的人生态度”错,此处老张是借酒浇愁,故作旷达,从前文看,内心有着隐隐的丧子之痛。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 ①“你还好吧,兄弟”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多次出现,共有7次之多,所以在结构上起到线索的作用,贯穿文章,使文章更加紧密。 ②“你还好吧,兄弟”这句话是老张反复说的,一开始老张说这句话是与“我”见面时的客套话,到两人在饭店吃饭,老张向“我”讲述儿子去世的事情之后,根据原文“推杯换盏过后,我们仿佛真的成了故旧相逢。在外人看来,这是一对知己朋友。一个说,另一个认真聆听。……我们都撩开伤口给对方看,他捂我一把,我扶他一下,跟踉跄跄想逃出大海,却又被海水无情收去……”,可知老张反复说“你还好吧,兄弟”反映出了老张痛失儿子后内心受到打击的悲伤,以及对“朋友”关切的心理,有利于突出老张的形象特征。 ③根据“说不定,老张只想找个陌生人聊聊”“望着老张消失的方向,心底突然涌起刚才那句话:你还好吧,见弟”,文章结尾中的“你还好吧,兄弟”这句话是“我”对老张说的,表现了“我”对老张未来生活的关切。 ④“你还好吧,兄弟”这句话在内容上是表达对朋友的关心之情,文中是指老张和“我”之间的互相关怀之情,也可以扩广到其他朋友之间的关怀,所以在主旨方面,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强化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切、安慰、真诚交流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2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材料二: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①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 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②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注】①行李:出使的人,使者。②版:指版筑的工事。 8. 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以下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既东封A郑B又欲C肆其D西封E若不阙F秦G将焉取之? A ADF B. BEF C. BEG D. AEG 9. 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岂直五百里哉 直:值得 B. 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 C. 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D. 阙秦以利晋 阙:损害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篇文章塑造的人物都是勇敢、机智、善辩、爱国的谋士。 B. 两篇文章都只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通过人物对话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 C. 唐雎善于抓住对方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不辱使命。 D. 烛之武以“利”攻心理,以“害”析形势,以“史”施离间,能言善辩,有勇有谋。 11.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答案】8. C 9. A 10. B 11. (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2)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战国策》和《左传》,分别讲述了唐雎和烛之武两位谋士的故事。唐雎面对秦王的威胁,巧妙地以“士之怒”反击,展示了他的勇气和智慧,成功保全了安陵。烛之武则通过分析利害关系,劝说秦伯放弃攻打郑国,展现了他的机智和辩才。两篇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两位谋士的形象,突出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卓越的外交才能。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既东封郑”和“又欲肆其西封”之间是承接关系,“既”“又”是承接连词,前句中“郑”是“封”的宾语,故应在B处断开; “又欲肆其西封”中,“肆”是谓语动词,“其西封”是“肆”的宾语,句子成分完整,应在其后断开,即E处; “若不阙秦”表示假设,“将焉取之”表示假设的结果,前句中“秦”是“阙”的宾语,故应在“秦”后断开,即G处。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A.“直”:只是,仅仅。句意: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B.句意: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C.句意: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 D.句意: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都只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说法有误。材料一中“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和材料二中“秦伯说,与郑人盟”是从侧面展现了唐雎和烛之武的外交才华,故两篇文章不只是运用正面描写。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布衣”,指平民;“免”,摘掉;“徒跣”,指光着脚;“抢”,撞击。 (2)“说”,通“悦”,高兴;“盟”,名词作动词,结盟;“戍”,戍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材料二: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诗人送别李少府、王少府两位遭贬谪的朋友,首联点题,直抒胸臆。 B. 颔联写送别见闻,视听结合,以“啼猿”“归雁”两个意象寄托浓重的感伤之情。 C. 颈联写秋高气爽的季节,青枫江上孤帆远去,白帝城边古木参天,境界开阔。 D. 全诗四联起承转合,尽显律诗章法布局之妙;中间两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13. 这首诗在抒发离情别绪的同时又能给人温暖和力量,展现出诗人别样的境界和胸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2. B 13. ①饯别遭贬的友人,诗人首先表达殷切关心和依依惜别之情。首联一“嗟”一“问”“驻马衔杯”,关切与惜别之情溢于言表;颔联“数行泪”“几封书”寄予对友人的同情和牵挂。②面对因仕途失意而愁绪满怀的友人,诗人更多是语重心长的宽慰、真诚恳切的鼓励和对前景的乐观展望。颈联转写青枫江、白帝城明朗开阔的景象,宽慰之情寓于景中。尾联以“多雨露”“莫踌躇”真诚叮嘱朋友不以暂时的失意为意,要乐观自信,振作精神,满怀希望。③本诗虽写送别,但诗人并未停留在离别的伤感上,而是不落窠臼,将情感重心落在真诚的宽慰和鼓励上,在朋友的至暗时刻送去温暖和力量,赋予送别诗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格调,展现诗人高远的境界和豁达的胸襟。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颔联所写并非眼前送别见闻,而是虚写,是诗人想象友人去到荒僻之处后的情形。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从首联来看,“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这两句中,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嗟”“意何如”“问谪居”开始:“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贬谪分别时的痛苦已不言而喻。“此别”“谪居”四字,又将题中的“送”和“贬”点出,“意何如”“问谪居”,反复致意,其殷切珍重之情显而易见,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之情。 从颔联来看,颔联上句“巫峡啼猿数行泪”写李少府贬峡中,这里路途遥远,四野荒凉。诗人设想李少府来到峡中,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下句“衡阳归雁几封书”写王少府贬长沙,衡阳在长沙南面,衡山有回雁峰,传说北雁南飞至此不过,遇春而回。归雁传书是借用苏武雁足系书故事,但长沙路途遥远,归雁也不能传递几封信。颔联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生活——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思乡,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从颈联来看,“青枫江上秋帆远”想象了长沙的自然风光。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这句写王少府到了长沙,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望着那明净高远、略无纤尘的蓝天,自然会洗尽烦恼。下句“白帝城边古木疏”,想象夔州的名胜古迹。白帝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在夔州,当三峡之口。这句写李少府到了峡中,可以去古木参天、枝叶扶疏的白帝城凭吊古迹,以求慰藉。诗人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宽慰勉励之情:秋高气炎、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疏获得精神慰藉。既照顾到了二人不同的地点,又表达了对双方一致的情意。 从尾联来看,“圣代即今多雨露”,在圣明的时代,应会多蒙皇恩。下句“暂时分手莫踌躇”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这是劝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这一联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 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 14. 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先别打听,到时候自然就知道了。 B. 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 C. 你应该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自然,别人也要学习你的长处。 D. 他是第一次上台演出,不过,演得还挺自然的。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没有了绝望和悲观”,表意效果没有原句好,为什么? 【答案】14. B 15. (1)原句“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先叙述他的改变,再点明他的新状态,更符合事物的发展逻辑。 (2)原句使用短句,节奏明快,更能突出他转变后的积极状态。 (3)原句强调了“绝望”和“悲观”的消失,与前文他的遭遇形成对比,更能体现出他的转变之大,以及灯光和他人的帮助对他的重要影响。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自然”表示理所当然; A.表示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 B.表示理所当然; C.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语义转折或追加说明; D.表示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1)原句,先叙述他的改变“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照应前文“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再点明他的新状态“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作总结性评价,更符合事物的发展逻辑。改句先说新状态,再说改变,不符合发展逻辑。 (2)原句“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使用短句,两句句式一致,为整句,语言简短,节奏明快,更能突出他转变后的积极状态。改句“没有了绝望和悲观”用一个句子,句子较长,缺少节奏感。 (3)原句先说“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强调了“绝望”和“悲观”的消失,与前文他的遭遇形成对比,强调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体现灯光和他人的帮助对他的重要影响。改句放在后面,没有强调效果。 四、写作(60分) 16.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时候总觉得,今年和去年没有什么区别,这个星期和上个星期没有什么区别,今天和昨天也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你蓦然回首,遥望远处,会发现岁月的留痕是无声的,在不知不觉间,深深的、浅浅的、或浓的、或淡的,就那么刻在了你的脸上、身上、心上。 请以“岁月留痕”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明确文体,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命题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留痕”是生活经历留在人们心中的火花,“留痕”常常催生思想的灵光,“留痕”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更是心灵的震颤。如果时间是一册书卷,那么“痕”就是这册书卷上一纸的墨香。如果时间是幽远的夜空,那么“痕”就是流星划过的美丽的弧线,划破寂静,也划过你的心房。写作时要把这个抽象的“痕”具体化,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可以从个人的角度撷取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写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对自己的影响。也可以放开视野,剪辑历史的点滴组接成一幅画卷。关键是要以时间的流逝为背景,紧扣“留痕”,写出对自己心灵产生影响和启迪的人、事、物,写出你划过心底的印记。而这印记,将会伴随你成长,在你的生命中熠熠闪亮,他是前进的马达,是抚平你心灵褶皱的手掌,是你疲倦时的一杯茉莉菊花茶。永远在你心底最柔软的那个角落,让你暖暖地感动。 立意角度: 1.岁月留痕,众多的痕迹便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2.珍藏岁月的痕迹,或许让我们总结教训,或许让我们收获感动,这也许就是人生。 3.或深或浅的足印是成长的印记,记住过往,更要走好未来的每一步,且行且珍惜。 素材积累: 1.一首歌中这样唱道“时光在飞,我正跨越年龄的门槛;日子在走,而我却已好久没有停留;暮然回首,倏地发现记忆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已随岁月流走,只留下深深浅浅的履痕,伴我生命左右……” 2.杨绛在《我们仨》中说:“现在我们三个走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那难以言表的爱弥漫在字里行间,令人动容。这是岁月结出的真情,历经时光,定格成永恒。 3.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只是这脚印和痕迹有的清晰,历经岁月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约翰·罗斯金 4.苦难的岁月在我一生中留下了许多的遗憾,但同时又给予我许多改变命运的机会,由于我的热爱、用心、努力、认真,我用勤劳的双手,也能创造出逆境生活中的美好。——李永舫 结构层次: 材料的关键句是“蓦然回首,遥望远处,会发现岁月的留痕是无声的,在不知不觉间,深深的、浅浅的、或浓的、或淡的,就那么刻在了你的脸上、身上、心上”,其实岁月留痕就是我们人生留下自己的足印。脸上的皱纹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多次的挫折和情感的伤痕,必然留在心上。当然,美好的瞬间,温暖的记忆也会留下痕迹。对于过去,我们不能全然忘记,因为这是我们人生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题目要求写记叙文,就要符合记叙文的特点,有记叙的六要素,有明确的中心思想,有细节的刻画,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例文的语言风格温婉如溪流,没有波澜壮阔,无声无息流过你的心田,让我们认识一个可亲可敬的爷爷。爷爷坚强、慈爱,在岁月中衰老,却带给我无尽的激励与思念。本来岁月流逝的话题容易给人留下伤感的味道,然而文章却给人一种力量,“其实,岁月扛不过人”。观点新颖,乐观,指引我们不断地奋斗、前行。语言形象动人。“金黄的麦子就像失手打翻了颜料的绸缎”比喻生动自然,对麦田的喜欢之情溢于言表。“我确信爷这一辈子都不会死,就像门口的那株百年老树”比喻贴切,也蕴含着对爷爷的无限深情。“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信念做捻子。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珍藏”意蕴悠长,爷爷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终生难忘。 【点睛】做命题作文时,不要看到题目就忙于动笔,要养成动笔之前想周全的习惯。在审好题目后,先确定一个写作的中心,然后列出提纲,根据所列的提纲去写作文,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主次分明,条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一、认真审题,明确题意,仔细地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这是做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第一步。 二、确定中心,选好材料。 三、列好提纲,确定详略。 以上三步做好了,你就可以按提纲进行作文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可以避免选材不当、文不对题,或者结构混乱、条理不清,或头重脚轻、主次不分,甚至没有中心 例文: 岁月留痕 爷常说:麦芒上顶着的日子,是割倒的岁月;而人,是岁月的痕。 小时候,丰收的六月里,爷爷会头扎一方巾帕,带着一家老小进入丰收的麦田。金黄的麦子就像失手打翻了颜料的绸缎,在风中荡漾,大把大把的绚丽,迷幻了人们的心与眼。爷站在田埂上,开始分配各自的主战场,而将最大的一块留给了自己。 爷是大家族的主心骨,黝黑的皮肤,精神的短寸,硬朗的身体。我确信爷这一辈子都不会死,就像门口的那株百年老树,老是老了些,虬劲的枝却支撑着半边天。可爷说,没有人能走过时间,扛过岁月。走着走着人就老了,岁月在身上留下印痕,老到齿牙动摇,目光呆滞,老到没有了梦,老到弯腰拣一块石头,都会气喘吁吁,最终被岁月带走,永远也回不来。 后来,爷的胡茬变成了花白的胡须,一颤一颤地,像传说中的老神仙。脸上有了点点的褐斑,我怀疑,这是否就是岁月的留痕。这时,爷就会抚摸着我的头,爽朗地笑了:“哈哈,这才是岁月的痕迹,不朽的杰作哩!” 又一年六月,爷一手拿着烟袋,一手牵着我走向麦田。他颤颤地掐一穗麦穗,揉碎,轻轻地吹去麦麸,拣一粒放在嘴里,细细嚼,慢慢品,若有所思。我牵了牵爷爷的衣角:爷,看那儿。“麦田的尽头,金黄的麦晕出一片迷蒙的绚丽。爷指着远处:“飞过去。”一如当年分配战场的将军,让我觉得岁月真的倒流。我便顺着田埂一路跑,胳膊张开,像春天的蝴蝶。我触碰到那成熟的麦芒,不似爷现在的胡须,倒像早年爷的胡茬,扎手硌人。 爷说,一个人,一辈子,总有走到头的路,总有迈不过的坎,所以啊,人得挺着。麦子躺在镰刀下,麦粒要扎进土里,天地万物人为尊,人却在一场雪后,一声不响地随着岁月走远。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我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拾捡回来。爷爷,我要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信念做捻子。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珍藏。一如岁月在脸上留下的道道印痕,终生难忘。 爷说,人是岁月的痕,人扛不过岁月。其实,岁月扛不过人。因为我看到,辽远的大地上,麦子一季又一季的生长,那是生命的暗流,在汩汩地涌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