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翻阅《宁武府志》| 冯向东(宁武)

 又见酸枣人生 2024-09-22 发布于山西
--执着如你 生命如歌

                                        有一种朋友不在生活圈,却在生命里;有一种陪伴不在身边,却在心间。人生百味,岁月如烟,让美妙的声音随同心灵的悸动伴着沉睡的文字飞翔.....

翻阅《宁武府志》

作者||冯向东
编辑||云影

翻阅《宁武府志》








      前些日子,朔州的一位友人,向我索要一本清《宁武府志》,他说他的祖籍在今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大莲花村。大莲花村在清代时隶属宁武府宁武县管辖。他想从《宁武府志》中能找到一些相关的资料。

      我在多年前就收藏了这本书。中秋节回朔州度假,专门找出这本史志,从《星野、山川、地记、疆域》卷中,翻来翻去,也没有找到有关大莲花村的记载。

      宁武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下辖宁武、偏关、五寨、神池四县。置所在今宁武县,民国元年废。清代乾隆版《宁武府志》,是宁武自有建制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由魏元枢、周景柱两位知府修纂,于乾隆十五年付梓。全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宁武府及所辖四县几千年来的历史风貌,是一本珍贵的史书。

      但限于当时的地图制作条件,并未将类似大莲花这类小村庄全部收入图中。我只能如实转告那位友人,但书却舍不得转赠,又收藏了起来。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恢水西。宁武,位于山西北线雁门、宁武、偏头之三关要塞之中枢,置于明长城阳方口段之边。为重要军事要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北宋时,宋、辽相爭,杨家将镇守杨防口(阳方口)。阳方口至朔州一带,为拉锯战的战场。宋、辽息兵后,从阳方口至分水岭,纵横40里恢河流域,成为宋、辽之间的三八线,辽不争,宋不守。

      明朝末期,李自成上北京经过宁武关,遭到三关总兵周遇吉的顽强抵抗。双方血战数十日,宁武关前上演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战事。最后,宁武守兵终因寡不得众,又无援兵,战败城破,周遇吉举家殉国。李自成报复焚城。宁武关因此而驰名天下。

      1937年10月,日本鬼子侵华,先在朔州屠城,接着由阳方口而大举占领宁武古城。在宁武古城惨无人道地烧杀抢掠,杀害当地百姓4000多人,留下血的记载。血海深仇,岂能忘怀?

      宁武境内,芦芽山水甲天下,万年冰洞露峥嵘。百万亩原始森林,林相整齐,风景优美。马营天池为全国三大天池之一,高山明珠,十分珍贵,在隋朝时就是皇家的避暑胜地。隋炀帝曾大举土木,在这里修建规模浩大的汾阳宫。遗憾的是,被马邑起兵造反的刘武周一把大火烧毁。刘武周将宫中三千秀女,贿赂给突厥,换回三千匹战马。

      民国二十六年三月,民国政府修筑北同蒲铁路时,曾有记者连线采访。路过宁武段时,记下他对旧时宁武古城的第一印象:

      宁武形势,有似飞机,纵长横窄,状颇特别,故老盛传,在昔宁武,为一凤凰,栩栩如生,然周遇吉拒抗李闯王,以土袋溢填四门,随至压毙。宁武清本府置,市容整洁,建筑雄伟。周公寺在城内西北角,中唯碑石数起,别无可观。公即周遇吉,明锦州人,官山西总兵,守雁门、宁武、偏关三镇。闯贼犯境,率众拒之,卒以身殉。夫人刘氏,闻公噩耗,含悲忍泪,继予周旋,巷战经日,兵尽矢穷,遂跳楼自焚。寺西有公全家殉难地……云云。

      历史风云,几起几落。驱离日寇,中华一统。息兵罢武,宁武得兴。

     汾、恢山川, 请春华落户,万物欣荣。古城早已交给历史,返还岁月深处。遗风,繁华于各种媒体,以诗词和影视的方式,在春天复兴。

      如今,乌金出海,清风输电,芦芽山尚开胸怀,纳八方来风;宁武关打开关门,迎四海嘉宾。改革开放,欣逢盛世,凤凰涅槃,古关复兴。

       南山园林,驻满东风,繁华在外,名人守园。恢河上座座长桥,挑万家灯火;龙吟古塔,为市井守护。

      栖凤阁里,骚人吟诵,诗人题诗,供奉着古城风韵和周公精神。山右去缅怀周公墓,就会情不自禁的淌出泪光。       

      历史是现实的翻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一切都在冬天里结束,在春天里开始。花朵开向春天,岁月泻入河流,收获都在秋天。故乡欢庆丰收的鼓乐,在古关楼下奏响。

2024年9月20日

甲辰八月十八

向东晨起记      









作者简介

冯向东,笔名芦芽山人、林海。

山西宁武人,现居朔州,已赋闲。任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北岳书画院院长。爱书法,好杂文,喜舞蹈。书不入流,文不求名,一鲰生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