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为而不争

 格武致知 2024-09-22 发布于重庆

今天,终于来到了《道德经》的第八十一章,也即是全书的最后一章,本章写完,也意味着正本经典有了完满的收官。按照正常著书或写文章的惯例,一般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部分,都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般是开头点题,结尾再进行最后的总结。
本章的原文内容如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典型的“道德经”式的的结构,即先分类进行排比,最后,再做出结论。本章的特殊之处就在于,结论不仅仅代表本章的结论,甚至可以称之为整本书的最后结论,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两句的意思是真实可信的话不一定好听,而好听的话却未必真实可信。善良的从来都不喜欢巧舌如簧,而巧舌如簧、信口开河者未必就是善良的人。
我们当代常用的一句谚语“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苦口利于病”,大体上想要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能只相信耳朵,或者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更应该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深入分析它对自己的根本利害关系。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一句的句式跟前两句类似,其中的“知”,通常翻译做知识的知。其实,个人觉得翻译为智慧的智更为妥帖一些。即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从不卖弄自己的学问,也不会处处彰显自己的博学,而那些喜欢卖弄和标榜自己的人,恰恰可能是内心空虚的表现,他们未必就是什么真正的智者。这也正是当代谚语“一瓶子不响,半瓶子咣当”的道理之所在。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意思是说,得道的统治者,是不喜欢也不存在占有之心的,而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尽力照顾别人,他越是帮助他人,自己不仅不会失去,反而得到的也更多,自己的内心也会变得更为丰盈、充足。这便是自利利他,利他的同时也得到了正向且积极的反馈。
最后,得出了整本书的结论,即「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两句话把道与德的核心精髓都做了最精准的提炼,道的核心是天之道,即天道;德的核心是圣人之道,即人道。天道用'利而不害’四个字做了总结诠释。所谓利而不害,意思是使万物得到好处而不去伤害它们。用现在的话凡事要有利他之心。
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说:这世间最好的商业模式,便是利他。也即是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去解决别人的痛点与难点,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这才是一个公司的立业之本,乃至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圣人之道,用'为而不争’做总结诠释,意思是专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上,而不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在与人争名夺利上面。“不争”在本书中不断出现,老子对这个词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了。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道德经》的解读也没有唯一的正确的,任何大家也不敢胯下这个海口。也许,老子只是通过《道德经》这部书,给后人指明了一个模糊的方向,具体怎么走,如何悟道,怎么样才能到达彼岸,还得看各自的修行。
各位好朋友,这本五千余字的《道德经》到今天就算正式解读完了,不论是线上或线下期待有更多的机会与朋友们一起互动交流。青山不改 绿水长流,我们后会有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