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年,他用这些照片感动青岛!

 青岛城市记忆 2024-09-22 发布于山东

他,用镜头记录时光的流转,用影像来致敬这座“城”。他就是青岛资深摄影家、青岛日报社原摄影记者王群老师。


怀揣着对这座城市的深情,在他的照片中,一张张胶片,就这样充满着温情,见证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岛城的飞速发展。



四十年来,王群穿越了暑来寒往,行色匆匆地用脚步丈量着大青岛的角角落落,记录着在他看来值得记录的人或事,景或物的变化。


四十年来,王群拍下数万张照片,包括工业、农业、商业、改革开放、城市发展等各方面的内容,如同一部影像的历史,栩栩如生地记录了青岛前进的脚步。

而这其中,很多作品中记录的载体,今天都已消失不见,但王群用他的摄影作品,保留了这些过往的情感与故事,以朴实的画面,反映出城市变迁的宏大主题。让有过经历的人们,勾起浓浓的乡愁;让年轻一代及新市民们,引发无尽的怀想,进而体会到这个时代的伟大。


1986年,老字号“瑞福祥”绸布商店,挤满了前来购买布料的顾客。


曾经位于胶州路35号的百年老店,与“谦祥益”齐名的著名绸布店——“瑞蚨祥”。1905年开业的百年老字号,二十多年前已黯然消逝。


1986年,青岛南海路上的“白浪花餐厅”。

“白浪花咖啡厅”,曾位于第一海水浴场旁的南海路8号,与汇泉宾馆相对,因面朝大海、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雅,又曾引导岛城餐饮时尚潮流、开时代之先、名噪一时,而让无数老青岛记忆颇深。2002年9月,随着第一海水浴场以及汇泉湾城市公共空间的改造而消失。


1986年冬,青岛市民街头购买大白菜的热闹场面。

对于老青岛来说,冬储大白菜是段难以忘却的记忆。那个时候,每到冬季,全家老幼便开始忙活起来,家家户户都提前购买储存了一堆堆的大白菜,俨然就是一道特殊的“风景”。


1986年,青岛火柴厂的出口产品“双喜牌”火柴包装生产车间。

火柴,曾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黑暗到光明,都离不开那一根小木棍。如今,火柴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如同当年红火的青岛火柴厂,逐渐成为了一段历史记忆。


1987年,青岛市市南区费县路中心煤店型煤车间的工人正加班加点的生产蜂窝煤。

那时家家离不开炉子和大锅灶,柴火和煤就成了那个年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人们一年四季饮食起居离不开用煤,因而煤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进入冬季前,买煤、存煤就成为各家各户一项最重要的内容。



1987年,青岛饮料厂生产的“女士香槟”饮料畅销国内市场,工人正抓紧装车外运。


1985年,女士香槟正式出厂投放市场,迅速成为那个年代最时尚的一种饮品,影响了几代青岛人的生活。她与青岛啤酒、崂山可乐、大金鹿自行车、金锚手表等老品牌一起代表青岛享誉全国,盛极一时。

1987年,青岛第二皮鞋厂的“金羊牌”皮鞋生产车间。


“男穿金羊,女穿孚德”,是无数青岛人的难忘记忆。青岛皮鞋二厂生产的“金羊牌”皮鞋,曾经畅销大江南北,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用青岛话来说,“金羊”鞋漂亮、抗造。当年一双“金羊”皮鞋,虽然要花上半个多月的工资,但它却使得无数年轻人足下生辉,洋洋得意。


1988年,中山路上的青岛食品商店是全市经营最全的食品商店。


青岛食品商店。这里面是全市最全的卖各地食品的地方,各种点心和糖果,各地包装精美的小食品琳琅满目,这里对无数老青岛的童年都有着很大的诱惑。1999年因被有关部门判定为危房而被拆除,按原貌在原址处又重建了一栋新楼。


1988年,市民正在国营湖北路粮店前排队购买馒头


四十年,这家门头并不华丽的老粮店,承载了无数老青岛们儿时的记忆。从最初的大嫚头,到如今各种式样的面包,不变的是每日里依旧的大长队,用最简单、最平民的价格,为一代代市民送上熟悉的味道。


1988年,青岛铝制品总厂的“玉鸟牌”铝制日用品车间。

洮南路12号,那些年曾辉煌过的青岛钢精制品厂,后来改名的青岛铝制品厂;那些年家喻户晓,家家离不开的的“工农牌”、“玉鸟牌”、“海燕牌”......


1988年,青岛手表厂手表装配生产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青岛生产的老“三大件”,金锚牌手表、鹰轮牌缝纫机和金鹿牌自行车在全国都曾经是响当当的品牌,行业里的佼佼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辉煌一时。“金锚”牌手表,作为青岛人最有回忆的手表品牌,在上世纪很长一段岁月里影响了几代人。


1988年,市北区辽宁路上骑自行车上班的大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自行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那时私家车还很少,除了拥挤的公交车,满大街都是自行车。青岛自行车厂生产的“大金鹿、小金鹿”自行车就此辉煌一时。如今,自行车已逐渐成为一个城市记忆的代名词,但是,它承载的是满满的故事与一座城市美好的回忆。


1989年,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公园的“换房大集”。 


安徽路公园,如今的老舍公园,但很多老青岛至今还是习惯的称呼它为“大花沟”或“第六公园”。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这里一段时间成为民间收藏爱好者自发组织的交易市场,民间房地产交易市场的换房大集,农贸市场等,每到周日很是热闹。


1989年,青岛卷烟厂的“双马牌”香烟生产车间。

青岛卷烟厂的“双马牌”系列香烟,对于山东人来说可谓知名度甚高。“双马”香烟的特点是烟质优美,香味清芬,设计优美,定价低廉,因此颇受广大烟民朋友的青睐。九零年左右,“一马”还专供出口,只有春节时候供应。


1990年,青岛清真食品厂车间工人加班加点生产月饼,保证市场供应。


如今制作销售月饼可谓简单,线上线下,商场市场。但在上世七、八十年代,青岛主要还是四大糕点厂生产,生活林、台东、清真和沧口糕点厂,全市的糕点基本都由这几家供应。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厂家才逐渐多了起来。



1990年,青岛市中山路上的国营大新理发店,坐满了前来烫发的市民。


与现在的各种档次品味的美容美发店相比,曾经的国营理发店显得老气横秋,陈旧甚至有些黯淡无光,但依然有不少人钟情于到国营理发店去理发。这里面不仅仅是那份怀旧,更是对理发店里有着几十年理发技术老师傅的信任。


1990年,三养即食面的生产线。

1989年2月,青岛第二食品厂与韩国三养食品工业株式会社、青岛崂山贻糖厂在青岛市崂山区中韩镇合资兴建了青岛三养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加工销售即食面、调味料、干燥菜、干燥海带、贻贝、饲料、小食品和海产品等。其中,三养即食面畅销许多年,至今仍令许多人难忘。


1991年,沧口路大台阶上的“算卦摊”。


市场三路,最著名的不仅仅是连接沧口路的大楼梯,还有那些常年聚集在这里的算命人,这也是岛城曾经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992年,红火的青岛盛锡福鞋帽店。

“盛锡福”这个百年老字号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本着“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原则,以合理的价格、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欢迎。“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依然在许多老青岛的心中有着别样的情怀。


1993年,位于青岛台东长兴路9号的大陆茶庄。

大陆茶庄、泉祥茶庄、瑞芬茶庄和福生德茶庄,在解放前几乎垄断岛城茶叶市场,号称青岛四大茶庄。大陆茶庄虽然是其中开业最晚的一家,但却后来居上,以茶叶品种最多、价格合理、讲究信誉而声名远扬。这座始终屹立于台东的老字号,历经八十余年历史,半个多世纪的辉煌,虽因市场原因而走向迟暮,但能坚守至今,就已是一个商界的传奇。


1993年,市民在市北区堂邑路邮局前购买新年挂历。

1994年,市场三路与堂邑路路口,一座壮观精美的老建筑被拆除,至今仍令人惋惜不已。这就是堂邑路邮局,大家都一直叫顺口的大窑沟邮局。四十年后,许多老青岛的心里还会记得那座被拆掉的别致建筑。门前的石台阶,旁边的读报栏和报刊亭,大厅内高高的柜台,发电报、打长途,邮票、杂志、连环画、大门前的挂历......而这些,只能从老照片里找寻那些难忘的记忆了。


1995年,热气腾腾的青岛台东小红楼牛肉灌汤包。


1996年青岛推出了首届十大地方特色小吃,小红楼牛肉灌汤包名列其中。小红楼前身是始建于1962年,位于原台东区昆明路15号的新兴饭店。 而说起它的源头,则是三十年代开设于西镇的牛肉灌汤包店。后来店铺迁到东镇,生意越做越大,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牛肉灌汤包成了名副其实的地方名吃。


1994年,绿树成荫、车水马龙的中山路。


那年,中山路上还是绿树成荫;那年,大通道、自行车还往来穿梭这条老街......

很多人依旧还会记得,中山路两侧的法国梧桐,树冠如盖,绿树成荫,那一排排的大树犹如一把把撑开的大伞,逛街里的人们可以惬意地行走在树荫下,老街上的老建筑和老梧桐搭配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张张老照片描绘着对城市的热爱,也为青岛城市发展变迁留下珍贵史料。在王群老师的作品里,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城市的发展速度,感叹岁月流逝的同时,更惊觉城市的沧桑巨变。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敬请扫码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