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闱品读|杨本芬《我本芬芳》

 小闱 2024-09-22 发布于贵州


内容介绍

《我本芬芳》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杨本芬用她平实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女人六十年的婚姻故事,相对于她那本横扫国内十二项文学大奖的《秋园》,这本《我本芬芳》似乎没有那么重的分量。仅仅6万字的一本小说,没有用大时代的背景去渲染,也没有用太过伤痛的故事去引人注目,只是透过文字浮现一句话--不被看见的女性。

故事看似在讲婚姻,其实是在表达孤独。该小说与《秋园》《浮木》,构成了杨本芬作品的“人生三部曲”,也称“看见女性三重奏”。我想,看见的是女性,也是时代,更是自己。

01
被支配的命运

这是杨本芬的故事,也是很多人的故事。

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纠正农村人民公社的“共产风”,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调整。故事里提及的工分、粮票、成分等等词汇,于我而言是陌生的,于是我查找了一些资料,试图离那个时代近一点,以便能理解杨本芬笔下的时代。

出生于1940年的她,1957年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相夫教子,后从某汽车运输公司退休。故事里的惠才在长沙就读的中专停办之后,辗转至江西读了师范,可临近毕业,又因为家庭出身被通知下放。后来为了家庭做过很多小工,在找了关系后,终于在运输队有了正式的工作,此后一生一直被囿于婚姻里。


书摘:

命运究竟是由什么支配的呢?她屡屡与学习、工作失之交臂,每次总是差那一点点契机。难道她这个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的学生,硬是不能被社会认可?也许这次要怪她自己过于忠厚天真。


看到被下发的名单后,惠才这个天真的姑娘陷入了迷茫。她想回家,可是家已不复存在;她想读书,可是学校没有她的书桌;她想选择,可是命运没有给她选项。结婚,给了她一点希望,一点带着谎言和无望的希望。吕医生用结婚交换了惠才的自由,也终结了惠才这一生。

惠才的才华无处安放,她的优秀不被看见,原本纯良的品质却让她断送了自己的前途。我是生于80年代的人,可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回到了小时候,回到父母那一辈的时代里。我开始理解爸爸告诉我他那些遗憾的心情,以及我现在面对现实感受到的无力。也许,这就是渺小个体被支配的命运。

02
婚姻与

我国第一部婚姻法是1950年制定的,1980年重新制定了婚姻法,2001年作过一次修改,2021年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原有婚姻法做了调整修改,新增“离婚冷静期制度”和保护无过错方权益原则等规定。

站在今天这个讲究平权的时代,再回过头去看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里提及的“生育制度是人类种族延续的人为保障,为了维持种族延续和社会结构的完整性”,我觉得人性的根本并未真正改变。时代变了,认知变了,生活变了,可骨子里的东西,似乎并未改变。

我们在谈论婚姻的时候,更多的还是在讲合作与分工,无论是法律保障下的财产归属,还是女性主义崛起的独立自主,我们似乎并未走出固有的模式。以爱为名的婚姻仍然会掺杂着权衡利弊,甚至是赤裸裸的交易。很多人说着亲情,其实更多的可能是没有更好的选择,在有利于自己的前提下,用财产与子女作为捆绑,让“家”这个小单位成为社会稳定的助力。


书摘:

忙不完的家务、放不下的担子,生活像磨盘似的一成不变地转动,人又怎么快活得起来呢?

婚姻不该是这样的,悲伤和茫然使她泪流满脸。


惠才成为了母亲,可她内心依然是那个想读书的小姑娘。她想写作,于是在某个明媚的午后她写了一首诗,拿到了人生第一笔稿费,但是依然喂不饱背上的孩子;她想幸福,于是她总是放下对丈夫的失望,满脸欢喜地靠近他,可是终其一生,这个丈夫都没有让她感受过幸福;她想选择,于是她一个人去医院做了结扎,也一个人舔舐着伤痛,第一次的自主选择,换来的是更多的不理解。

很多人害怕孤独,所以选择婚姻,但婚姻从来不是孤独的终结者,它反而是孤独的诠释者。最可怕的孤独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当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你觉得更孤独。惠才的孤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也是到今天仍然在婚姻里存在的孤独,但好笑的是,只有当你真正走进婚姻,在独自面对很多问题时,才能真正明白这一点。

《醒来的女性》里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选择丈夫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惠才选了一个爱无能的丈夫,注定这个婚姻里就不会有爱,即使有那么一点点,也只是贫瘠土壤里偶然滴落的雨点,拯救不了趋近于死亡的婚姻。

看书的时候,我始终被杨本芬平淡又沉重的文字吸引。惠才的隐忍与渴望,在一次次对丈夫的指责中爆发,但是等待她的是永恒的沉默。冲突不是最可怕的,毫无回应才是。很多人眼中的好丈夫,是不出轨、无恶习,是始终在这个家里充当丈夫的角色,可是,这只是别人眼中的光环,真正的爱,是从心里生出来的温暖,而这份温暖足以抵御一生的崎岖坎坷。两个人相互扶持的陪伴,是懂得对方真正的需求,用理解和支持共同来写下“家”这个字。

所以,我也想重复惠才那句话:“婚姻不该是这样的。”

03
我本芬芳

书摘:

她终于知道,这六十年的婚姻--大家眼中的钻石婚--的确也是固若金汤的婚姻,只是她和他都没能获得幸福。

她有她的伤痛,他有他的伤痛。

悲惨孤独的人更宜相爱,他们本该相爱的。

但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


作为时代的参与者,惠才在那六十年的婚姻里,感受到的被忽视、被欺凌,是每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婚姻的人都能明白的东西。父母辈常说的“将就”二字,是今天的年轻人很难苟同的理念,因为我们身上没有过去的烙印,那些限制了父母辈的东西,已经被很多年轻人打破,尽管我们仍然会被“爱与婚姻”这道难题困住,但我们已经开始在拿回自己的主体性。

当我们凝视自己的时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被重塑后的认知凝视。十年前,有人给我说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十年后,我听到却是让自己成为春天,而不必纠结是否有蝴蝶来。虽然我们也知道,独立背后需要承担的压力与责任有多大,内心要承受的煎熬比贝壳孕育珍珠更痛苦,可比起失去自己的主体性,那一切都不足为惧。

时代裹挟下,每个渺小的个体被动前行,有时候我也会想,到底是人为选择改变了历史,还是历史原本就该这样发生?从过去的封建制度到后来的自由主义,从功利化的社会工具人到人性化的个体独立意识,从唯一标准到多项选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们都在其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看完书,我想起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写道: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觉得,自己心里也有很多话没有说出来,对于那个不合格的丈夫,我也开始理解他的沉默,理解他最后说的那句:“不愿意。”就像余秀华诗里写的:“它们在我的身体里,倒是倒不出来的。”

我想,每个成年人心里多少都有些说不出道不明的东西,在一天天的琐碎和平淡中,逐渐变得模糊。直到某天某件事、某个人、某句话,重新点燃了记忆中的碎片,你才会真正明白,走过的这段路,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选择。那些曾经哽咽的话语,就会像呼吸一样自然地说出来,那一刻,你会看见另一个自己,另一个原本矜贵又自由的灵魂。

杨本芬分享了她的故事,但是我在其中也看到了父母辈的故事,看到了许许多多沉默之人的故事,我真切地感受到,个体那份脆弱与无力带给我的冲击力。以前读过的文字,在此刻有了回应,我才懂得平实文字里蕴藏的力量有多强大,原来,在每一次共鸣的背后,都站着无数个“我也是”。那一刻,我决定写一写从这本书里生出来的东西。没有高大上的某某主义,也没有深刻难懂的哲学思考,我忽略掉大脑里各种经典词汇和高级语录,只是把一个普通人的一生,用最平实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是我对这个故事的致敬,也是对“我本芬芳”的思考与理解。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是简单平凡,也可以是波澜壮阔。当回顾这一生的时候,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让所有的经历,反哺给自己创造的春天,让生命之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绽放,像清风那般自由而行~

图文编辑:小闱

图片来源:网络

     音乐提供:QQ音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