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催婚”这个家庭矛盾

 熙桓心理 2024-09-22 发布于北京

01催婚——现代家庭矛盾的“冤大头”

看到很多二十大几岁、三十出头的人被父母催婚,他们和家人会对于婚姻问题各执一词,难分对错,也没办法理解对方的立场。

举一个虚构的例子,小娜感觉自己现在不适合谈恋爱和结婚,并和父母解释了许多遍自己选择单身的理由,但父母依然不理解,还会不断地向小娜催婚,这让小娜很愤怒,只能默默疏远和父母的关系。

“你到年龄了,所以你得结婚”

“不结婚,你就是失败的,要被指责的”

“别那么挑剔,差不多凑合一下就行了”

这种看上去难以调和的矛盾,实际上是双方都存在潜意识里未被满足的情感需要,在这种需要没有被安抚好之前,你很难去换位思考。

02沟通时,表达感受比传输观点重要

人的心理有一种基本的逻辑:“我可以满足你的情感需求,但我不愿意承认你的道理比我的正确。”

上面所讲的例子中,小娜其实是希望自己的选择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而父母也同样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希望保护自己的孩子。

妈妈坐在床边对我说:你怎么办啊,为了你的事我整夜整夜的睡不着。

那一刻,我知道我离妥协不远了,中国式催婚,要命的催。

至于和谁结婚,不重要。

婚后幸不幸福,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要把婚结了。

在父母的观念中,婚姻就等于给人生上了一道安稳的保险。不断地催婚是因为他们不忍心看着孩子深陷想象中的“危险”。

但是小娜不能理解父母的这种“爱”,因为比起所谓的安全感,她更看重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小娜会对父母愤怒,而这背后更多的是一种受伤:你们没有满足我“被支持”的需要,我在你们心里不重要。

小娜可能还会觉得,为什么父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我的头上?—也就是说,小娜内心深处有被尊重、被平等对待的需要。

妥协,意味着你继续被受教育程度低,见过的世面还没有你多的人,教怎么活在当下和未来。

被两个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真爱的人,教怎么择偶。

被两个可能婚姻质量低下的人,教怎么经营婚姻。

当小娜给父母列举自己不结婚的abcd条理由时,这背后实际上是在说:“请你们尊重我,理解我,支持我”。

当父母在不断告诉小娜婚姻的安稳、家庭对于日后养老的保障时,这背后实际上是在说:“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安,看到你现在的状态让我们很担忧”。


但是因为小娜和父母只是在表达观点,对方也只能看到观点的部分,无法调动内心“爱”的情感。

也就是说,小娜和父母的表达只有停留在情感层面,才有可能被对方听懂。

其实大部分父母,内心深处还是爱孩子、希望孩子幸福的,只是这种关心有时被掩盖在了催促、控制的外表之下。

而孩子也正是因为爱父母,才会不断地解释、争论。因为如果内心没有爱,小娜根本就不会在意父母怎么说,也不屑于回应。

而只要小娜和父母能看到彼此表面的冲突,其实都是爱对方、在意对方的,不管小娜在行动层面是否真的要结婚,当关系变好了,矛盾也就化解了。

03“催婚”现象背后双方的心理分析

也许在父母的人生经历中,他们经历过贫穷、饥荒、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等“创伤性事件”,在特别艰苦的条件下,父母会把对于安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婚姻在那个他们年代里确实起到了稳定生活、支持生活的作用。

而从小成长于衣食无忧的宽裕条件下的小娜,并没有那么强烈的生存焦虑,她可能认为世界是相对安全的,也就会更多地把追求个人价值和快乐放在第一位,可能并不认为婚姻是自己人生的必选项,或者不愿意在婚姻中将就、委屈自己,不遇到合适的人就不想勉强结婚。

小娜和父母都会带着各自的主观视角,去看待彼此的婚姻。其实父母往往意识不到催婚会给小娜压力,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小娜的爱,却忘了问小娜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可能不小心造成了伤害。

04总结——在亲密关系当中如何沟通

其实大部分争执,都是双方在观点层面辩论是非对错,而每个人都不希望认错。

但是感受是没有对错的,你去表达“我希望和你关系好”,很少有人拒绝这一点。

在向对方输出自己的观点之前,可以先暂停下来想3秒钟:我说这句话,背后的感受是什么?然后把原本想说的观点替换成感受。“不谈观点谈感受,不谈对错谈关系”,是谓亲密关系中健康的相处之道。

The End

 本文作者 

   李子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