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频更新】《汉密尔顿》背后的美国历史——从汉密尔顿看美国政治|国政学人

 国政学人 2024-09-22 发布于天津

《汉密尔顿》背后的美国历史——从汉密尔顿看美国政治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本期的国关联动影视剧视频,将从百老汇的音乐剧Hamilton(《汉密尔顿》)切入,让大家在沉醉音乐的同时,了解背后的美国建国历史。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观看

本期编委

【文案】

吕佳

【配音】

颜鲁豫

【剪辑】

李琬莹

【审核】

陆霜滢、张心妍、杨帆

《汉密尔顿》(Hamilton)是于2015年在美国百老汇上演的一台音乐剧,剧中大胆地运用说唱、爵士等音乐,讲述了美国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精彩但不完美的一生。《汉密尔顿》严格遵照历史,讲述了汉密尔顿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关于他的战友和政敌、他的亲人,以及他政治生涯中犯下的错误。一经上演,《汉密尔顿》收获了海内外观众们的大量好评,在其艺术领域的开创性背后,是一段真实的、鲜活的历史。

一个人对历史的影响有多大?有人曾说:历史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但是就汉密尔顿其人来说,他一个人便对美国政治产生了非常深远且重大的影响。

影片开头,阿伦·伯尔(Aaron Burr)、约翰·劳伦斯(John Laurens)与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三人“接力”讲述汉密尔顿的出身——私生子、生活贫寒。但汉密尔顿并没有因此放弃追寻自己的梦想,他志愿参军,在独立战争中得到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的赏识并成为他的副手。影片中,华盛顿直言“I need someone like you tolighten the load”(我需要像你这样的人帮我减轻负担)。建国后,汉密尔顿主张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和中央军队。他提出推出全新的美国国债券,由联邦政府担保,用于偿还旧国债,从而减少了市场混乱。随后,他主导了美国银行的建立,为美国中央银行奠定了基础,使货币和信贷充分支持了工商业的发展。在汉密尔顿的策略下,美国开始成为一个金融体系健全的国家。他一手创立的金融机制使美国快速地在战后实现经济繁荣。作为美国宪法的主要起草人与论述者,他也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因其在经济领域的贡献,又被誉为“美国金融之父”。与他有着相似观点的政治家被学界称为汉密尔顿主义者,这些人代表美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信奉“汉密尔顿主义”,即关注自由贸易、门户开放、资本自由流动。他留下的这一政治遗产也深刻影响了此后的美国历史,成为美国政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立战争期间,因殖民地政治的松散性,加之其财政、金融情况十分混乱——大陆法币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此危急存亡之秋,华盛顿聘请了年仅34岁的汉密尔顿担任财政部部长。针对纽约的各类投机乱象,汉密尔顿尝试做了三件事情:试图建立完善的联邦税收体系,以税收保证国家有一个稳定的财政来源;试图用美国政府信用作为担保,以优厚的条件发行新的债券,去偿还旧的国债与战争期间几个州的债务;试图按照英格兰银行的模式建立中央银行,以取代政府管理金融并监管国家货币供应的体系。

建构很宏大,但蓝图终究是一纸规划。先任国务卿、后当选第3任总统的托马斯·杰斐逊与汉密尔顿主张先发展制造业的意见相左,他意图将美国建为农业理想国度,并认为汉密尔顿是可恶的“投机贩子”。两者就发展的争论未果,却“无意”搭建了美国实行一百多年之久的两党制雏形——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以杰斐逊为首的民主共和党。但最终,汉密尔顿的计划通过了。1784年,纽约第一家银行——纽约银行成立。新生的美国经济实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后来华尔街成为美国的金融中心,华尔街也因此一直被杰斐逊主义者授予“汉密尔顿错误政策标志”这样一个带有嘲讽意味的头衔。但时至今日,占据“华尔街1号”这个引人瞩目的门牌号的,也依旧是汉密尔顿一手创办的纽约银行。

1781年年末,汉密尔顿搬到了奥尔巴尼学习法律并于次年7月开始律师执业,这段学习和实践的经历,为其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专业基础。1783年,汉密尔顿当选为纽约州众议院的众议员,并于1787年作为纽约州的代表之一前往费城独立厅,为新宪法(制定于1787年的美国宪法,即美国现行宪法)的制定出谋划策。在制宪会议上,作为纽约州仅剩的支持新宪法的代表,他以个人名义在新宪法上署了名。为了新宪法能在各州顺利通过,1787年一整年,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和詹姆斯·麦迪逊以手中的鹅毛笔为“武器”、以“普布利乌斯”(Publius)为笔名,发表了85篇政论文,题为《联合党人文集》(在国家机关的权力分配上主张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它分析了宪法和建立联邦政府所依据的原则),为新宪法和联邦主义辩护;汉密尔顿完成了其中的51篇政论文。

提到汉密尔顿,就不得不提起伯尔。开场的第三分钟,伯尔也已大声向观众宣布:“而我,我是那个枪杀他的该死的蠢货。”——此时就明确了“汉密尔顿是英雄,伯尔是罪人”的结局。剧中也多次着重刻画了两人重叠的轨迹:同样是孤儿;同样自命不凡,投身于革命;同样在战后成为律师,叱咤政坛。

本是同路人,为何反目成仇?尽管有着重叠的人生轨迹,伯尔与汉密尔顿的起点截然不同,因此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和观点。伯尔出身名门贵族,仅用两年就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二人相遇时,汉密尔顿是个还没有受到系统教育又略显自大的移民。第二曲,在纽约的街头,伯尔遇见鲁莽搭讪后便滔滔不绝的汉密尔顿,用略显高傲的姿态提供了一句简短的建议:“Talk less, smile more(少说,多笑)。” 第二幕,殖民地获得独立,共同的敌人已经被击败,剧情转向内战。伯尔终于发觉,自己的每一个失败,都伴随着汉密尔顿的阻碍和攀升,愤怒之下前去对峙。两个骄傲的人谁也不愿认输,引向了最终的决斗。

1931年5月,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詹姆斯·亚当斯(James Adams)第一次提出“美国梦”。“美国梦”(American Dream),广义上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指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地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汉密尔顿的一生正是“不论出身、有一技之长便能出人头地”的“美国梦”的最好写照。他是一个私生子、孤儿,出生于加勒比海,18岁时,孤身来到了北美大陆,后又参加独立战争,参与1787年美国宪法的制定和通过,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任财政部部长。他以自己的雄辩和政治智慧,一路奋斗而成为美国的国父、著名政治家和法律人。

回归当今,美国社会问题重重且日益突出——流浪汉问题、种族歧视问题、安全问题、罢工问题……音乐剧《汉密尔顿》不仅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了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传奇的一生,更给美国公众一个机会——感怀那个有梦可作的奔腾年代。

排版 | 梁艺蓝

文章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