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理师说|阎海峰《第一财经》评论:从乘势到造势:五年来临港做了什么

 QHSE数字化智造 2024-09-22 发布于美国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临港-华东理工大学自贸区创新研究院院长阎海峰撰写的评论文章《从乘势到造势:五年来临港做了什么》在《第一财经》发表。以下是文章内容:


2024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五周年。五年来,临港新片区聚焦开放、创新两大使命,担负国家高水平开放试验田和上海经济发展新增长的重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国家试制度、补短板、探新路,以新时代“造势者”的姿态,以改革开放的新作为新探索,开辟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在制度开放创新、产业体系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看,临港新片区如下作为尤为引人注目。


探索更高水平开放

华理师说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顺应全球自由贸易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阶段、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通过构建高水平开放的“引力场”,新片区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积极打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连接,吸引世界顶尖人才、著名跨国企业、顶尖服务机构落户临港,为全球资源要素提供最优配置方案和最佳服务保障。

为加快更大力度先行先试、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建设,在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跨境离岸金融等领域,新片区率先开展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制定出台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流动分类分级管理办法(试行)》。《办法》对数据跨境流动分类分级原则进行了规定,明确定义了核心数据、重要数据和一般数据,在此基础上,发布了全国首批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涵盖智能生物医药、网联汽车、公募基金三大领域,共涉及11个具体业务场景。通过明确特定场景的数据类别和数据字段,使企业数据跨境流动更加便捷高效。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创新发展数字贸易,营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行探索和实践。

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跨境金融、高端航运等方面,新片区已经累计形成突破性制度创新案例138个,其中全国首创案例70个,通过高水平制度创新,为园区企业拆除“玻璃门”,消除障碍、提升效率。例如,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通过破除保税船供的制度障碍,开拓船舶保税维修服务业业态;与国外银行机构合作探索设立跨境资金池,帮助境外投资企业解决资金困局;建设国际数据港,为跨国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提供关键的数据跨境流动支持服务等,都是新片区探索高水平开放的很好例证。


构筑科技创新高地

华理师说

在全球新一轮关键领域科技竞争背景下,科技创新面临更大的机会和挑战。如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临港新片区在过去五年里,以勇闯无人区的勇气,进行了大量创新实践探索。

科技创新按创新链先后可以分为从0到1、1到10和10到100三个重要阶段。从0到1是科创链的最前端,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的从无到有的基础研究阶段。从1到10被称为从实验室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是科创链条中承上启下的阶段,是为实验室的创新成果寻找商业价值,并对接市场需求的过程。而从10到100是科创链的后端,是科创成果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落地,科创企业实现从初创到发展壮大,最终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的阶段。

其中,从1到10阶段的“最后一公里”,一直被视为科技创业面临的极具风险挑战的“死亡峡谷”,大量在实验室中诞生的科技创新没能最终走出实验室。为翻越这座死亡峡谷,新片区主动与国内外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例如,新片区不仅积极与高校等共同成立各类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还通过体制创新帮助研究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为入驻平台的科技公司提供专业的产业服务,弥补科技工作者在商业运营上的不足,并采取项目法人制方式,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上海交通大学在新片区落地探索,培育出在汽车动力总成高端智能制造、航空发动机测试验证、燃料电池、轻合金材料、核电测试装备五个领域极具代表性的智能制造相关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便是很好的例证。

为了突破研究与应用的区隔,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片区逐步形成了两种主要模式,以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其一是引导各产业集群当中的产业链链主企业,主导产业链协同创新,突破产业链所需的基础科学研究难题,其中以临港集团与中国商飞共建的大飞机创新谷最为典型。其二是建立服务基础研究的新型功能平台,连接产业界与学术界,撮合和促进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通过这种方式,链主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得以有机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向赋能,形成实力强大的创新联合体。


培育先进产业集群

华理师说

临港新片区肩负“打造安全、完整、可靠的世界领先产业集群”的战略使命,为此,新片区始终将培育先进产业集群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对标“国家急需、战略必需”重点产业领域,瞄准高端化、集群化、基地化产业发展方向,以特色园区建设为抓手,积极布局新赛道,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以及新材料和氢能两大新兴产业,瞄准数智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建设先进产业特色园区。如围绕集成电路各个关键环节,建设东方芯港为标志的国家级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和装备材料创新中心。对标美国波士顿生命科技城,深入研判生物科技发展态势和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分布,在生命蓝湾产业园布局精准诊断、精准药物、精准手术和健康服务四大领域33个细分赛道等。

在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新片区紧紧抓住“链主”企业对产业链的核心带动作用,通过大力引入相关产业链主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各专业产业园区快速发展。以生命蓝湾特色产业园区为例,2021年医疗领域科技巨头美敦力的进入,牵引、支持着一批产业链上本土企业的创新发展,助力生命蓝湾产业集群发展。目前新片区已经逐步形成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动力之源、信息飞鱼、大飞机园、国际氢能谷等14个特色产业园区,集聚了大批在先进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五年来,临港新片区的“造势”之路,始终贯穿面向未来的科技力量——数字化、智能化。例如,在先进产业集群中,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本身就是重点培育的新赛道;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建设,则不仅是以数据经济产业园为空间载体,加快数据重点产业集聚发展,更是为了发展面向国际的离岸数据产业,探索开展离岸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存储等新业态,落地一批数字贸易规则试点场景,既有推动数据产业集聚发展的目的,也包含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推动数据跨境流动机制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价值。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高品质空间的承托。因此,新片区在塑造高品质空间载体上着墨甚多,不仅提供高品质的基础设施与完备的配套服务,也不仅以高适配性的空间满足特色产业发展要求,更以打造“经典之作、传世之作”的艺术标准,以高水平建筑作品引领高品质城市形态。

五年来,临港新片区的空间建设理念一改以企业生产为核心的传统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以人本主义导向的产城融合为建设和发展方向,致力于职住平衡的产业社区建设,努力打破工作与生活边界,旨在将新片区建设成为集产城融合、功能完备、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等为一体的国际产业新城,为那里的工作者提供高品质生活空间。

而今,作为“造势者”,临港新片区正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探索力度,加快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着力提升先进产业能级跨境数据、跨境金融等特殊经济功能,持续做大优势产业规模,并通过高水平的医疗、教育、商业、文旅设施建设,向着“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迈进。

END

信息来源 | 第一财经·评论

转自 |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作者 | 阎海峰

链接 | https://www.yicai.com/news/102247546.html

阅读 推荐

----------编辑 | 沈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