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灭吴,对于越国人是一次雪耻,而中国历史从此彻底改变,驶向了一个对当时人来说还是未知的方向。 ****************************************************************** 周平王东迁,中国的历史进入春秋。天子失去权威,无法约束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诸侯国各自为政,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关系和频繁的战争,让“谋略”这种东西疯狂生长。 《春秋》第一篇,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图谋不轨,庄公隐忍不发,一直纵容共叔段,直到他犯下众怒才一举歼灭。这就是最早的诡诈记录,数百年间,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 虽然“谋略”越来越精妙,但诸侯们用起来还是有底线的。战争不能你死我活,建立在“周礼”基础上的统一的价值观还没有崩溃。 都是亲戚,撕破脸不好一起祭祖。比要脸更现实的是:大家旗鼓相当,即使弱一点,也能拉几个同样弱的亲戚助阵。 于是,双方还未开打,一帮亲戚过来拉架。只好坐下来,讨论一番亲疏,块头较大的被推举为盟主,制定一个盟约。各自回家,相安无事。 楚国其实是想加入这个大家庭的,武王伐纣的时候,他们流血流汗,甚至献出了头领的生命,却只得到一块弹丸之地。 到周成王时,楚国被施舍了一个最小的男爵。熊绎只能与鲜卑首领一起“守燎”,无资格参加诸侯盟会。更别指望能像姜姓齐国那样,成为王室亲家。 姓姬的不公,就不能怪姓芈的不敬。楚人奋发图强,筚路蓝缕,在南方打出一片天地。 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楚国成为与周朝并立的南方王朝,规矩第一次被公开挑战。 面对强大外姓的挑战,晋国妙招频频,先轸一改自古以来固定僵化的战争模式,开创了避强击弱、佯退诱敌、各个击破的诡诈战法。 晋国维持了国际秩序,也把“兵者诡道”的思想带到人间,谋略在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人心变得越来越复杂,规矩生出一条条裂缝。 一飞冲天的楚庄王虽然在邲之战中大胜晋军,但终究抵不过那一堆姬姓诸侯的联合,只能勉强接受霸主。楚国挑战规矩的路,还有很长。 这样的国际局势维持了数百年,直到吴国和越国崛起。吴国把亲戚关系当做衣服,想穿就穿,想扔便扔;越国和楚国一样,没有姬姓亲戚,姬姓的规矩根本就跟他们毫无关系。 楚、吴、越三国百年混战,他们的词典里没有春秋大义,玩起“谋略”毫无顾忌,争斗起来你死我活,规矩开始被打破。 孙武把“兵者诡道”发扬光大,吴国攻入楚国国都,成为春秋历史上第一次国都陷落,城下之盟被打破。 吴王阖闾趁越国国丧开战,完全不管贵族的体面。越王勾践用死刑组织敢死队,到吴军阵前自杀,让打了一辈子仗的阖闾见识了啥叫更可怕的不按规矩出牌。 夫椒之战,越国几乎灭国,越王勾践再一次让那个时代的贵族瞠目结舌。他牵马执蹬,为夫差尝粪,忍下了王从来没有过的屈辱,将王的尊严丢在地板上摩擦。 回到越国的勾践,开始谋划复仇,卧薪尝胆,十年教训,十年生聚,把腐蚀对手的“谋略”玩到登峰造极。 黄池之会(河南新乡),诸侯迫不得已接受新贵成为霸主,暗地里帮助越国制衡吴国。数百年的平衡国际关系的规矩和谋略,被没有底线的越王利用。 剧情反转,勾践没有给夫差为奴的机会,百年霸主晋国也没能拦住,规矩彻底被打破。吴王还是保持了贵族的尊严,选择自杀。吴国就此灭亡。 相传,吴国灭亡后,大批吴国贵族乃举家入海逃亡,最后漂流到朝鲜半岛或日本九州岛等地。在日本的一些史书中,都有日本王室或天皇是吴太伯后裔的记载。 越灭吴,对于越国人是一次雪耻,而中国历史从此彻底改变,驶向了一个对当时人来说还是未知的方向。 老牌的霸主晋国,在经历楚、吴、越三个外姓的不断挑战和削弱后,大大鼓舞了同样与晋侯不同姓的晋国“六卿”,心中分晋的目标已明晰可见。 姓姬已经没什么可骄傲的了,诸侯国哪有王国更体面,僭越称王很快将成为潮流。 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把这一年定为战国起点(战国起点有三个,这个比较被认可)。 越灭吴作为春秋最后一场大战,成为“争霸战争”转型为“兼并战争”的标志性事件,为七国间你死我活的战争树立第一个榜样。 抛开中国历史以君王划分时代的传统,这个事件更合适作春秋、战国的分界。 当初,吴国还存在时,越国每年向楚、晋、齐等大国进贡美女、玉帛和财币之类,不敢断绝。 等勾践灭吴,占领大片吴土以后,就不用再仰人鼻息,开始做起了争霸中原的大梦。 勾践向他的外孙楚惠王索要兵马来攻打晋国,楚国却起兵来瓜分吴地。勾践准备开战,文种以士兵疲敝,打不过楚国为由,劝他割地赂楚。勾践无奈,同意割地。 公元前472年,勾践经过吴国开凿的邗沟,北渡淮水,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并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肉,承认越是华夏诸侯的“伯”(霸主)。 姬姓诸侯不是不要脸了,实在是没有办法。楚国得到土地,短时间不会对越国有所行动;晋、齐家里的事情都忙不过来,不承认是会挨打的。 楚国再浑,也是从周授予的子爵开始;吴国后来很强大,当初也是要认祖归宗的;如今的越国,可是从没受过周朝的封赏。 越王的这个“伯”,不过是因为还有个楚王,需要拉拢姬姓诸侯而已。越国,越国可以说是战国时代第一个独立的王国。 勾线大方的把吴国当年侵占的宋地归还,又把泗水流域的一块地送给鲁国。 诸侯感念勾践的仁德,皆承认越国的霸主地位。当此之时,越国军队横行于长江、淮河之东。 勾践对待中原诸侯的做法,显然比夫差高明,让越国没有步吴国后尘,同时又腾挪出驱逐楚国势力的时间。 范蠡嗅到势头不对,立刻准备离开。当初,他陪勾践为奴,早已看清了他的嘴脸。一个没有尊严底线的君主,也同样不会有道德底线。 范蠡向勾践告辞,说:“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从前您在会稽蒙受奇耻大辱,之所以没有死,是为了灭吴报仇。现在既然已经雪耻,我请求您按会稽受辱时说的办。” 他本想体面的离开,勾践并不允许,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这根本不是选择题,是送命题。 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我范蠡也要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于是装上轻便珠宝,与随从乘船出海,传说一起出海的还有西施。 范蠡从齐国给文种送来一封信,写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文种见信,称病不朝。勾践赐剑文种,说:“你教给我攻伐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采用三条就打败了吴国,那四条还在你那里,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尝试一下那四条吧!”文种自杀。 越国的亲楚势力被清除,方法非常简单粗暴,完全不像曾经那个忍辱负重,满嘴谎话的越王所为。 身处大争之世的勾践,怎么可能觉得已经“飞鸟尽,狡兔死”呢?范蠡既然要救挚友,为什么到了齐国才捎来书信? 这些辱骂盟主的言语,被大肆传播,似乎是有人刻意败坏越王的名声。勾践扫除了亲楚势力,也失去了才能之士的亲附。 他不再被楚国捆绑,也只能远避楚国锋芒,跑到齐国的琅琊(今山东胶南琅琊)兴修宫室,建立新都,继续担任霸主。 公元前465年,一代霸主勾践逝世。之后的越国存活了160年,国家制度建设落后,人才匮乏,只能错过战国初期的改革浪潮,一步步走向衰落。 楚国步步蚕食,灭掉依附于越国的蔡国、越国的同姓国杞国、莒国,逼近琅琊。 公元前306年,已到战国末年。勾践六世孙越王无疆北伐齐国,西征楚国,试图恢复越国昔日雄风。楚怀王尽吞越地,无疆战死。 无疆的子嗣逃到当时的化外之地浙江南部以及福建,建立了闽越国和东越国。直到公元前222年,投降秦国,秦始皇在这一地区设闽中郡。 秦末丧乱,闽君摇和无诸带领部族投靠刘邦。高祖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治冶县(福州市)。孝惠帝时,封摇为东海王,都东瓯,(温州市)。到汉武帝时,完全融入华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