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洹上村”兴衰浮沉纪实

 华豫之林 2024-09-23 发布于河南

洹河旧影

彰德府地图

“洹上村”兴衰浮沉纪实

张有明提供资料  徐忠信 张志强整理

为一家私人花园而修建一座火车站,这在中外历史上的确不多。它的主人登上中国最高统治者宝座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笔。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千年帝制到崭新的共和制,中间必然要经过一个反复和过渡的过程,这就是袁世凯大总统和他“洪宪帝国”的破灭。如今的“洹上村”,这座曾经闻名遐迩的私家花园,随着它主人命运的变化,早已被掩埋在了千年古都洹水岸边的泥土之中。“洹上村”的历史虽是短暂,但它如西安的“阿房宫”、北京的“圆明园”一样,毕竟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昙花一现”过。

洹上村效果图

一、“洹上村”的具体位置
提起“洹上村”的名字,安阳人几乎是家喻户晓,可要说出“洹上村”的具体位置,知道的人却并不多。为此,笔者春节再次拜访了对此颇有研究的85周岁的张有明老人。
1930年出生的张有明老人,退休之前曾在当地派出所工作多年。张老先生工作之余对文物颇有研究,曾出版《洹水的守望者》一书。张老先生在工作过程中结识了年龄更大的郭家湾村的刘宾老人(1880——1973年),刘宾老人曾是“洹上村”的车夫,亲眼目睹了“洹上村”兴建的全部过程。据刘宾老人生前回忆说:
袁大总统之所以把“洹上村”建筑在彰德洹水北岸,首先看中的就是这里的“乌纱帽”口风水地形。原来洹河碧水自从太行东流,经九曲十八弯之后,在彰德古城的西北角形成了一个倒立的“几”字型。这个倒立“几”字型的上游虽孕育了千年古都的殷商文明,但直到1906年平汉铁路全线竣工通车之后,由于平汉铁路的东西隔离,东侧这个倒立“几”字型的“乌纱帽”口风水宝地,才渐渐被风水人士看了出来。
具体说来就是:平汉铁路桥的东侧原有一个叫做郭家湾的村庄,洹水从西流到郭家湾村西北角之后,忽然向南拐去,向南约400米左右之后,遂又向东拐去,约向东400米左右之后,再向北拐去,向北约400米左右回到原纬度之后,又向东滚滚而去,从而形成了东西和南北各约400米长的倒立“几”字型河道,西来和东去的洹水又保持在同一纬线上,恰似乌纱帽的两翅。
如果从卫星图片上看,洹水几乎将郭家湾围成了一个河心岛,当年洹水之滨的“洹上村”遗址,位于郭家湾村的东北方向。“洹上村”之所以没有设在郭家湾的正北方向,而是向东出现了偏离,主要是考虑到了与洹河南岸的彰德古城,尽可能地减少东西方向的偏差。
解放之后,沿彰德古城的西环城路,向北跨洹河修建了五七大桥。这时的郭家湾村与“洹上村”遗址均位于洹河北岸。一九九一年二月五日,江泽民同志亲临安阳,发出了“一定要把安阳河治理好”的重要指示,洹河裁弯取直工程之后,郭家湾村整体搬迁,郭家湾遗址建成了洹水公园。这样洹水公园与“洹上村”就分别处于了洹水南北两岸。如今沿五七桥北行,路西的安阳市园林局苗圃,就是当年“洹上村”的遗址所在。
当年“洹上村”的面积要比现在的苗圃大的多。现在苗圃院中心十字路口向西约40米,便是当年“洹上村”的东西中轴线,我们把这里“假设”为一个路口,这个“假设路口”向南约70米,有一个“丁”字型路口,这这里就是当年“洹上村”南大门的位置;回到刚才的“假设路口”,向北走约49米,向西拐约7米左右,微微露出一道长约11米,厚约92厘米的东西墙基,这里是洹上村中心建筑“九宫院”的影壁墙,又叫《龙凤壁》。随着沧桑岁月的流失,当年“洹上村”的痕迹早已消失殆尽荡然无存,唯有这残存的《龙凤壁》根基在述说着当年的辉煌。

清代彰德府城图
二、“洹上村”内的三大建筑群
据刘宾老人生前回忆:洹上村坐北朝南,是一个东西宽约280米,南北深越330米的矩形,面积近200亩。如果以平汉铁路为参照物,洹上村的西围墙距平汉铁路约350米。洹上村又称“养寿园”,四周筑有上薄下厚的砖砌围墙,墙高约7米,墙基厚约1.5米,很像城墙(洹河南岸硅塘桥东侧的延年庄砖厂(现在油厂的位置),专门为袁家生产这种特制的大砖,并临时配有铁轨,用手推铁罐车运送)。洹上村的围墙很似城墙,但无城堞,围墙四角建有上下两层的碉楼。面南的围墙中间开了一个拱券式大门,门上方的墙壁上横刻着“洹上村”三个大字。

洹上村石匾

“洹上村”内的建筑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一)北部果林区,面积约占整个园区的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果林区,因地势较高,又被称为假山区,内有观月亭、赏花亭、枕泉亭等建筑。
(二)东南部湖景区。洹上村南大门向北延伸有一条东西中轴线,中轴线以东,主要是湖景花园景区。景区内的水源来自西北方向的一条洹河支流(建五七桥之后,五七桥东侧仍留有支流入河处),改建之后这里形成南北两个大、小湖群。南面的大湖叫汇澎池,中间建有洗心亭;北面的水面叫姜公池,湖畔以养寿堂为核心。整个湖面游鱼穿梭,荷花飘香。水系湖畔建有垂钓亭、谦益堂、五柳草堂、乐静楼、红叶馆等大小二十余处建筑。“洹上村”内部有独立的水井,除浇灌果林、花卉之外,也补充了这里的水源。水系的东侧还有一处南北狭长的运动场。

谦益堂


临洹台

(三)西南部住宅区。洹上村东西中轴线以西,主要是居住区域。由于地位身份的不同,这些建筑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其中东部是袁氏家族成员居住的“九宫院”,西部则是厨房及勤杂人员居住的裙房。其中最西南角是护卫马队一营的驻地(二营的驻地在“洹上村”东南角的墙外)。另外,“九宫院”的北面是袁氏家族的佛堂和私塾,私塾的北面是家禽馆和鹿苑。
“九宫院”坐北朝南,门前至南寨墙之间还有一个广场,这样“九宫院”就被层层包围在了洹上村中间,人们常把“九宫院”尊称为正院。中国的传统住宅建筑是九门相照、主次分明,而“九宫院”的最大特点,则是如棋盘格式一样三横三纵均衡落着九座北方四合院。屋脊虽无神兽等装饰,但都有椽廊相连,门扇廊柱檩枋全是黑色,一派气氛森严的模样。最有趣的是每个院落的布局几乎完全一样,都是五开间的长短大小,门开在正中间,除了院四周的房屋只是前墙有门窗外,院中纵横排列的所有房屋,前后墙都是同样的门窗。
据说这种特殊的布局,与袁世凯一生娶了九房姨太太有关。袁世凯虽然封建思想严重,但毕竟操练过新军,见过西洋大世面,为了不引起家庭内讧,就巧妙地构思了这样的一幅“民主”家庭和睦图。
也有另一种说法,“九宫院”的南面(广场上)另有袁世凯自己的一套小四合院,规模虽没有“九宫院”大,但主体建筑却比“九宫院”高。袁世凯虽然“隐居”了,但仍不时要会见一些在朝或北洋军系的亲友。
三、“彰德秋操”——袁世凯与安阳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家都知道袁世凯原籍是河南项城人,可他为何什么要把自己的家室及之后的墓地安排在这豫北彰德小城呢?这就首先需要从清末的“彰德秋操”谈起。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县的官宦世家,祖父辈都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袁世凯也曾想通过科举来搏个功名利禄,谁知文运不畅,一气之下只得投笔从戎,投奔在了父亲袁宝庆的老部下淮军将领吴长庆的门下,不久随同吴长庆远赴朝鲜驻军。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震惊了整个中国,朝野上下掀起了练兵自强高潮。袁世凯由于处事果断、勇敢机智,很快就得到了上司及督办军务处五大臣的肯定和赞赏。慈禧太后批准了五大臣的推荐,责成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天津小站练兵,不仅开创了中国新式陆军的第一次尝试,而且也成为袁世凯人生开始飞黄腾达的重大转折点。
十九世纪末期,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小站练兵无疑给岌岌可危的清政府打了一针强心剂,甚至把袁世凯训练的新军当做了救命稻草。在袁世凯的建议下,清政府决定举行新式陆军全国大会操,会操的目的一是展示陆军改革的成果,二是想邀请各国使者前来观看,炫耀武力,以扫八国联军侵华带来的晦气。
会操的地点不是别处,正是豫北重镇彰德府(即现在的安阳),由于新军大会操的时间定在了1906年的秋季,故史称“彰德秋操”。
清政府为什么要把军事演习的重地选在安阳呢?光绪年间,平汉铁路修成通车之后,彰德府上可通北平,下可达武汉,而洹水直达天津卫。这样彰德古城就成为了直隶、山东、河南三省交界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彰德秋操,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现代意义的军事演习,清朝政府外务部邀请世界各国外交军事人员和新闻记者前来观摩,参观人士达到五百多人,小小的彰德府顿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新式陆军一亮相就给了当时世人一个极大的惊喜,或者说更多的是震撼。这次秋操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批风云人物的集体亮相,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段祺瑞,以及后来的冯玉祥将军等都纷纷登场,袁世凯的身上更是投下了许多赞许的目光,袁世凯的声望也随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彰德秋操的成功,袁世凯大喜过望,在他看来这将是他人生中一处不可多得的福地,于是他对安阳更是情有独钟。他与彰德的这次“邂逅”,不仅为他之后的“隐居”提供了一块温馨的“跳板”,而且还与他之后的一生结下了难于忘怀的不解之缘。
四、“洹上村”——袁世凯“隐居”的养心“跳板”
彰德秋操,福兮,祸兮,既为袁世凯赢得了荣誉,同时也为他带来了隐患。溥仪即位后,载沣为摄政王。载沣认为帝国是大清的天下,不应有汉人过度插手军事及政治大权。于是190912日清廷发布上谕:“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
接到圣旨之后,袁世凯被迫“回籍养疴”。对于他的去向,袁世凯是有自己的打算的。袁世凯原籍项城,理应是回项城“养疴”的,但他却有太多的不情愿和难言之隐。一是与原籍的“兄弟失和”;二是觉得“回籍养疴”有失脸面;更主要的还是政治上的不甘心,从小站练兵到彰德秋操,毕竟耗费了他十多年的心血。
就在这时袁世凯的儿女亲家、天津盐商何炳莹出面了。何炳莹是袁世凯四儿子袁克端的岳父,当时在天津也是赫赫有名的实业家,何家在安阳洹水北岸有一处面积较大的房产。恰好当时袁世凯的亲家天津盐商何炳莹在彰德府的洹水之畔盖了一处别墅。由于是亲家的关系,加上袁家正在难处,就半赠半卖地把这宅子给了袁世凯。
袁世凯得知此事,喜出望外。一是洹水之滨环境优雅、风光秀丽,与污浊的京城相比犹如世外桃源,可以“养心”;二是此处交通便利,虽退出了直隶,但与直隶只有漳河之隔,便于东山再起,是一个理想的“跳板”。袁被解职后,携带长子袁克定,邀请风水先生前来查看风水,风水先生看过地形之后说道:“这宅地地处天然'乌纱帽’口,是块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贵不可言……”。 袁世凯听后高兴,立刻叫袁克定在这里大兴土木,兴建豪宅,定名为“洹上村”。

蓑笠垂钓图

袁世凯在这里“隐居”,自然是妻妾成群,儿女众多,悠闲自得。为了表示自己与世无争,袁世凯还特意拍了一张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垂钓的照片刊登在《东方杂志》上,向远在京城的满清贵族表明自己对政治没有兴趣。但事实上,在洹上村,有一个异于普通人家的建筑——电报房,正在悄悄不断地沟通着袁世凯与朝廷亲友及北洋旧部的联系。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慌了手脚,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这时,一个特殊人物立宪党的领袖——杨度匆忙走进了洹上村。虽然此前袁世凯的故交旧部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也劝袁世凯待价而沽,而杨度的建议显然更全面,他劝袁等待更大的“筹码”。
1911年10月30日,清廷答应由袁组阁,袁世凯志得意满,从此结束了洹上村的“隐居”生活。
五、“洹上村”有关的外围建筑
(一)“洹上村车站”:提起“洹上村”,不得不说说“洹上村车站”。1909年袁世凯在洹上村隐居后,为联络旧部,暗通信息,坐观时变,特授意在洹河北岸的平汉铁路上修建了一个火车站(纱厂原东大门南25米处),其意图已十分明显。袁世凯在北京病逝,葬于“洹上村”东侧的袁坟,根据当时大总统徐世昌的授意,又特意在洹上村火车站建造了一座龟驮碑,碑高约3-4米,字面向西,周围有石栏相护,碑文“大总统袁公神道”,竖立在铁路东侧。石碑现由文物部分收藏。
图片来源:徐忠信)神道碑背后就是只居住有袁世凯一户人家的洹上村,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神道碑周围的护栏所用的建筑材料和袁林建造的六柱五楼冲天式的高大牌楼用的建筑材料一样,都是北洋政府从日本进口的水泥,从德国进口的钢筋(当时老百姓叫做洋灰)建造的,坚固耐用。

(二)东、西粮仓。袁世凯不仅是军事上的奇才、政治上的枭雄,同时也是经济上的一个大财主。例如袁家不仅参与了广益纱厂的经商,创办商业,而且还在彰德周围置有千亩的良田,年收租数千万斤,这样袁家就在“洹上村”北部的东、西墙外先后建起了两座粮仓,分别被称为“西仓库”和“东仓库”,在当地颇有影响。
(三)珪塘桥附近的河堤。珪塘桥曾是洹河上非常著名的古石桥,因元代中书左丞许有壬在此的别墅号称“珪塘别墅”,故这里称为“硅塘桥”。明清时期,珪塘桥贾商云集,上溯水冶,下通内黄,北达天津,南至道口,素有“小码头”之称。洹河是一条季节性很强的河流,故河堤需要经常加固。袁世凯在“洹上村”隐居时,得知此消息后,随即叫管家徐静之派人用建洹上村剩余的大砖进行修护,一时被人美谈。此后管家徐静之组织客商,兴起了农历九月初一的郭家湾农贸集会,从硅塘桥到“洹上村”南大门之间的林荫大道上,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四)城内“九姨太府”。袁世凯虽然在洹上村为他的九个姨太们修建了“九宫院”,但他最小的九姨太却不买账。为此,袁世凯又专门在彰德府城内的“九府胡同”为九姨太修建了袁氏小宅。
(五)袁坟(也称袁林)。曾被开国元勋毛泽东主席称为了“反面教材”,需要之后专题介绍。
六、昙花一现——“洹上村”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洹上村”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重大转折关头的简短缩影。袁世凯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曾“昙花一现”过,但他最后的倒行逆施,却使他身败名裂。他的“洪宪帝国”梦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唾骂声中破灭了,他的“洹上村”也迅速退出历史舞台,渐渐销声匿迹,最终无影无踪地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1927年北伐战争结束之后,时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的冯玉祥,占领了安阳一带,在此兴办起了彰德高级中学(即省第二高中)。学校的建立是把双刃剑,在刚刚淹没的讨袁声中,延缓着对原建筑风格的毁坏。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华北大地,肆意践踏,烧杀掠抢,无恶不作。日本人在洹北建立了军用机场,“洹上村”北部及东西墙外的两座仓库被夷为平地。
1945年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国民党40117团在此驻防,此后战火纷纷,接踵而至的磁县保安团的武荩仁部,战争对文物的破坏是不言而喻。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重建家园,当地政府兴建安阳市工人文化宫的主要材料多来自于日趋衰败的“洹上村”。就这样,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园林建筑,被提前“破四旧”地彻底消失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如今,这座曾经“昙花一现”过的花园,留给人们的只是一种沉痛的历史回忆。

徐忠信和张有明(中)、刘恒山(郭家湾村民,已故)(2010年7月拍摄)

资料图:民国安阳老城地图


END


作者简介徐忠信男、1948年9月出生于河南开封,安阳市人,初中文化。当过知青、铁路工人,武装干事、企业公安民警。曾任《安阳知青网》名誉圈主、安阳县马投涧公社知青联谊会秘书长。

河南省安阳钢铁公司退休干部、安阳市龙安区王二岗《知青记忆馆》名誉馆长。


资料提供者简介:张有明,男。张有明先生1930年出生于洹水北岸的西于曹村。上学、工作及养老均在洹滨,与洹水有不解之缘,曾任安阳桥派出所所长,其父张玉奎(音)曾为彰德府洹上村袁世凯故宅花匠。(上图中为张有明先生[已故])

安钢中学张志强和张有明先生(2010年7月)

作者简介张志强男,安阳市人。1959年出生,中共党员,夲科学历。原安钢中学教师,主要作品有《叫驴三死》《神鼎传奇》《古城风云》。

版权声明:文中配图源于网络,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