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县:建瓯

 zqbxi 2024-09-23 发布于江西

建瓯市,福建省县级市,南平市代管。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设建安县,1913年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1992年10月撤县设市。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降雨量1600—1800毫米。疆域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0.7万亩,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48亿元。

建瓯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大臣,是福建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县。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的政治家之一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

建置沿革

东汉建安初年(196),划分侯官北乡土地,设置建安县(以年号为县名)。

建安八年(203),贺齐进兵建安,立南部都尉府。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设建安郡,郡治在建安,属吴会稽郡南部都尉,管辖建安(今建瓯)、建平(今建阳)、吴兴(今浦城)、东平(今建宁部分)、将乐、昭武(今昭武)、绥安(今泰宁、建宁2县)、南平、侯官(今福州)、东安(今同安、南安2县)10县,改都尉为太守。

晋惠帝(291-306)时,建安郡属江州(今江西九江),管辖建安、东平、吴兴、建阳、将乐、邵武、延平(今南平)7县。

南朝宋高祖时,建安郡仍属江州。

陈永定二年(558),建安郡改属闽州(今福州),后改称丰州(今福州,民国18年版《建瓯县志》误作江西抚州)。

隋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县,属泉州(今福州)。

大业三年(607),恢复建安郡,郡治设在闽县(今福州),领闽县、建安、南安、龙溪4县。

唐武德四年(621),改建安郡为建州,改太守为刺史,移治建安县,下辖建安、建阳、绥城、将乐、唐兴(今浦城)、闽县6县。武德七年(624),邵武属建州,领县7。武德八年(625),建阳并入建安、领县6。景云二年(711),属闽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复改建安郡,建安县属建安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建州,属福州都督府。建安悬各建州。上元元年(760),建州属福州节度。大历六年(771),建州属福州都团练观察置使。中和四年(884),因黄巢起义攻打建州,建州寓治建阳。景福二年(893),建州刺史徐归范叛附王潮(即闽王王审知之兄)

五代晋天福八年(943),王延政以建州建国,国号“殷”,改元天德。南唐保大四年(946),陷建州,殷亡。王延政家族被迁移到金陵州。建州改为永安军,不久,又改为忠义军。建安县属忠义军管辖。

宋开宝八年(975),南唐平,恢复建州,建安县属建州。太平兴国三年(978),建州属两浙西南路。雍熙二年(985),建州改属福建路。端拱元年(988),建州升为建宁军节度。建安县属建宁军节度管辖。治平三年(1066),划出建安、建阳、浦城3县部分地盘设置瓯宁县,与建安县同驻一城,瓯宁县属建宁军节度管辖。熙宁三年(1070),撤销瓯宁县。元佑四年(1089),划分建安西北12个里(建阳、浦城之地不再划入),设置瓯宁县,属建宁军节度管辖。自此原建安县分为建安、瓯安两县,县治同驻一城。建炎二年(1128),州卒叶侬兵变,知州事方承移建阳。建炎四年(1130),农民领袖范汝为在建州在洄源洞聚众起义,知州事刘子翼移治崇安。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建州为建宁府。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府管辖。

元至元初年(1264),建宁府属江浙行中书省杭州。至元十三年,元军取建宁。至元十五年,改为建宁路,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路,属福州行中书省,置录事司。至元十七年,改为建宁路总管府。建安县、瓯宁县属总管府。至正二十二年(1362)立建宁分省。

明洪武元年(1368),恢复建宁府。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府管辖。

清自顺治三年(1646)起沿袭明制。

民国元年(1912)仍称建宁府,后改称建瓯府,民国2年裁府,合并建安、瓯宁2县,各取首字命名为建瓯县,属建安道管辖,道址设在南平。民国17年,废除道,只设省、县两级,建瓯改为县政府,直属省管辖。民国35年,全省划分为7个行政督察区,建瓯属第三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建阳。

1949年5月13日,建瓯解放,设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水吉、松溪、政和、邵武、光泽9县,专员公署设在建瓯。

1950年3月,改为建瓯行政专员公署。同年4月,署址移设建阳,改名为建阳行政专员公署。建瓯县属建阳行政专员公署。

1956年,建阳专员公署并入南平专员公署,建瓯县改属南平专员公署管辖。

1970年复设建阳地区行政公署,建瓯县属建阳地区行署管辖。

1989年1月,建阳地区行政公署改名为南平地区行政公署,管辖南平、顺昌、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邵武、光泽10个县市。

1992年10月20日,国家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

位置境域

建瓯市位于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东经117°58'45”~118°57'11”,北纬26°38'54”~27°20'26”,北邻建阳市,南接南平市、古田县,东靠政和、屏南县,西与顺昌县交界。全市土地面积4233.13平方公里(折635万亩,陆地占96.43%,水域占3.57%),东西长96.5公里,南北宽76.6公里。

地质地貌

市内陆层发育以变质岩为主。建瓯市属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地势东南高、西南低。四周为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环绕,中西部是以建溪、松溪为主轴的河谷平原、丘陵与串珠状的山间盆谷,形成以水侵蚀为主的地貌。全市平均海拔453.55米,以东部辰山最高(海拔1822.2米),以南部南雅镇房村为最低(海拔68米)。山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7.34%,丘陵占29.86%,河谷平原与盆谷占12.8%。

市内有千米以上山峰91座,其中东南、北部有86座。

    辰山(又名仁山) 位于县城东部的水源乡,与东游镇相邻,形如“金”字,为市自然保护区,主峰海拔1822.2米。山中多为中生代火山岩和花岗岩,有黄铁矿多处。位于建瓯市东部的东游镇与水源乡交界处。系鹫峰山脉西支,东临屏南,南朝古田,为建瓯诸山之冠,"四大天柱"之首,有"辰山拱北斗"之称。

   

石塔山 位于县城东南的玉山镇,与古田县交界,主峰海拔1611米,顶部较平,已修通公路。东部为花岗岩,西为青岗岩。

    擎天岩 位于县城北部的龙村乡,与建阳市接壤,主峰海拔1222.8米。山中多花岗岩,中部有变质岩和石英矿岩。擎天岩,号称建瓯市四大"天柱"之一,因其山顶巨岩似擎天之柱而得名,位于福建省建瓯市龙村乡东北部擎天岩村境内。

   

郭岩山 即郭云山,位于县城西部的吉阳镇,与顺昌县连接,主峰海拔1383.7米,右临建溪,左依富屯溪。山中多火山岩、花岗岩,山势雄伟,重峦叠嶂,为建瓯西部第一山。

    百丈岩 位于县城南部的小桥镇,其山脊延伸至迪口、玉山、南雅镇一带,系鹫峰山脉分支,为东西走向,东部山势雄伟,西面山峰连绵,坡度多在35度以上,山中多花岗岩,平均海拔800米,最高1335.4米,为市南部制高点,系小桥溪与迪口溪分水岭,可阻挡夏季台风北进和冬季西北风南下。

气候环境

建瓯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春夏多雨,秋冬干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2月中旬至5月上旬,气温10一22℃,气候多变,时寒时暖,乍晴乍雨,多低温阴雨,少日照,清明前后,常出现倒春寒、冰雹天气。5月中旬至10月初,气温22℃以上,初夏潮湿,多梅雨、暴雨,中、后期酷热,多台风、雷阵雨,易旱。10月初至11月底,气温10一22℃,天气凉爽少雨,常有秋寒天气。12月初至次年2月中旬,气温7—9℃,天气寒冷干燥,多雾,多西北风,常出现霜冻、冰、雪天气。

水文环境

建瓯的母亲河--建溪

建瓯市河流主要属闽江建溪流域,呈格子状水系,发育全面,流向多为东北~西南,多年平均水位90.9l米,大河利用落差3.5~18米,小溪102~420米。境内有5公里以上河流131条,总长1569.2公里;10公里以上51条,总长1079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26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5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建溪、崇阳溪、南浦溪、松溪。境内河流长161.6公里。全市水能理论蕴藏量为57万千瓦。

建溪

古称东溪,中国福建省闽江的支流,也有资料称闽江的北源。由南浦溪、崇阳溪、松溪合流而成,一般以南浦溪为正源。发源于武夷山脉和仙霞岭支脉处的浦城县忠信镇雁塘村苏州岭(柘岭),流经南平市的浦城县、建阳区、建瓯市(右纳崇阳溪,右纳松溪),至延平区与西来的西溪(由沙溪和富屯溪汇合而成)汇合,而称闽江。全长295公里,流域面积为16396平方公里,占闽江流域面积26.88%,河道平均坡降0.8‰。建溪流经武夷山茶区,多险滩。南浦溪流域多潭、瀑,崇阳溪流域多峡谷,处著名的武夷山风景核心区,也是大红袍的茶产区。建溪流域水资源丰富,灌溉历史悠久,沿岸多陂、廊桥。现代水利设施水库、水电站也很多。

为建瓯市最大河流,是闽江主要支流,源于浦城和崇安北端,分南浦溪和崇阳溪,两河相汇于徐墩镇山边长源村边,始称建溪。自北向南流经徐墩镇叶坊、徐墩、北津至芝城镇汇入松溪,再经芝城镇七里街、三门和南雅镇白水源、鲁口、太平、白沙、新建、南雅、新村、小雅、房村进入南平市大横,至南平汇入闽江。径流量占闽江水量的1/3。其中境内有5公里以上支流111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崇阳溪、南浦溪、松溪、东边溪、小松溪、小桥溪、玉山溪、高阳溪;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万石溪、秦溪、延安溪、梅村溪、集瑞溪。

崇阳溪

闽江支流建溪的支流,发源于武夷山脉武夷山市岚谷乡铜钹山,源流上无数沟壑山涧汇成小溪,南流向,称东溪,经岚谷、吴屯,过崇安城关合流西溪后即为崇阳溪,南流,经建阳区、建瓯市,在徐墩镇长源与南浦溪相汇,注入建溪。建瓯市又称西溪。干流长162公里,流域面积5458平方公里。 

崇阳溪中上游在武夷山区,水力资源丰富,流域内水电开发成效很大。上游地处武夷山风景区内,特别是支流九曲溪,为重点景区。崇阳溪流域是著名的产茶地,大红袍即此地特产。所以崇阳溪也是古代崇安地区茶叶外运的重要通道。该溪所经城镇皆建有码头。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建工程后,航运才逐步衰落。

南浦溪 

南浦溪,又称浦城溪,上游也称柘溪、大溪,福建闽江支流建溪上源,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发源于北部武夷山脉和仙霞岭支脉处的浦城县忠信镇雁塘村苏州岭(柘岭)。南流,纵贯浦城县、建阳区东部、在建瓯市西北部徐墩镇长源村与建溪上游大支流崇阳溪汇合为建溪干流。至汇合点较崇阳溪长,确定为建溪正源。南浦溪上游地区湖潭、瀑布分布很广,既是南浦溪重要的补给,也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南浦溪流域面积4018平方公里,干流长199公里。

南浦溪 较大的支流有:西溪、官田溪、马莲河等。流域内各河落差较大,水力蕴藏丰富,已开发有系列水电站。沿岸地区也有引河水灌溉的习惯。

  解放前,南浦溪自浦城城关以下,可通航2.5吨木帆船,经建瓯、南平直达福州,全程417公里。在没有通车公路之前,为福建进出中原的主要航道。唐代日本空海法师,宋代蔡襄、陆游,明代徐霞客,清代梁章钜、林则徐,民国期间蒋介石都经过此航道。1970年代后,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河坝增多,水运量日减,航运衰落。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建瓯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全市植被有6个型组,即阔叶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灌丛和灌草丛;9个型,即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灌草丛,常绿阔叶灌;16个群系组,73个群系和205个群丛。建瓯市维管束植物有177科442属1416种,其中蕨类植物32科37属121种;裸子植物8科15属22种;被子植物137科390属1292种。常见的有杉科、松科、壳斗科、禾本科、豆科等2l科。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甜槠、毛竹、五节芒等70多种。古珍稀树种有银杏、鹅掌楸、水松、香榧、三尖杉、沉水樟、刨花楠、花榈木、红豆杉、榉树、楠木、红花油茶、观光木、莫氏玉兰等14种。大宗经济树有油茶、油桐、漆树、棕榈、锥栗等14种。

动物资源

全市野生动物有28目87科330种,属国家保护的有17种,其中属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黑鹿、金猫、黄腹角雉;属二级保护的有毛冠鹿、髭羚、大灵猫、麝、小灵猫、穿山甲、水獭、猕猴、白鹇、鸳鸯、褐林鹗、蟒蛇、黑熊。动物的分布随种类、地点不同而异,繁殖力强的动物主要分布于原始森林少、人们活动频繁的地带;繁殖力差的珍稀动物多分布于人烟稀少的深山原始阔叶混交林中。因原始森林减少和对动物的保护管理不严,野生动物已大为减少。

旅游资源

建瓯山川秀美,古迹繁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武夷根艺城,有聚武夷风光于一炉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有被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的国家级森林保护区万木林,有堪称“中华一绝”的妈祖木雕神像,有福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被誉为“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佛教圣地光孝禅寺,有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鼓楼),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苑御焙遗址、东岳庙,有全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有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4处古城门。“中国根雕之都”通过复评,徐墩根艺小镇获批福建省首批特色小镇,迪口葡萄风情小镇投入运营。小松湖头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东峰井歧被列为国家级乡村旅游模范村,福矛酒业和双龙戏珠工业旅游示范点通过验收;迪口镇被列为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徐墩镇获评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北苑贡茶历史文化展示基地、玉洋湖影视基地、双龙戏珠观光工厂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建成30公里小松绿道。新建改建旅游公厕12座。小桥阳泽村等4个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小松穆墩知青博物馆获“中国知青文化旅游胜地”荣誉称号。

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10个少数民族,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10个少数民族,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

挑幡艺术

几百年前就开始在建瓯民间流传。相传在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招募抗清复明大军,横渡海峡收复台湾。当时建瓯城郊大洲村的青壮年,大都纷纷应征入伍。在收复台湾之后,部分将士于农历正月二十四凯旋,全村男女老幼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家家户户设酒宴,村里还搭台唱戏庆贺。当时,将土们将带回的军旗置于长竿之上,尽情挥舞,藉此纪念壮烈捐躯的弟兄。从此,每逢正月二十四,大洲百姓都要按例擂鼓鸣锣,将旗竿来一番装点,舞动一番,以表庆祝与纪念之意。随着岁月流转,便逐渐淡化成了当今建瓯民间特有的挑幡习俗。

建瓯挑幡制作工艺上有独特的风格。就形制而言,建瓯挑幡的幡,要求选用一根约l0米长的笔直毛竹,削去校叶,凉干后,外上朱红油漆,画上各种吉祥图案;竿顶扎着彩灯,彩灯之下是一座用竹骨和彩绸制成的六角宝塔,四周缀挂着数只小铜铃,塔底顺杆悬挂绵幡一幅,幡幅上绣有褒颂词句。据鉴定,最长的幡为10.2米,幡重为20.6公斤。

表演时,有的头顶长竿,有的肩挑脚踢,有的鼻托牙咬,个个技艺精湛,身手不凡。演兴至时,还你争我夺一竿,竿旋旗飘,幡幅呼啸,迎风招展,令人心驰神往,叹为观止。如今,建瓯挑幡在现代挑幡传人陈老艺人的带领下,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一套既异彩纷呈又新颖高难的新套路,如:手舞东风转,肩扛南天松,肘擎中军令,牙咬北海塔,口挑百战旗,鼻托乾坤棒,脚踢西方柱等跌看起伏、穿梭组合而成的多彩多姿的招法。1996年1月,由陈老艺人带领的挑幡表演队,参加了上海电视台"天下第-"栏目表演后,被授于"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殊荣,并列入《吉尼斯大全》。

目前,建瓯的挑幡艺术已深入城乡及学校,当地通过举办培训等方式培养了大批挑幡后人,发展了一支拥有青壮年、老人、女子、少儿挑幡等多种形式的表演队伍。根植于闽北土地上的这一艺苑奇葩,正在民间土壤里不断生根发芽,花繁叶茂。

建瓯唱曲子

建瓯唱曲子是用建瓯话进行演唱的一种曲艺形式,流行于建瓯、松溪、政和、武夷山和建阳等建瓯方言区,覆盖人口在200万上下。2009年,建瓯唱曲子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瓯唱曲子最早可追溯到唐武德年间的古建州,至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堪称曲艺中的“活化石”。旧时的建瓯唱曲子艺人均为盲人,他们无依无靠,以沿街说唱乞讨为生,故伴奏乐器也十分简单,方便携带。后来人们发现盲人唱曲心无旁骛,正所谓“眼不见为净”,韵味纯正,建瓯唱曲子才渐渐得到认可,登上了“大雅之堂”。不光是在戏园子上演,有钱人家凡遇红白喜事,总要邀请唱曲子艺人到家唱上几曲,有时甚至唱“连台本戏”,一唱就是好几天,常唱曲目有《薛仁贵征东》《二度梅》《百美图》等十几出。

民国时期的建瓯方言区,唱曲子成了一种时尚,简直就是“流行歌曲”,连黄包车车夫张口也能来上几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配合各阶段的中心任务,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建瓯唱曲子又新编了许多唱本,代表曲目有《三门街》等。1953年,当时的建瓯县民政局设立“残疾人教育院”,从艺者达到80人之多。建瓯唱曲子盲人谢德兴(1910-1972)经常应邀到街道居委会为群众演出,还定期在人民广播站(今建瓯人民广播电台)曲艺节目中演播,深受好评,经常出现一大堆人挤在一起收听广播的盛况。在建瓯,“德兴仔”的名字至今家喻户晓,传为美谈。

文革期间,唱曲子一度受到冲击,被当作封资修扫进“垃圾堆"。改革开放后,政府采取抢救性措施,在市文化馆设立建瓯唱曲子工作室,配备精干力量,一方面收集整理传统曲目,一方面推出新编曲目。近年来,由市文化馆唱曲子工作室陈彬铨编剧,赵小红作曲的曲目在省市频频获奖,其中以廖俊波生前事迹为题材的建瓯唱曲子《我是小人物》,获“乡音·乡情·中国梦”南平市第七届农村文化艺术节一等奖。

建瓯唱曲子吸收了地方戏、山歌和儿歌等民间曲调精华,在说唱中夹入大量的熟语,具有较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在以前没有盲文的条件下,建瓯唱曲子作为盲人说唱艺术,只能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从研究民间口头文学的角度看,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从表演内容上看,建瓯唱曲子多为劝人为善,宣传伦理道德,如《夫妻劝》《和睦劝》《山水劝》等等,对弘扬精神文明与道德建设起着促进作用。

建瓯唱曲子分“单人演唱”和“单人演唱多人助演”两种形式,但不论是哪种形式,都是以唱为主。伴奏乐器有两件,均为打击乐器,一件是小扁鼓,另一件是小竹板。小扁鼓选上等实木制作,中间挖空镶上牛皮,周边刻上图案。小竹板跟快板演员用的竹板相似。小扁鼓与小竹板配上说唱曲词,就形成了富有闽北特色,独一无二的建瓯唱曲子。

板凳龙节

板凳龙是畲族的一大特色活动,每年正月十四建瓯市房道镇畲乡吴大元村都会举办畲族板凳龙节活动,每家每户将板凳连接在一起,插上枝条,装上灯笼,点燃蜡烛,在山村大街小巷游走形成长长壮观的板凳龙。闪亮的凳龙照亮畲族山乡,成为山乡夜晚一道亮丽风景线。有近千名周边村庄村民和邻近的畲乡同胞来观赏。

打轻骨头

建瓯民间独特的一种传统游乐活动。又叫打陀螺。此游戏的玩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用一截长约6~7公分、直径约4~5公分的硬木柱,削成上为圆柱形、下为圆锥形的陀螺;二是用一根长约60公分的小竹子做杆,末端系上细绳子,组合成鞭子。玩时将鞭绳缠绕于陀螺的圆柱部位,用力甩腾,使之直立旋转,随后挥舞鞭绳,顺着旋转方向用力抽打,使之不倒,且能不停旋转。此游戏有多种玩法:单人玩,如上所述。双人玩法:在地上划一条线,作为分界线,两人面对面地挥鞭抽打同一个陀螺,看其在分界线的哪边旋转;偏向哪边,哪边为赢。多人玩法:每人一只陀螺,看谁的旋转时间长,时间长者为胜。

弓鱼塑雕

位于建瓯城区水南桥头旁的江滨休闲旅游带,耸立着一尊忧美动感十足的建瓯弓鱼塑雕。这塑雕是该市为进一步宣传建瓯弓鱼技艺,更形象展现弓鱼的特技运输,经精心设计和建设于今年建成。弓鱼塑雕周边同时进行了点缀绿化。弓鱼塑雕区域被命名为弓鱼广场。弓鱼塑雕成了建瓯市区新的一道富有历史文化元素的风景线。弓鱼塑雕建立以来吸引了许多市民前往欣赏和路人驻足观看。

建瓯是座已有3000年历史的古城,这里民俗文化浓郁,建瓯传统工艺弓鱼堪称闽北一绝。弓鱼技艺是一项让鱼离水有保活保鲜效果的独特方法,鲜鱼经过弓鱼技艺处理,形成弓字形,便于运输,离水多时可保活,弓鱼再置于水中更能吐故纳新,能有效去除土腥味。建瓯弓鱼技艺在中央电视台、凤凰网等多家知名媒体播出过。

方言谚语

卖鱼人,吃鱼屎;卖柴人,烧柴痞。(揭露旧社会劳而不获的现象。)

有奶着奶害,没奶自己大。(溺爱孩子是害孩子,应该让孩子自己锻炼成长。)

癞痢罔癞痢,下数总到里。(条件虽然差,规矩还是要遵守的。)

烂泥不会扶上壁。(没有培养前途的人,再扶持也白搭。)

容鸡会上灶,女卓囝多不孝。(溺爱娇惯的孩子,多数不能孝顺父母。)

软软索仔系死人,软软竹仔打死人。(形容有的人用软办法害人更厉害。)

猴屄装小生,马桶钉铜钉。(本质不好,外表打扮得再好也不顶事。)

蛇有蛇鳝有鳝蟆蛤仔己跳己着。(各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出路,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活下去。)

家有黄金外有秤。(形容若家庭真的富裕,外人早已尽知,任何事情好像纸包不住火,是隐瞒不了的。)

龌龊囝,有人;龌龊卵,有人拾。(有用、可爱的东西,就是外形差一些,也有人要。)

名优特产

酱豉和辣味笋

酱豉和辣味笋:清末民国初,建瓯酱豉业厂、店、作坊达30余家。酱油、香醋、豆乳、十香豉、酱笋等产品远近闻名。1953年,组织酱园生产合作小组。1955年,转为生产合作社,生产传统的酱油、酱菜。1958年,转为国营酱油厂。1960年4月并入酒厂,为酱油车间。1984年10月,成立建瓯县食品工业公司,当年筹款88万元引进真空速制酱茶新技术,生产真空软包装酱笋。1986年,建成两座立体加工生产车间,面积1311平方米。配置真空渗酱罐、包装机、消毒床、锅炉等设备9台,试产佳味笋、香菇美味笋等11个品种,其中辣味笋获福建省食品新优奖。

仙人草:仙草又名仙人草、凉粉草、属一年一熟,多年生长草本植物。生长在我国南方,喜生于阴湿山坡、谷地,每年9月至10月收割,晒干包装贮藏。在我国有两大产地:一是建瓯市吉阳镇;二是广东丰顺县。建瓯市仅吉阳、房道两镇种植,面积就达10600亩,年产量在3000余吨,产值1800万元。其中吉阳镇产量占全市产量的80%以上,是吉阳独特产品之一。

香菇

建瓯香菇:香菇,又名香蕈、冬菇,属提子菌纲,伞菌科。菌盖表面褐色,菌褶白色,菌桶柱状或稍扁,浅咖啡色,基端稍带红色或红褐色。

建瓯弓鱼:建瓯淡水养鱼历史悠久,早在元朝末年,“弓鱼”传统之法便已盛行。其制作过程分初绑、喂水和绑水三步。初绑即鱼农捕到鱼后,当场用草绳一端穿过鱼鼻扎牢,另一端往鱼右侧尾部绑住。喂水就是将初绑后的鱼放入小溪、鱼渚或水碓活水中,让其吐污纳新。一个小时后再对喂过水的鱼尾进行绑水,绑水时的绑位上移到鱼肛门稍上的地方,把鱼捆绑成弓的形状,故得名“弓鱼”,也称“弓水鱼”生产技术。

建泽泻:泽泻,又名建泽、水泻、宅夕,草木药材植物,生于沼泽地,利水、泻肾火,故名。据明代的《嘉靖建宁府志》(公元1522-1566)记载,产于瓯宁(建瓯的前身),吉阳及城关豪栋、钟楼各村均有种植,且质量上乘,故有“建泻”之誉。2014年,“建泽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审核,成为我市继“矮脚乌龙”、“建瓯锥栗”后获得的又一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矮脚乌龙茶:建瓯市东峰镇产茶历史悠久,是闽北乌龙茶的主产区,所产的矮脚乌龙茶品质优异,色泽褐绿润(乌润),别名小叶乌龙。看茶泡茶、短泡三四秒就好了,泡久点就是一分钟。试茶时可以泡到两三分钟,茶叶的内在品质就都充分显示出来了。东峰矮脚乌龙的香气很独特,类似于清爽的青味,韵味足,茶香更是占满整间茶室,泡饮后汤水很醇厚,茶水也顺滑。好的东峰矮脚乌龙茶,比起武夷岩茶来一点都不逊色。目前,全镇拥有茶园面积12900多亩,总精制茶2500万公斤。供应周期:6月上旬—12月下旬。

建瓯锥栗

建瓯锥栗:锥栗,俗称榛子、壳斗科栗属落叶树种。是一年种百年收果树,盛果期50—80年,种植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嫁接锥栗3-4年后投产、栽种省工、成本低、产量稳定,我省闽东、闽西北海拔300—1000米的半山区均可栽植,适合山区发展。建瓯市是“中国锥栗之乡”,建瓯锥栗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产品,2014年建瓯锥栗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占全国的70%和全省的80%以上,产量达3.3万吨,产值达4亿余元。锥栗产业成为建瓯最具潜力、彰显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福矛窖酒:福矛酒业集团为集投资、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综合酒类企业,旗下拥有以黄华山酿酒有限公司为核心的五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近年来,集团紧抓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手勤练内功,加快企业改造升级步伐;一手整合资源,深挖市场潜力,着力打造集酿造窖藏、科研开发、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工业园区,技改扩建项目已列入福建省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入选福建今年重点建设和培育的“百千亿元”消费品工业重大项目名单。福矛技改一期工程(老产区)已顺利投产,产能达1500吨;二期工程(三门村新厂区)于2014年元月投产,创产能达3500吨。

建瓯笋干:建瓯笋干历史悠久,据《建瓯市志》记载,清朝时期就有高阳笋、衡装笋、闽笋等多个品种,其笋干精品——“玉兰片”,更有“笋中之王”之美誉。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传统林副产品,打造本土品牌,建瓯市笋业公会经建瓯市政府授权,在建瓯市工商局的全力指导和帮扶下,全面开启商标品牌创建之路。2015年,建瓯林副特产——“建瓯笋干”注册成功,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称号。

漆木碗:吉阳工艺厂生产的“吉阳牌”漆木碗、木纹杯、碟,采用南酸枣或锥栗等特种大口径木材生产,具有耐高温、无毒无味、美观不变形的特点。“吉阳牌”漆木碗于1986年,获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1987年,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1988年,获外经部金龙奖;1990年,获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银质奖;并被评为国优产品和省优产品。1992年,漆木碗产值575万元,全部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现因木材原料匮乏,产品渐少。

(南路)水仙茶:建瓯水仙茶产于千年古茶都和中国贡茶之乡的建瓯,经历岁月的风霜,有着更为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更为成熟的迷人韵味。汤色橙黄、香如兰花、滋味醇厚回甘。水仙茶是美容茶与健康茶,具有降脂养胃的功效。轻轻啜上一口,用心领略“清和淡静”的茶道精神。

阳泽宋盏:建盏口大底小有如漏斗,有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且形体规整,口沿釉层薄、浅而干涩,腹部线条衔接流畅,表面花纹自然天成,加上釉不及底,底部半腰处露胎,胎体古朴凝重,表面光泽含蓄而内敛,与釉色相称,粗细和谐,更有浑厚、雅致的艺术效果;盏外靠底足处有一圈明显的聚釉,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有欲坠非坠之感,这是建盏唯美特点。

风景名胜

武夷根艺城

建瓯是全国最为著名的根雕产地之一,同时被列为中国民协根雕创作基地、福建省民协根雕创作基地的中国根艺城。中国根艺城于2007年底由建瓯市绿韵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总体规划“一核一带一片多节点”,已建成匠苑、叶坊驿、长汀居三个区,犹如一片青翠竹叶,与素有“小武夷”之称的“归宗岩”、“大米岩”隔湖相望;东邻建溪水(北津湖);西靠林木葱郁的牛轭岭,又邻“宝石岩”;北邻有“屏山书院”遗址的“梅岩”;可谓是“青牛低头,水肥草茂,长生长富”之风水宝地。

中国根艺城融入根雕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新中式建筑,古色古香,别有韵味。从院落、墙、台阶、门、窗及曲径通幽的园林小道,都充分显示出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集千年根艺、艺术古街、江山美居于一体。武夷根艺城配有大面积的私家花园,配套尊贵会所与游船码头广场;景色宜人的周边自然环境令人心醉,多视角的景观层次宛如生活在苏杭园林这中,优美的自然风光极大提升中国根艺城的品位。

归宗岩

归宗岩位于建瓯西北部的徐墩镇,距市区21公里。归宗岩景区峰峦叠嶂,山明水秀,古树参天,老藤盘错,岩洞峭奇,一壑万状,亭轩典雅,寺院别致。古人喻之宛若一盆“玉树琼花”,拱揖于碧水丹山之中。北宋诗人游酢称赞“奇冠南闽此最奇。”明代陈珪诗云:“归宗未遇朱夫子,廖落人间若不闻,假使当年聊一憩,风流何羡武夷君”。归宗岩是建瓯一大名胜,素来有“小武夷”的美誉,传说是武夷山众山峰中飞出的一块山峰。1992年归宗岩景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宝石岩、梅岩总面积为23平方公里,其中归宗岩景区面积5平方公里。归宗岩景致,纯出自然,有鬼斧神工之妙,毫无雕饰之嫌。“九曲十八盘,盘盘有佳境”,其中“十景三洞”尤为奇特,足以引人入胜,令人陶醉。十景为:会仙桥、石门、补天遗品、石厝、一线天、仙人探井、石心泉、落珠崖、五彩许愿石、天书,三洞为:地风洞、栖云洞、蝙蝠洞。

万木林

万木林,位于建瓯市房道镇境内,古称万木园,也叫万木山,原名白塔龙津大富山,海拔556.1米。是一片方圆面积达二千五百多亩,人工植造的古老森林,至今已有六百四十年保护繁衍历史,是我国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

万木林是元朝末年乡贤杨达卿所营造,据史料记载;“杨达卿家素饶裕,乐善好施,值岁饥,欲发私廪以济贫乏,又不欲有名,乃托曰:'有于吾山种木一株者,酬之斗粟,’于是贫者毕来请粟,咸饫饫而给之,亦不较其种否,已而,随山之高下曲直皆有木矣。”“逾数载,山木茂盛,望之蔚然。

又逾数年,蔚然者益蕃,森然者日硕,可栋,可梁……”由此可知,万木林是杨达卿用“以工代赈”形式人工营造而成。万木林造林确切时间,据福建林学院教授付友剑先生《建瓯县万木林保护区史事考》考证,断在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之事。

万木林迄今能有六百余年繁衍历史,这有赖于杨氏家族的保护。杨达卿造林不久,就对其家族立下严格家训,“此山之木,誓不售人。”后人亦遵循遗训,无敢违逆。据传曾立“文契”,以示封禁。虽文契今已失传,而其先人遗训,则代代相传,世守,不渝。杨达卿之孙杨荣,仕于明朝,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又封太师、家门显赫,万木林作为杨家风水林,曾得历代官府承认,且杨氏子孙为保护万木林对其破坏者开展过不遗余力的斗争。使万木林得以完善的保护。

天湖山

天湖山,山势陡旋,路径曲折,地形如莲瓣。到了山顶,忽然出现了一块盆地,周高而中间平旷,有良田与小湖泊,也许天湖山由此而得名。盆地的四围松柏挺拔,翠竹堆绿,参林叠翠,环境清静幽雅。盆地之间有泉一泓,常年不干,山泉白如凝乳,味甘如醴,俗称饭浆泉,谓之为佛倾米汗处,实为俚俗之附会。确也称奇。

天湖山今有圆通寺,古称老佛庵。据《建瓯县志》记载:宋时有隐士黄水心,筑室于此居住。黄水心名淼。曾领景德乡荐,博览群书,宋亡抗节不仕,赞慕夷齐云高风亮节。又宋郡首赵研登此有“美景天湖六六”之句。盖山有三十六景,即双虹泉、空翠亭、紫芝庵之类,为其胜境。建炎间因兵燹俱废。据翁鹤年撰《重建天湖山圆通寺碑记》刊载:“斯寺经清咸季兵燹后,幸有风雨一椽,群人士限浩大工程,不累修。羊城何善士坤如,慨于重建意……捐金三千重建,于丙寅十五年(公元1866年)落成。……庙貌庄严,辉煌金碧,回廊之上,则重楼远焉,佛殿之旁,则生祠辟焉。垣外宾馆,窗明几净,小园隙池,莳花种竹。玉泉一泓,汲泉煮茗,茶烟丰榻,令人有世外之思。

然时过境迁,沧桑变易。尤其是“文革”破坏,圆通寺门壁殆尽,佛像捣光,器用散失,大雄宝殿仅留空架,其余殿堂已成废墟。

1978年,僧人释觉明,释达金先后进寺整理。次年释泽顺出任主持,大事修建,十五年来,先后修复大雄宝殿,重建天王、弥陀、伽蓝三殿,客堂两座,骨灰塔两座,单檐千佛桥一座长18米,宽10米,及桥头六角亭,而今满堂佛像,栩栩如生,金光耀眼,为了游客上山方便,市交通局与马坟村合资修建了三公里的盘山公路直达寺前。

七里湖

七瀑连珠彩云飞——位于城西郊外的七里街村境内有一“七里湖”,在湖区的西北方有一“七层漈瀑布”。从母猪潭到峡头,落差大地形险峻,经“七层岐”,“前后锅”,“金扁担”那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有10多公里,垂直落差高达200多米。池畲流域的山连绵不断,除了陡峻裸岩,触目是一色的郁郁葱葱,“山泉石缝过,月光树隙来”。一条山溪顺势而下。

一股股山泉在峡头源的谷底汇集,汇成一条山溪,溪水随着河床起伏曲折,有声有色地往下游流去。断崖的地方,山溪跌落成瀑布,瀑布下就冲击成深潭,峡头溪有数不清的瀑布与深潭,较为突出的有“三大漈、四小漈”。

七层漈瀑布,是一组层层重叠的瀑布群。瀑布有大有小,各俱特色,有的大而宽,有的高而长,有的直而垂,有的斜而散。

离开湖边路,朝西南方向一条山路往上走略一公里,忽闻有—“闷雷”之声隐隐约约从深山里传来,眼前出现一座石拱古桥跨潭而建。

立于古桥上便见一瀑布,以雷霆万均之势跌落断壁,飞湍急流一头栽进深不可测的母猪潭,泛起神秘的漩涡,让人胆战心惊。

沿母猪潭的东侧,紧贴石壁上抓藤扶树往上攀登,不过百米,两岸绝壁陡拔,河床悬在断崖上形成天然的“屏障”。溪水从断崖上飞泻而下,“五丈以上尚是水,五丈以下全为烟”。四围老林遮天,古藤成网,“行到水深处,坐看云起时”,似乎“坐井观天”。人们进入谷底真以为飘飘来到“水帘洞”前呢。

沿母猪潭西侧一条小山路往上行走,还有三层瀑布四层瀑布……。游客一般上不去,如果没有当地“土导游”也找不到路。只有当地捉石鳞的个别人,探过“七层漈”。

九仙山

九仙山,得名于八仙收徒传说。位于福建省建瓯市顺阳乡后房村,离乡所在地区18公里,距建瓯市区58公里,与屏南交界。海拔1539米,东经:118°40′41′,北纬:26°58′24′,1979年版《辞海》中记载:“鹫峰山,在福建省北部,东北至西南走向,主峰九仙山在建瓯县东,风景秀丽,为闽北名山”。山上岩石浩瀚,气势壮观;松涛林海,姿态万千;红豆杉十分常见,生长茂盛壮美;……我国第一部古代地理“百科全书”《山海经》里就生动描述了这座山的异状奇闻。易经内艮为山,东北向,是万物走到了终点,而又从起点迈步的开始。易经重山,不仅有大畜卦包天蓄海的山德壮志,而且有尊山为首的《连山》古易。九仙山并是九峰并行,经书中以崖危路险,人行受止为特征的艮止这山,却又林茂果丰、走兽飞禽、资源丰富、景色优美,是古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从猿到人进化的第一栖居地,也是僧、道、隐者喜好的修炼处。为此,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游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在九仙山上还留着已经日久风化的“不登九仙山,百岁也枉然”字迹。

九仙山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1936年春,闽东北特委军分区铙守坤司令员、特委书记兼政委王助、政治主任左丰美帅部在九仙山上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从抗战到解放战争,陈贵芳、左丰美等一批老红军和革命先烈在这里战斗过。

九仙山有山有水,山水兼容,以“山奇特,水有漈,景优美”著称,山上有“九峰九漈八十一景”,素有“小黄山”之称,实为难得之风景。登斯山顶,万里云山尽收眼底,可谓“一览众山小”。一年四季,游客不断,为一方胜地。

“有山、有水、有奇石;有树、有寺、有神话”是九仙山最大的特点,是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绿色生态环境。

历史名人

辉煌小城,一“国”首都

1800多年前,在国土上曾经有座小城,做过一国的首都。

说到这座小城,首先不得不提福建二字,很多人知道福字来自省会福州,而“建”字呢?建字来自汉朝时期就管辖着整个大闽北地区的建州—建瓯。

也就是现在福建省建瓯市

这里曾是一国首都

建瓯在历史上,一直是闽北的政治中心,建宁府、建州府的府衙所在地。

东汉建安初年(196年),这里便设建安县。天福八年(943年)二月,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其国都就设在建瓯。

不过遗憾的是,这个政权只存在短短的3年就结束了。

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建瓯历史悠久,八闽首府,殷国首都、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多年,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一座县级市,也是福建境内最早设县的城市之一,这里,已获得旅游业奥斯卡“最美中国.生态、自然旅游”称号

建瓯山川秀美,古迹繁多,有聚武夷风光于一炉的归宗岩、有被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的万木林。

有堪称中华一绝的妈祖木雕神像、有福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佛教圣地光孝禅寺、有全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等4处古城门。

这里曾经是千名进士县之一

一点都不为过。建瓯历代进士在千名以上,是全省乃至全国都不多见的千名进士县之一。用人杰地灵、英杰辈出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

历史上这里曾经出了千余名进士,数名状元,10名宰辅、1位侯王,素有“千名进士县,六大状元乡”之城称。

“三杨辅政”的政治家之一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

美了千年的小城

孔庙

古时候的建瓯有“三十六条棋盘街,七十二条经纬巷”,位于现在老城区的铁井栏就是其中之一。这里依然保存完好

沿着铁井栏一直可以走到孔庙,这是福建省现存最大的孔庙,已经有800多年,建筑均仿山东曲阜孔庙的建制。

庙的周围筑有高墙,配以门坊,黄瓦红垣,金碧辉煌。虽说比不上山东曲阜孔庙,但也确实是八闽府级孔庙之冠。明太师杨荣曾誉此为"东南伟观"。

吉阳,中国莲子之乡

建瓯市的吉阳镇,素有“中国莲子之乡”的美称,这里的荷花面积达6600亩,每年夏季,莲花竞相开放,满眼的绿叶红花,吸引着周边的游人来观赏。

莲花盛开时,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由于这里的荷花是当地农民自己种植的,花色品种不多,应该是只为产莲子的缘故,

每年来吉阳看荷花的人络绎不绝,在赏花的同时,必须品尝这里的吉阳四宝泽泻、莲子、水空心菜、仙草冻都非常有特色。

散落遍地的古村落

在建瓯这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史的文明古城里,散布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村落,随处可见百年以上的老宅。袅袅炊烟升起,鸡鸣犬吠成曲。

郑魏村

郑魏村位于迪口镇南部,村庄座落在半山腰上,四面环山,位置很像一把交椅,所辖区域群山连绵,沟谷纵横,村边有成片的楠木群和苦株林。

建瓯市迪口镇郑魏村80%民居以杉木结构为主,雕樑画栋,极为精美。三条明清时期的石头街巷和60余座明清时期古民居院落也被完整保存,现存传统建筑15600平方米。

郑魏村古民居始建于明清时期,是郑氏与魏氏两族集居地,几经变迁,现存建筑保留了明末清初的风貌,在全国这样保持完好,实乃闽北古村落的活化石。

阳泽村

建瓯市小桥镇阳泽村现仍保留着明清集中连片古民居120栋,面积约1.8万平方米,这里仅有出土铜钟,养蒙书院,还有地主世家雕刻的庭院,历史悠久。

祠堂、宗庙、古刹、凉亭错落其间,古街巷蜿蜒曲折,石子路面,两侧建筑界面完整,内河贯穿始终,线形优美、水质清冽,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郁。

为了教育后代,郑氏在南宋年间所建郑氏养蒙书院,约300平方米。宋高祖亲笔诏谕赠与“忠穆阁楼,官林学家”,这成为闽北独一无二的“百官村”。

党城村

党城村,古名东苌里,位于东游镇东北侧,紧连省道204线,党城古民居不仅体现了闽北民居地方性、乡土性的特征,像是一部完整的闽北古村落文化史。

村中至今完整地保存着一条千米长街,宽2~5米。明末清初的“文官邸、武官邸、财主宅”等形制的古建筑百余栋,总面积达2万平米。

党城村以叶姓为主,南宋初(约1127年)来到福建,明正德年间(1506年)兴起,村子现存的大部份古民居建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

建瓯出发,有条超高颜值的公路

京台建闽高速公路全长155.722公里,起于建瓯市弓鱼村,与长(春)深(圳)高速通过弓鱼互通呈十字交叉,这条“颜值爆表”的高速公路经古田、闽清,终于闽侯县白头村,与福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北段衔接,沿途风景秀丽。

这里的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说起建瓯小吃,光饼和板鸭可谓是不可错过的小吃美食。

对于建瓯人来说,早餐是从一碗豆浆开始的,一碗豆浆配灯盏糕。或者来一碗清汤铜盆粿,清清淡淡,安抚每个人的胃。

建瓯书院














郑氏养蒙书院,位于小桥镇阳泽村龙池自然村。郑氏养蒙书院始建于南宋年间,因其始为教育后代的场所而得名,与进村的“通德里门”相为一体。其后,屡次数修,康熙重建,近代两次分别民国八年、公元1994年不断完善。书院面积约300平方米,院内建设宏伟壮丽,是时代文武百官朝拜先贤杰人圣地,屋顶上建有龙凤阁,圣旨直牌匾,八字大门,还设有中门(中左右、三大门进入正厅)正月初一、二、三日三天大年,清明节和朝庭文武百官回籍朝拜辞世先贤都要放三声大炮,打开中门迎接。正厅中堂四名大官,正厅中堂左右各有16臣相像,大厅两旁壁上各有76名朝廷文武官员相像,全堂共194名官员像。但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书院里所陈列的文物,已遭到严重破坏。

    据龙池村郑氏后裔介绍,该处官人画像原更多,至少一百多人,因历史原因被毁部分。据郑氏家谱史料记载,该村郑氏人士最早为官始自唐朝,最后年代为清朝,官位最高为郑珏。郑珏是南宋时期辅佐宋高宗的朝廷重臣,其为维护巩固宋高宗帝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有着浓墨的一笔。相传“龙池养蒙书院”是古代龙池人读书的学堂。郑氏传世家谱内还有“亲笔诏书,忠穆后裔,官林世家”字迹留存,相传是古代皇帝所赐。

郑氏祖先起源于开国始祖郑桓公在位36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幼弟姬友为郑伯,谥号为郑桓公。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封任桓公为司徒,掌管教化。因周幽王无道,桓公问依太史伯计,即迁徙于中源洛水之东,河济之南的号郐之间(今河南荥阳)。后幽王自食烽火戏诸侯之苦死于“犬戎之乱”,西周亡,桓公因劝王殉难。郑桓公是郑国的第一任国君和郑氏始祖。

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甲辰和市公曙自光州固始县随王潮避地入闽居建州南乡龙池是为本宗始祖。

郑氏家族,历经2800多个春秋的发展,根深叶茂,源泉长流,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相关相应。古往今来,郑氏杰人辈出,在中华民族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流居海外的郑氏后裔,特别是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新西兰等更是名扬流济,为本地区的开拓与发展做出了各自应有的巨大贡献。在港、澳、台地区,在全国各地,郑氏后裔都以自己的身份,为祖国、为世界默默地奉献。在历史上,本地仕宦层出不穷,有:宋朝大学士郑珏,太常博士郑存,明朝刑部尚书太子少保郑赐,清朝刑部左侍郎郑重等等。在现代,从本地走出去的大学生,更是不计其数。

小松镇湖头村

湖头村位于建瓯市城关北部13千米处,北邻穆墩村,南邻李园村。

【特色景观】

榜眼门   位于湖头村农民公园绿道入口处 。相传,当年小松镇的榜眼龚琦曾在小松溪畔读书,与山川河流共枕,与日月星辰作伴。他高中后衣锦还乡时,为这山间美景所吸引,在此处驻足停留,细细品味家乡的一草一木。后人为了纪念他,将村内废弃老宅门原拆原建迁移至此。榜眼门门头上是三层砖雕,美轮美奂。上层是碧玉、八卦等各式法器,能驱邪避灾;中间是杨柳、桃花等,寓意枝繁叶茂、花开富贵;下层是“凤栖梧桐”,凤凰非梧桐不落,比喻贤才择主而事。

君子壁   位于湖头村农民公园入口处的“君子壁”,墙上是清朝初期徽派风格的砖雕。砖雕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犹如一幅“水墨丹青”,清新淡雅。砖雕上的梅兰竹菊,象征四君子:梅花在漫天飞雪的隆冬盛开,不畏严寒,象征君子威武不屈,不畏强暴;兰花独处幽谷,清香袭人,象征君子操守清雅,独立不迁;菊花在深秋绽放,顶风傲霜,象征君子孤标傲骨;竹子虚心劲节,直竿凌云,象征君子谦逊虚中,高风亮节,喻含湖头人的品格和湖头人对高尚品德的执着追求。

闽派山墙   位于湖头村农民公园深处。湖头村古民居是集苏、徽、晋为一体的建筑神韵,也是保留闽派最古朴风格的建筑群。高高的封火墙(防火墙)就是最典型的闽派风格。整幢房屋既没有青砖黛瓦,也没有高脚马头,而是垒石为基,黄土夯成,最为朴素,最为动人。南高北低,既蕴藏着传统的风水学说,又与树形相得益彰。目前,像这样高有三层、夯土垒就又保存完好的封火墙在闽北难得一见。

千年香樟   位于湖头村下片与陈田自然村交界处。树龄有一千多年,从树根处起只有半边茂盛生长。至于为何只剩半边,当地流传着两种传说:一说是倒掉的半边朝南生长旺盛,主干不堪重力的拉扯以致倾倒;一说是这棵香樟曾遭过雷劈,被一分为二,将要枯死之时,幸得当地老农用几根木棍将将其撑起,得以存活。

【文化遗存】

严氏老宅  建于1893年,为正七品县太爷住宅。正厅有木雕“紫薇滦驾”,大门有龙凤呈祥福临门等。外部结构夯土砖瓦,内部结构主要是木质。

张氏老宅  湖头村现存面积最大的房屋,屋内彩绘、木雕等保留完整。外部结构夯土砖瓦,内部结构主要是木质。

林氏老宅  林宅屋内结构破坏严重,有三处体现湖头门头建筑风格的大门遗存。其中一处屋内有“五福临门”木雕装饰。外部结构夯土砖瓦,内部结构主要是木质。

邓氏老宅  邓宅分为四户开四门,屋内有小门相连,规模、结构等保留相对完整。外部结构夯土砖瓦,内部结构主要是木质。

【民俗风情】

状元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二、十五日是湖头村的状元节,湖头自然村上片村民过正月十二,下片村民过正月十五。从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六期间连续三天,会邀请越剧表演团到关帝庙表演。

关帝节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关老爷生日,当地举行祭祀关老爷活动,祈求关帝爷保佑村庄清吉、村民大小平安。仪式完成后在关帝庙内聚餐庆祝。

福主生日与开路节  福主当地人也称土主,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既是当地土主生日,又是当地特有的开路节。当天,年轻力壮的村民拿上镰刀、锄头到田间地头清除路边野草、整平路面;晚上在关帝庙堂,每人缴纳份子钱一起聚餐。

【地方特产】

大扁肉  扁肉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建瓯习惯称之为“扁肉”。湖头村最出名的美食就是大扁肉,其特点是脆、嫩、香、甜,入口爽脆,其原因在于里面的馅。当地扁肉馅加工传承的是建郡(古建瓯)的古法,用“打肉”而非“切肉“。主要过程是:取凌晨宰的生猪新鲜腿纯瘦肉,不得下水,制作不过午,将腿肉去除筋膜,顺肉纤维横切成较大块状或条状,放在木墩上用木锤敲打,直至烂如绵、粘如糊,然后加适量盐、鸡蛋清用筷子搅成糊状。每个扁肉包成精巧的蝴蝶状,煮熟后浇上猪骨头清汤,撒上香葱和少许香醋即可食用。

建瓯通仙门

建瓯古建筑

       建瓯,古称建州,有着3000多年的文明史和1800多年的建县史,是福建最早建县的古邑之一,在古代曾是县、郡、州、府乃至一些全闽性的行政建置治所。唐733年,取福州、建州首字,设立“福建经略使”,“福建”之名由此而来、延续至今。

  建瓯,还是朱子理学奠基之地。朱子少年环溪苦读,青年建州举贡,身后长房嫡孙世居建州。明景泰六年朝廷认为“重朱子所以重孔子”,钦授朱子嫡长九世孙朱梃“翰林院五经博士”,在建安(建瓯)赐建“五经博士府”。

  在历史上,建瓯留下了许多朝代的标志性建筑和灿烂的文化。今起,我们推出“千年建州“旅行专题,带您穿越时光,聆听这座千年古城的故事。触摸时光留下的历史印记,品味建州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本期我们就先跟随着时代脉络来感受一下建瓯的古厝古建筑之美。

  鼓楼

  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地标

  建瓯鼓楼原为子城南门,历史悠久,王延政在建州建殷国时,在此地建五凤楼。殷国只存在两年,作为宫城南门的五凤楼也就结束了历史使命。后几经修建,现在看到的鼓楼是在2005年修复重建的,采用明清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宽26.5米,纵向长17米,高28米,雄伟壮观。巍峨耸立。主楼有双层飞檐、四围红柱和雕梁画栋,极富古城风韵。楼的南北两面悬挂牌匾,上书“雄镇南天”、“恩迎北极”。

  鼓楼目睹了建瓯变迁的沧海桑田,已成为建瓯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和重要景观。夜幕时分,灯光亮起,鼓楼的夜景也是十分漂亮。给城区瞬间添了几分庄重典雅。  说完鼓楼,接下来看看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刹大寺的风貌。

  光孝寺

  景致雅奇的古刹大寺

  建瓯著名古建筑——光孝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环境清幽,景致雅奇的古刹大寺。这是一座让人惊艳的,古老,安静,质朴又饱含历史的寺庙。穿过建溪,对岸便是建瓯现存较完整的四座古代城门之一,通仙门。

  通仙门

  始创于唐780年的古城门

  城墙高8.5米,拱形门孔高4米,进深23.85米。现存墙体是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所建。正面门洞上方石匾额上阴刻楷书“通仙门”字样,为清乾隆壬子年(1792年)重修时所题。

  城门顶上有一座唯一存留的城楼,建造结构,象鼻斗拱,保留着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

  孔庙

  建宁府学之学庙

  作为历史上出过一千多名进士,一名状元的建瓯,自古对教育都十分重视。

  宋以来,建瓯城内有三座孔庙,即建宁府孔庙、建安县孔庙和瓯宁县孔庙。这三座孔庙属于学宫的附属建筑,所以当时有“一城三庙学”之说。其它两座县级孔庙早已不存在了,现在这座孔庙是建宁府孔庙,位于旧城区市立医院正对面。也是福建省目前除泉州府孔庙外,保存最完好的府级孔庙。庙内尚存明嘉靖年间孔子行教像碑刻。

  逛完通仙门和孔庙,我们来到铁井栏-紫芝街传统街区。这里基本保存了明清以来的街巷格局,现存两侧的房屋多为明清两代所遗的传统民宅和宗族祠堂。街区存有尚书井、艮泉井、五经博士府等。

  铁井栏尚书井

  宋代遗存古井

  该井位于芝山街道梨山社区铁井栏96号南侧约10米处,宋代开掘,井由井台、井栏、井壁组成,井台边为长3.7米,为正方形,井栏为圆形,直径为1.05米,井栏0.7米处有一平台,被平分为四等分,每一等分内有一圆形取水孔。

  离尚书井不远的地方便是在本文开头就提到的五经博士府。

  五经博士府

  徽国衣冠世胄,考亭理学名家

  始建明代景泰六年(1455),朱熹嫡长第九世孙朱梃钦授世袭翰林五经博士,由官府建设博士府,以奉祀文公。

  原主体建筑门前建有木牌坊一座,牌坊东侧额题有“景星庆云”、西侧额题有“泰山乔岳”、正中悬有“圣旨”字样。牌坊两侧主柱挂有一幅木刻对联,左为“徽国衣冠世胄”,右为“考亭理学名家”,二门二进厅,东西两厢各建有厅房,厅后为后阁,两侧各建有后房、厨房,后多次毁圮。博士府对面,建瓯市民政局门口左侧则是艮泉井。

  艮泉井

  南宋古井

  这口古井是南宋淳熙二年(1175)韩元吉知建宁府,见紫霞洲形胜优美而凿的,取名“艮泉”。相传井底有一块大石板刻的八卦,会托起失足落井者。井水清澈甘甜,为周围百姓汲取饮用。

  《艮泉铭》:凤之阳,鹤之麓,有屼而状。堂之坳,圃之腹,斯瀵而沃。束于亭,润于谷,取用而足。清于官,美于俗,为建民之福。现在,在艮泉井上面已盖了古香古色的保护亭,1995年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供人们观光和追思先贤遗德。

  建瓯作为明清古厝古建筑群保存最完好的城市之一,当然不止城区有着丰富的古建筑资源,在郊县还有许多美轮美奂的明清“私宅大院”。其中有福建唯一载入《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伍石山庄,还有雕刻工艺精湛,文化底蕴深厚的江氏古民居。

  伍石山庄

  载入《中国古代建筑史》

  伍石山庄坐落建瓯市徐墩镇下碓村,紧邻浦南高速丰乐服务区。

  山庄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占地面积约9000 平方米。由三大院落环连一体,为多进院落式布局。院落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天际轮廓错落有致,黑瓦青砖,典雅大方。院内有亭、台、阁楼、厅阁,院前院后有花园、亭榭、池塘。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融古雅、精湛、富丽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伍石山庄的主人伍富,终身与茶为伴、以茶为业,精研“建茶”制作工艺,广开伍石茶庄,让“建茶”的名声响彻大江南北。书写了从长工到“西出建宁府首富”的传奇人生。伍石山庄也因建茶崛起。伍富之子历经18载,完成这座福建唯一入选《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宏伟古民居建筑。

  江氏古民居

  敬仰圣贤 诗书传家

  江氏古民居位于小桥镇阳泽村,建成于清光绪3年,距今已144年。房屋大体保存完好,连细致入微的砖雕、木雕作品,依然栩栩如生,风韵犹存。江氏古民居不仅雕刻工艺精湛,文化底蕴也十分丰厚。在厅堂、后阁等最重要的位置上,高悬名木烫金抱柱联“立修齐志,读圣贤书”“真气贯五岳,道心承六经”这些富有哲理的字句,充分体现了江氏祖先崇尚文化、敬仰圣贤、诗书传家、注重家风的精神追求。

  小淞印象

  在饱览建瓯美轮美奂的古厝古建筑间隙,不防来这家“千年建州·建字号“品尝建州美食,是来建瓯必打卡的“建州味道“。

  小淞印象是“建州味道“示范店之一,作为来建瓯的第一餐,这里给了你琳瑯满目的选择。除了招牌扁肉,还有世界最小的水饺——珍珠锅贴,桥头炖罐、马拉糕等数十种。如果不想一家一家跑,那来小淞印象就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