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苏秦师从鬼谷子,苦学三年,自以为术业有成,踌躇满志地出游列国,结果始终不得诸侯信用,不得已中,潦倒归家。 归家后,苏秦遭遇深深屈辱,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于是,他发愤苦读,伏案反复揣摩一部经典,一年后自觉有所得。 苏秦再度“出山”游说诸侯,一气呵成说服六国合纵抗秦。他担任从约长,佩六国相印,终于成为旷古绝今的纵横家。 苏秦反复揣摩的经典是《阴符经》。 读到苏秦的故事时,我被这本奇书勾起了极大兴趣。 当得知全书只有300多字时,对它的兴趣就更浓厚了。 另一部如此简短却妙义无穷的经典,是260字的《心经》,被视为一切佛法心中之心。 《阴符经》到底蕴含着什么道理,值得苏秦反复揣摩? 它又隐含什么奥秘,让苏秦脱胎换骨,在一年里就从潦倒落魄变得纵横捭阖、睥睨天下呢?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相传为黄帝所撰。 它言简而意远,文约而理奥,道家视其为“古今来修道第一部真经”。 诸葛亮说,《阴符经》专言天机造化——天机陶铸天地,聚散天下而不见其迹。掌握天机,可顺应天道的运化,使普通人真朴、使修道人慧悟。 虽然自知愚钝浅薄,我却也想试着揣摩一下这三百字的“天书”。 我当忏悔。 卷一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对天的存在本质进行观想,按天的运化规律举措施为,以抵近究竟。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 天有五种隐而不显、飘渺无形的存在,每当人们有所察觉时,它们都早已发动。 姑且为它们安立一个名相,叫作“天之五贼”。 “五贼”其实是心的作用,只不过却总被人视为天道的运行——也就是“天命”。 宇宙,其实是空间,对一个人来说,他的宇宙以他的手触达之处为界限。 万物,其实是意识,万物相对于“我”而存在,没有自己这个“身”,万物其实并不存在。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本身并不是人格化的神,而是人将天神格化。 并不是在天道之外独立有一个人道;也不是先有天道再有人道。 天的意志和精神,其实就是人的意志和精神。 人的意志和精神,就是天之造化的开端。 造化源自人心,所以人心就是天机;天机反映天道,所以人道就是天道。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万事万物都在始终不停变化,均会经历生、住、异、灭的循环。 “生、住”主定静。 “异、灭”主变动。 事物由静转动,从安稳的“生、住”,转入动荡的“异、灭”,就是所谓“发杀机”。 自然界进入“异、灭”时,龙蛇之属就会变静为动,不再沉潜隐伏,而飞动腾舞。 人世间进入“异、灭”时,天地之间就会出现各种颠倒、骚动,悖德之事、违和之举纷纷出现。 只要人的意志顺乎时与势,天机、人心便如同合二而一。 动静转化的根基正固,发动之后才臻于和合。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天有“五贼”,隐而不显,动于几微。所以,天的德性是持 “静中之动”。 事物都有巧有拙,但不管是巧还是拙,只要是顺应天性,就必须守持静之道,总是伏藏自己,安静地等待时机。 人的眼、耳、口、鼻、泄、殖等器官,上七下二共有九窍。 人通过九窍呼吸、饮食、视听、繁殖、代谢,它们是人与自身之外的世界交通的孔道,也是人身心存在的途径。 九窍之中,奇特者要算耳、目、口三者。 目见色、耳闻声、口作语,这些功能刺激人心,进而能触发事物发生变化,所以至关重要。它们,直通人道的“静中之动”。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天有“静中之动”的德性,这种德性也因此蕴含在一切事物本性之中。 任何事物之中都天然含有反对自身的因素,只要一个契机,就会启动静与动、住与坏的转化。 大树看起来生机旺盛、枝繁叶茂,但遇到火情反而会烧得更猛烈,一着火就必然焚烧殆尽。 国家看起来人才济济、法度周备,但如果奸佞用事反而会使朝局更快地昏乱腐坏,遇到一点突然冲击就会完全崩溃。 天道、天机、人心,三者关系正是如此。 把握它们,按此修炼,就是圣人。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