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源,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是其中的代表,他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差异造成了不同的人类文明形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且不符合历史事实。 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其重要特质。中国自古就是海洋大国,既有广袤的大陆,也有辽阔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东南沿海等地也大量分布着古代先民采食海贝、海鱼后抛弃贝壳、鱼骨所形成的贝丘遗迹。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入,利用逐渐成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是秦始皇派徐福率众东渡。在广州南越王宫殿遗址发掘出了大型造船厂遗址,《尚书》《庄子》《山海经》等古文献中对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亦有记载。汉代开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发现了不少与中国汉代海上航运及贸易相关的考古遗存,出土、发现了数量可观的汉代陶器、铜器、铁器等。这些器物正是海洋文化在汉代取得长足发展的实证。 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台湾、东南亚等地,到吴国灭亡时,尚有大船五千余艘。唐代的造船技术更加高超,船体设计、船帆制造以及轮桥起重技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新的发明。唐代开始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这是针对海洋经贸最早的官方常设机构。沿海港口城市也随之快速发展,广州、宁波、福州(时称泉州)、扬州等地都有规模很大的港口。《新唐书 地理志》等典籍也记录了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印尼等地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西亚的远洋航线及沿线各国风貌。 宋元时期,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宋代特别是南宋高度重视海洋贸易,明确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建立了更为完备的市舶机构,对海洋贸易采取了宽松开放的政策,航海技术进一步提升,海洋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明代前期,经由海洋的对外交流达到巅峰,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航路最远抵达非洲,时间跨度前后长达近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壮举。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明清两朝不同程度推行过一些“海禁”政策,甚至发展为闭关锁国,阻滞了海洋文化的发展。 基于此进行研判,不难看出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海洋特质。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历史长河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的迂回,并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 同时应当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就文化内涵的诸多构成特质而言,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正因如此,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等精神内涵不断得到增强。首先,开放包容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次,开放包容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纵观西方几百年的海洋史,可以说是一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充满血腥杀戮,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相比而言,中华海洋文化则具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传统。各民族之间和谐往来的例证在史书或沿海城市现存的遗迹中比比皆是,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海洋文化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思想。再次,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地区的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海洋特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中华古谚的思想内涵反映着大海浩瀚无垠的自然品格。面向未来,推进海洋文化研究、总结古代海洋文化发展历程与经验,对于纠正和破除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误区,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林大志《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文化思想使得一些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产生了片面的理解,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内陆文化。 B.“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以及东南亚国家出土、发现汉代陶器、铜器、铁器等事实,说明汉朝时期海洋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C.唐代设置的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市舶司,这是我国最早的针对海洋经贸的常设官方机构,可见唐代海洋贸易盛况。 D.在作者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中华海洋文化只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与西方海洋文化不同,中华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等特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传统文化既有内陆文化特质,也有海洋文化特质,这与我国拥有广袤的大陆和辽阔的海疆有关,更是各族人民长期向陆地、向海洋谋生活的必然结果。 B.“基于此进行研判,不难看出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海洋特质”中的“此”,指的是明清两朝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历史事实。 C.相比西方充满侵略性与扩张性的海洋史,中华海洋文化则展现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传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往来。 D.虽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但是面对误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观点,我们有必要加以纠正,这将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八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宋代以来,妈祖信仰随着华侨的南渡遍布南洋各地,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都建有供奉妈祖的庙宇。 B.三国时魏国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东吴拥有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 C.《汉书 地理志》记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 D.宋元时期的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各地的人们齐聚于此,从事海洋商贸活动,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等宗教并存。 4.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一个形象的表达,请简要说明其本意。(4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来证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洋特质?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闸门 走下山顶不远,周仆突然停住脚步。眼前出现的是一幅多么惊心动魄的景象呵!这就是刚才烈士们带着满身的火焰同敌人进行壮烈搏斗的地方!在浅淡的暮色里,周仆看到烈士身上的棉衣,有一些余烬还在燃烧,断断续续地冒着丝丝缕缕的青烟。他们有人掐着敌人的脖子把敌人撩倒在地上;有人同敌人死死地抱着烧死在一起;有人紧紧地握着手榴弹,弹体上沾满了敌人的脑浆;有人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附近还有几个六○炮的弹坑,弹坑边躺着烈士,成堆的美国人倒在烈士的周围…… 周仆再往下一望,从山腰到山脚,美国人遗弃的尸体,乱糟糟地盖住了整整一面山坡。尤其在那个山洼,那些戴着钢盔、穿着皮靴的长大而笨拙的尸体,密集得一个压着一个,一堆连着一堆。他们以各种各样的姿势,横七竖八地躺在积了很深的血水里。其中许多尸体,头冲北,脚朝南,看得出他们是遭到突然的反击惊慌后退中被击毙的。郭祥的“闸门”,就是这样把那些远渡重洋的恶狼一批一批地砸死在这里,碰死在这里。看见这种情形,周仆真想大喊一声:杀人犯们!那些以侵略别人的国家、破坏别人的幸福为职业的杀人犯们,那些在手无寸铁的人民面前无比残忍而在战士面前胆小如鼠的卑劣的野兽们,你们认真地瞧瞧吧,这才是你们迟迟早早必然会得到的下场!周仆站在山坡上,热血上涌,思绪翻腾。眼前仿佛又飞出火人的巨大身影,耳朵里仿佛又听到他们震天动地的呐喊。这些火人们,这些不知恐惧为何物的人们,他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部队,什么样的战士呵!他们是下凡的天神吗?不,他们不是天神,他们就是那些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战士,是同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和同志。然而,他们却的的确确像无畏的天神,也可以说他们就是为劳苦大众复仇的天神。世界上有任何一种反动力量,可以打败这样的部队吗?没有,过去没有,今后就更不会有,而是相反,它们终究要被这样的战士所打败!周仆沉吟间,只听有人“哎”了一声。 他转眼寻视,只见一个抢运烈士遗体的战士,抱着烈士的头坐在地上,好像在低声哭泣的样子。他赶过去一看,是刘大顺,他低着头,眼泪像小泉水似地涌流下来。 “你,你怎么啦?”周仆忙问。 调皮骡子和其他战士也赶过来问:“你怎么啦,刘大顺?” ①“断了……”他指了指烈士的手指,难受地说。 周仆一看,那位烈士紧紧地抱着敌人,嘴里街着敌人半块耳朵。由于双手抱得过紧,分都分不开,以至烈士的手指被掰断了。 周仆的心,不禁引起一阵酸辣辣的疼痛。在场的人,也都十分难过。停了一会儿,周仆才说:“别难过啦,同志们。我们应该很好地向烈士学习。你看他们对敌人多么仇恨。对敌人不仇恨,或是恨得不够,就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话是对大伙说的,可是刘大顺却觉得,政委仿佛是针对自己讲的。 “政委……”他并没有抬起头,“我,我想找你谈一次话。” 周仆亲切地说:“我也早就想找你谈谈,可惜没有抓紧时间。……昨天在诉苦会上,我见你昏倒了,我知道你心里是很难过的。” “我,我……政委,”他被政委的话所激动,流下了眼泪,话也说不成句了,“我越想越不该犯那样的错误(对敌人动了仁慈之心);看看同志们,我觉得我够不上一个红三连的战士…” 周仆上前握着他的手,安慰他说:“大顺同志,我们决不会根据一时的表现,来断定一个同志的。……大家还是快把烈士的遗体运到后边去吧,免得呆会儿炮火再伤着他们。”刘大顺恋恋不舍地撒开手,②望望政委,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坚决的与感激的神情。周仆亲自用手理了理烈士的遗体,由刘大顺他们抬往后面去了。 随着夜色的降临,北面的战斗越发激烈起来。炮火的闪光,有如打闪一般,照得山谷一明一暗。红色的电光弹在夜空里纵横交叉,来往飞驰。③不一时,敌人的照明弹也打起来了,越打越多,照得山谷如同白昼一般明亮。夜航机也轰隆轰隆地出现在阵地的上空。周仆回到山顶的时候,二连已经按照命令前来接防。三连的代理连长乔大夯,班长陈三和代理班长调皮骡子围着政委,要求把他们继续留在阵地上。 “让我们打到底吧,俺们红三连能坚决守住阵地!”乔大夯说。 周仆摆摆手说:“你们已经很辛苦了,下去休息一下再说。” “战斗还没结束呀,政委,我们怎么能下去哪?”陈三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倒没什么,这是战士们的意见哪!” “我们人少,顶一个排还不行吗?”调皮骡子也接上说。 “不行,这是命令!”周仆决断地说。 “俺们红三连……”乔大夯又要说他的红三连了。 小迷糊打断他的话,附在他耳朵上使劲地喊:“政委说罗,这是命令!” 大家看政委脸色严峻,才不言语了。④乔大夯慢腾腾地卸下刺刀,插在皮鞘里;又从地上拣起他们连长那把带血的铁锹,扛在肩上;迅速地整理了部队,带着22名战士,走下凸凹不平的阵地。 “真不愧是井冈山下来的连队!”周仆自言自语地说,在炮火的闪光里,望着他们坚强的背影。 (节选自魏巍《东方》,有删改) 注:周仆是志愿军某团政委,郭祥是该团三连连长。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题目“闸门”一语双关,既指具体的河流的闸门,也象征以郭祥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组成的狙击队。 B.小说第二段通过周仆的心理描写,表明志愿军战士是最朴素的真英雄,他们为了劳苦大众能够战胜任何敌人。 C.由美国人遗弃的许多尸体,“头冲北,脚朝南”的情状可以看出美国士兵的狼狈,表现了志愿军的果敢英勇。 D.小说中陈三、调皮骡子与政委周仆的对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借助泣不成声的语言描写揭示了刘大顺因不小心折断战友的手指而伤痛、内疚、歉意无尽的心理。 B.句子②使用神态描写表现了刘大顺对周仆的感激之情,也表明了他的思想认识有了根本的转变。 C.句子③用“白昼一般明亮”强调了战场环境的严峻,预示又一次战斗的开始,推动了情节发展。 D.句子④中的动作描写说明了乔大夯内心的不情愿与无可奈何,侧面衬托周仆的威严及指挥下属的霸气。 3.请赏析小说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4.小说节选部分设置“周仆”这个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阅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下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有删改)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途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擢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金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昌爽,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源,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過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景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兵出逾A境B期C不十D日E不有亡F国G必有H破军杀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目,指条目,与《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中的“目”意思不同。 B.拔,指攻克,与成语“拔苗助长”中的“拔”意思不同。 C.劳,指慰劳,与《孔雀东南飞并序》“念母劳家里”中的“劳”意思相同。 D.告,指休假,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告”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公认为选择将帅至关重要,关系着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要考虑“五材十过等方面,武王同意他的说法。 B.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阵,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王铭随军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 (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14.从材料二中王铭移守温州后的经历来看,他符合材料一中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江城子·九日与诸季①登高 李纲 客中重九共登高。逼烟霄,见秋毫。云涌群山,山外海翻涛。回首中原何处是,天似幕,碧周遭。 茱萸蕊绽菊方苞。左倾醪③,右持螯。莫把闲愁,空使寸心劳。会取八荒皆我室,随节物,且游遨。 【注】①诸季:诸弟。②李纲:南宋初主战派大臣。此词作于贬谪琼州(今属海南)途中。③醪(láo):浊酒。④螯:螃蟹。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开篇扣题,点明重九登高。因在贬谪途中,故词人自称为“客”。 B.画横线句描写高处所见之景,运用了夸张手法,所写景物层次分明。 C.下阕首句白描,写到了茱萸与菊花,与古人“重九”佩茱萸、赏菊的习俗有关。 D.词人饮酒品蟹,闲愁顿消,是因为身处异乡可以尽情“游邀”,欣赏佳节美景。 16.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起伏变化的心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类似的情感抒发:“ , ”。 (2)荀子《劝学》中善用比喻和对比的方式阐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文中以“雕刻”为喻,从反面论证学习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态度的句子是:“ , ”。 (3)刚刚退休的陈校长创作了一幅书画作品,画面是一群鸥鸟在水面上翻飞。略一沉吟,他在画作的空白处题上前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在秋季的街头,我们经常会闻到一股特殊的香味,口舌顿时生津,喉咙也(①)地吞咽起口水。这种香味的来源就是糖炒栗子!栗子是营养密度和能量密度都较高的食物,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认为栗子可以代粮,将其称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不仅吃栗子,做菜地会放栗子。不过,如果你认真观察,可能会发现:这糖炒栗子跟糖一起炒是为了提味, A ?加入的小石子作为传热介质,因为受热快,能够提供使栗子质感脆嫩所需的温度,促使栗子的水分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均匀散发,达到浓缩栗子鲜味的效果。 网上有传言, B ,让部分人对糖炒栗子(②)。从理论上来说,(甲)如果个别无良商贩用了石蜡,(乙)甚至用了工业石蜡的话,(丙)确实其中的重金属会对健康造成损害,(丁)而且工业石蜡含有的多环芳烃类会引发致癌。但实际上,石蜡仅仅包裹在栗子皮上而已,在食用时会随着皮一起剥掉,加上渗入量少,即使被吃进去,也是(③)的,不必过于担心。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抹了一鼻子茶叶末色的鼻烟,他抡了几下竹节钢鞭,把场子打大一些。大刀靠了身,眼珠努出多高,脸上绷紧,胸脯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根子。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转,身弯下去,四围鸦雀无声,只有缨铃轻叫。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诸位!”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围。稀稀的扔下几个铜钱,他点点头。“诸位!” 他等着,等着,地上依旧是那几个亮而削薄的铜钱,外层的人偷偷散去。他咽了口气:“没人懂!”他低声的说,可是大家全听见了。 “有功夫!”西北角上一个黄胡子老头儿答了话。 “啊?”王三胜好似没听明白。 “我说:你——有——功——夫!”老头子的语气很不得人心。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 22. 下列选项中的破折号,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D. “猴哥——等等我!”八戒边走边大声喊。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干扰。在意他人的看法,关注外界的评论,沉迷冗杂的信息。日积月累之下,渐渐地把自己的一生,从一条康庄大道,走成狭窄隧道。拥有屏蔽力,才是现代人最了不起的能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1. 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D 曲解文意,“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错误。原文是“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多元”并不等同于“多元同构”,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多元性和一体性是辩证统一的。故选D。 2. 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推断的能力。 【解析】B 缩小范围,“指的是明清两朝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历史事实”错误,依据“不难看出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海洋特质”,可知“此”所指的是从先秦至明清中国人探索海洋的实践,而不只是明清两个时期。故选B。 3. 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析】第八段阐述的是:作为多元同构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因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有机共生、同构融合而增强了“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等”精神特质。A 妈祖信仰传布南洋,说明妈祖信仰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B 三国时期魏国、吴国造船技术较成熟,这是人们为征服海洋创造条件,没有体现增强了“天下大同……”的精神特质。C 《汉书 地理志》记载海外他国与汉人相似的习俗以及与汉朝往来的事实,可见汉朝文化的开放包容。D 宋元时期海外各种宗教并存于泉州,更是证明了宋元时期的开放包容。 4. ①文章将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说成是“浪花”“曲折的迂回”,形象地阐明了明清时期对海洋文化的禁锢。②“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则表明无论历史如何变化,海洋文化融入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历史的必然。 【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点给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由两个句子组成,前一个句子以比喻的方式概述了一段历史,后一个句子则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因此,考生作答时,需要分别解析两个句子的含义。 5. ①归纳法。文章列举了先秦两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开发、利用海洋的事实及其海洋文化,进而归纳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洋特质这一结论。②例证法。文章以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以及文献资料为例,论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洋特质。③对比法。文章将中华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史进行对比,凸显中华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的特性。 【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点给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析】文章主体部分介绍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参与海洋活动的事实,论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特质;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大量史料,以铁的事实有力论证了文章观点;文章倒数第二段将中西方海洋文化进行对比,凸显了中华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质。 【答案】 6.A 7.D 8.使用排比(整句)和细节描写(1分),形象地展示了反击战后战场上惨烈的情景,突显了战争的激烈、残酷,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1分);写出了志愿军战士对侵略者的痛恨,体现了他们保家卫国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1分);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无比的热爱和敬仰(1分)。 9.①通过周仆这一形象展示了志愿军指战员关爱战士的情怀和果决的战术能力,体现了志愿军官兵平等的民主风气;②起到线索的作用,由周仆所见所思及其和战士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将相关的内容紧密地组织在一起;③以周仆的视角来写战场上的情景,增强了现场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一语双关”错误。根据原文“郭祥的'闸门’,就是这样把那些远渡重洋的恶狼一批一批地砸死在这里,碰死在这里”,可知“闸门”在文中是指以郭祥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组成的狙击队,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河流的闸门,不是双关。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侧面衬托周仆的威严及指挥下属的霸气”错误。乔大夯“慢腾腾地卸下刺刀,插在皮鞘里”写出他不愿下战场但又不得不执行周仆的命令,而周仆之所以要求他们必须下去休息是因为他们太辛苦了,是体贴战士,不能体现“周仆的威严及指挥下属的霸气”。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从句式的角度来看,划线句中使用多个“有人……”的句式,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增强了语势,便于抒情。使用排比的修辞,列举典型场景,写战士们牺牲时的各种姿势,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不惧牺牲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和崇敬。 从描写角度看,“掐”“撩倒”“抱着”“握着”“衔着”“躺着”等使用细节描写,刻画了战场上惨烈的场景,“烧死在一起”“沾满了敌人的脑浆”“躺着烈士”表现了战士们对侵略者的痛恨;用战士牺牲时的状态,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之所以详细描写这些场景,是出于对战士们的崇敬,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无比的热爱和敬仰。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小说写了周仆对刘大顺及战士们的关爱,先是询问刘大顺“你,你怎么啦?”,然后是劝慰和开导“别难过啦,同志们。我们应该很好地向烈士学习。你看他们对敌人多么仇恨。对敌人不仇恨,或是恨得不够,就不会有真正的勇敢!”,看到烈士的遗体而悲伤,亲手整理烈士的遗体;安慰关心战士,体现了作为志愿军指导员对战士的关爱。乔大夯他们坚决要求守护阵地,但周仆坚决要求他们下去休息,体现了他果决的战术能力。由此可见志愿军官兵平等的民主风气。 从情节的角度分析,根据原文“走下山顶不远,周仆突然停住脚步”“周仆再往下一望”“他转眼寻视”“周仆自言自语地说,在炮火的闪光里,望着他们坚强的背影”,可知小说主要写了周仆在战场的所见所闻所思以及与三连战士关于留守问题的对话,以周仆为线索,将相关的内容紧密地组织在一起; 小说从周仆的视角讲述故事,写他的所见“看到烈士身上的棉衣,有一些余烬还在燃烧,断断续续地冒着丝丝缕缕的青烟”,所思“他们是下凡的天神吗?不,他们不是天神,他们就是那些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战士,是同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和同志”,所感“周仆站在山坡上,热血上涌,思绪翻腾”,增强了真实感,增强了感染力,更有利于突出作者对志愿军战士无比的热爱和敬仰这一主题。 10.BEG(句意:军队出征越过国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境”是“兵出逾”的宾语,B处断开:“十”作补语,E处断开;“亡国”作“有”的宾语,G处断开。) 11.C(A.条目/眼睛。句意:能给我具体讲讲吗?/忽然回首放眼观看。.攻克/拔起。句意:攻克了敌人的水寨。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成长。C.错误。两个“劳”意思不同,慰劳/操劳。句意:俞通海慰劳了他。/记挂婆婆在家里操劳。D.休假祭告、句意: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就派随从官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 12.B(“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错误,根据原文“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应该是先“被选拔充当奇兵”,然后“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 13.(1)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是先王重视的对象,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判断句;“所”字结构;“置”,任命。每点1分,句意1分) (2)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属”,某类人;“牧”,治理;“愧”,与···相比惭愧。每点1分,句意1分) 14.符合智、仁、忠的标准:①明于审势,做事因备,这是智;②士女送迎,足见爱民,这是仁;③为国谋划,思壮国威,这是忠。(答出一点1分,答出三点3分) 15.D(“闲愁顿消,是因为身处乡可以尽情'游遨’”错误,“随节物,且游遨”是虚写,结合“会取八荒皆我室”可知,此处是词人对收复失地后四处游用的想象。) 16.①开篇通过重九登高所见壮阔之景,表现豪迈之情。②回首中原,想到壮丽河山沦陷而生发感慨,情感由此下沉。③下片回到眼前,写自己与诸弟饮酒品蟹,劝自己要忘却闲愁,继而表达对收复失地、漫游天下的信心与期待。(每点2分) 17.(1) 安然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3)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8. ①不由自主②望而却步③微乎其微 19. A.那为什么要加入小石子呢 B.糖炒栗子加了石蜡多吃会致癌 20. 丙:其中的重金属确实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丁:而且工业石蜡含有的多环芳烃类会致癌。(或:而且工业石蜡含有的多环芳烃类会引发癌症。)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中要表达的是闻到特殊的香味时,感官会有所反应,喉咙不自觉地吞咽口水。此处应该用“不由自主”。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②结合语境可知,网上的传言,让部分人意识到糖炒栗子有毒,对糖炒栗子不再认可,可写“望而却步”。望而却步:看到了可怕的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往后退缩。 ③结合上文“石蜡仅仅包裹在栗子皮上而已,在食用时会随着皮一起剥掉,加上渗入量少”可知,糖炒栗子中的石蜡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很小,可用成语“微乎其微”。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19.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A:结合下文“加入的小石子作为传热介质”可知,提出的问题应该与“加入小石子有关”,可提问糖炒栗子时加入小石子的原因。 B:结合下文中的“石蜡”“工业石蜡”“引发致癌”等词语可知,此处传言的内容应该是说路边买到的油光发亮的“糖炒栗子”是加了石蜡,多吃会致癌。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丙:语序不当,“确实”是副词,修饰“会对健康造成损害”,应该把“确实”放到“会”前面。 丁:“引发致癌”结构混乱,应改为“致癌”或“引发癌症”。 23.作文 【材料分析】 这是一则社会现象类作文题,针对社会中实际存在的热点进行写作。由材料、提示语、要求三个部分组成。 (1)审题立意 材料由四个句子构成,要看到几个句子的内在逻辑。第一句话是引语,指出现代社会存在外界干扰的普遍现象,第二句话是人们不能排除干扰的具体表现,第三句话是这种表现的后果,第四句引出解决方案,拥有屏蔽力,点出核心概念“屏蔽力”。 作文的立意只要围绕“为何以及如何提高屏蔽力”就可。 (2)作文构思 强调屏蔽力的重要性: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屏蔽力成为了区分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只有具备较强的屏蔽力,才能抵抗住外界的干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从而取得成功。 分析屏蔽力的现状:在现代社会,许多人由于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过度关注外界评论等原因,导致自己的屏蔽力越来越弱。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分析。 如何提高屏蔽力:面对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应学会筛选信息,关注对自己有价值的资讯;同时,要树立自信,不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外,还需要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沉迷于无用的信息。 写作时,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屏蔽力的内涵、培养屏蔽力的重要意义、如何培养屏蔽力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培养屏蔽力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使论证更全面。在论述“如何培养屏蔽力”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我们要学会说“不”,拒绝无用的信息和外界的诱惑,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应涵养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强大内心,坚守自我等。 【发展等级】 ①思辨思维要体现。对材料的思辨深刻理解主要表现为:A、关注“过度”“过于”“沉迷”等词,他人的评价也有一定促进作用;B、深入思考,为何当下会缺乏“屏蔽力”,如信息大爆炸、一个接触信息更为方便等;C、培养屏蔽力并不代表屏蔽一切,更不能因噎废食,陷入信息茧房等。 ②考生如果能够在文章开头或者中间部分从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剖析一下屏蔽力缺失的原因,也会使作文显得更为深刻。 ③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要有关联;“是为怎”之间要有关联;主体段落要有深入认证,不能只是论点与论据结合的展示,要结合自己身份、所在时代,进行深入论证,要有真情实感,作文要一气呵成,文从字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