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南宋金丹派南宗的创始人“南宗五祖”之一。 少年时代的白玉蟾曾参加科举,后行走神州各地求道,在修道有成后收徒传道,曾被皇帝封为紫清明道真人。 “非日生而知之,盖亦有所遇焉”,相比很多人强调所谓的生而知之,白玉蟾则强调后天修炼的重要性,天地之秘密,也可通过不断学习来认识。 白玉蟾对道家的贡献颇大,《修道真言》是其著述之一,其中不乏对“长生久视”的探究,蕴含真知灼见,发人深省。 如果你读懂了,那对自己必然会有好处。 1、要令闻见是非,不入于心。首先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坏人和好人,哪个能活得久?我们希望是后者,但现实中往往是前者,为什么? 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好人”善良又多愁善感,精神内涵比较严重,而“坏人”在做坏事的时候往往是理直气壮,不会生闷气,不开心的事也容易忘掉。 在现实中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人大家都说不好,但他(她)就是我行我素,念头通达,光明正大的占便宜,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意见,这样的性格和作风反而容易做成事。 重要的是活得开心,不纠结,而那些多情、顾虑重的人就容易优柔寡断,既不敢泼脏水,也害怕被人泼脏水,真的是被“锁喉”了,一点事都能有精神负担。 白玉蟾说人要听到是非的时候“不入于心”,是很中肯的意见。人要想活得长,还是要心胸开阔,这才是真正受用一生的好处。 2、是心不外受,名曰虚心。我曾跟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探讨过长寿的法子,她就说自己吃喝都简单,也不锻炼身体,就是一个心里不搁事,什么都不操心,而且自己忘性大,别人说什么家长里短,她听了后就忘掉了。 真的是这样,我有次看到邻居找她聊天,叽叽咕咕老半天,等邻居走了后我问说什么了,老人摇摇头,“俺不记得了……”。 一般人真还做不到,很多“聪明人”都是记忆力太强,他们心里有个账本,什么陈年往事都记得,特别是那种谁说了他坏话、对不起他的事情,都一清二楚,而且会经常翻出来回忆,不断加深印象。 这样的人想要长寿就比较困难,因为他们心思太重,心事太多。 多说一句,貌似一些小时候就有身体病患或面容丑陋的人,性情反而越平和,这也称得上因祸得福了。 3、使心不逐外,是名安心。苏东坡有句词有意思,“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就是说无论什么地方,是什么处境,关键是看自己的心能不能安。 心安才能理得。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三更不怕鬼敲门。心安说起来简单,实际上一万个人中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小人闲居为不善,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心不安啊。为什么心难安?就是因为名利权情,人性趋利,利令智昏,欲念执着,让人颠倒梦想。 道家强调清静无为,就是以静来使人内心平和,不为外物所转,不去自寻烦恼。白玉蟾有段话说得透彻:
否则眼耳鼻舌身意只往外面探寻,气血、心血就会耗损,长此以往,对人伤害很大。 4、心安而虚,道自来居。“小事入心,此心即乱。故学道只在定心。若心不定,即纸窗之微,为人扯破,必生怒忿;一针之细,为人去取,便生吝惜。又不徒以富贵乱心,得失分念,烦邪乱想,随觉即除。毁誉善恶,闻即拨去,莫将心受。心受则满,心满则道无所居。” 其实不仅仅是学道、悟道,就是为人处世,做事业等,都需要有内心的安定才行,否则一点风吹草动就心神动摇,那就没有什么定力,只能是随波逐流,难有作为。 这跟儒家正心诚意的道理一致,“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都是强调心安、心定,如此才能以心转境,以心役物。 心安则万事不入心,气血消耗就少。现实中英年早逝的人,很多都是太操心了,从而透支了自己的生命力。 所以人生在世不妨看开一些,看淡一些,看云卷云舒,聚散得失随缘。毕竟生命是自己的,自己要对自己负责才行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