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凡是大学毕业的人,无论是博士、硕士还是本科生,过年回到家就很安静;那些早早外出打工的人,表现得很热情。

 金之桥 2024-09-25
hi 我是火火
一下子就九月了。
2024不到3个月就要结束,回不回家过年的世纪难题又来了。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我爸就说,每次过年,最开心的就是小孩了。
当家长的可愁死了,人情世事送礼要花钱,红包要钱,祭祀祖先要钱,过完年,孩子新衣服新学习工具新学期要钱…辛辛苦苦挣了一年的钱,一到年底就花的7788…
近几年有了自己的小家,我也开始理解我爸的这些话,同时也发现自己对于家乡似乎越来越回不去了…
读过书的人,为什么离家乡越来越远了?一回家,只想关起门,反倒是那些外出打工的,一回到家乡就很热情…

故乡似乎早已变味了
读过书的人,似乎很难找到故乡了。
记忆中,小时候那些淳朴、善良、单纯的乡村特质几乎看不见。
一回去,看到的更多是攀比、恶趣味。
过年的时候,亲戚似乎在关心你,实际是在找攀比的机会。
之前有位学者就说过:
国人攀比的逻辑,就是找自己的优越感。
中国人从来不是享受事物本身,而是享受事物带来的优越感。
这种病态导致人和人之间相互攀比,从而相互伤害,从而凌驾在别人之上。
即使他没有,也不重要,他只要把你和别人比,别人比你强他就会开心。
当你在思考人生意义,对方说生儿育女。
当你在谈艺术、聊精神世界,对方说那玩意能吃吗?
当你说月入过万,对方问那是铁饭碗吗?
很难说这种认知谁对谁错,只能说,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经验,适用在不同的生活层次。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曾解释过这个现象:
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社会,而乡土社会则是一个人情社会,西方社会里争的是权利和边界,而中国由于自古以来的农耕文明和土地文化,讲究的是族群、关系、交情。
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认知不同,价值观不同,信息量不同。
这种不同,不仅来自你与亲戚之间, 还有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
读过书,看过世界的人,不是他不愿意回到故乡,而是,好像找不到回故乡的路了。
文化人的心中,正因为装下了太多知书达理,看不起这一套人情世事的规则,却不得不被这套规则所绑定。
外出打工的人,仍然对这一切保持热情,是因为生意场一直如此,出门在外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没那么多遥远的自由、讲究。
而这一切,似乎等读书人在远方有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妻子,也将会发现,身处在这样的社会,是无法做到独善其身的,人没办法一直要强,总得有服软的时候。

小时候开的枪,正中成年时的你。
我妈有三个女儿。
我属于那一批不爱回家的“读书人”,而我姐属于外出打工创业,很爱回家的人。
去年最忙的时候,我姐发微信说我,一个月连给你妈打个关心的电话都没有!
我说,我每天很忙,忙到自己连娱乐时间都没有,都不知道上一次看连续剧是什么时候!加上我妈一打电话,就用她那一套旧社会女人必须传宗接代的理念说我。
尽管我越来越理解我妈,但也开始接纳我无法改变她的事实。
因为,那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
我爱我的母亲,但我也接受她自愿被时代绑住的命运,不再因她内耗其中。
每一代人终究有每一代人的命运,为人子女,能做的只是尽力而为的关心,去承担作为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与情义。
直到去年,我才慢慢理解长辈们信奉人情世事的处世逻辑。
我侄子去年意外受伤,我姐能第一时间在市医院找最好的医生,也是因为她闺蜜老公在那家医院当科室主任,虽说彼此是最好的朋友,但我姐每年都会送礼维持关系…
而在侄子康复期间,康复科的护士刚好是我妈朋友的女儿,每天查房都特别上心…
父母们的一些处世经验,似乎只有到了你被难住的那一刻,才能体会。
很久前看到一段话:
年轻的时候,我捡了一把枪,因为好玩,我开了一枪,以为没有谁受伤。
多年之后,正在走路的自己,听到风声,
我一回头,子弹正中眉心。
初看这段话的时候,我并不懂。后来再读,发现全是人生。
青春的时候,你所做的选择,包括选择的价值观,选择去的城市、选择读过的书,选择的工作……都会在未来某一刻决定着你人生的走向。
读过书的人,打工的人,创业的人,都在用各自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与命运交手。可没到最后,谁又能说,谁才是命运最好的对手?
有的人以为求得了自由,却失去了故乡;有的人求得了金钱,却失去了自由...
即便我们会无数次向命运发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偏偏是我,这不公平。
但如史铁生所言:
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
END
点亮【赞和在看】,让所有爱与好运流向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