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你慢慢来

 新用户5345BAE7 2024-09-25 发布于江苏

“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等这个小男孩把花束束好,用他5岁的手指。花绳绕过来,刚好要系上的时候,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孩子,你慢慢来,在淡水街明亮的阳光里,在石阶上,等你把花束好,用你5岁的手指。”这是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所写的一段话,读来很让人动容。我想,在写下这段话时,龙应台不再是一位名作家,而是一位满含深情的母亲,把时间还给时间,把成长还给成长,不慌不忙,等待着孩子成为“像小树一样正直的人”。一位母亲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一切都需要慢慢来,哪怕只是用一根花绳来把花束束好。这是因为,“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一切只有孩子经历了,体验了,感受了,才能真正懂得了,学会了,成长了。
孩子的成长,需要慢慢来。而肩负着引导和教育孩子的老师,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引导和教育孩子?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先来看一则网上的消息。浙江一位老师在检查学生周末语文作业完成情况时,发现有几个同学没有按时完成,让这几个孩子罚站,并且拍照晒在家长群中,还在照片下发了这样的一句话:“这些不要脸的东西,家长也有责任,监管不到位。”由老师的语言,可见这位老师已经气愤到什么程度。当然,老师的这句话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反弹,最后学校介入,老师向学生、家长进行道歉,并给予这位老师解聘处理。可以说,这位老师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这样的结果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在看见几位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罚站并拍照发群,能够解决根本的问题吗?用与老师身份不相符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怒火,以一时的情绪发泄来代替教育,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来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反倒让问题变得更大、更严重。说到底,这位老师没有认识到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绝不是一天时间出现的,而是有很长时间的积累,一件事的背后,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事情的叠加,才会形成这一件事的结果。要想学生一次就能改变,哪怕采取最严厉的手段,也会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说到底,是老师的耐心出了问题,也是老师处理学生不良行为操之过急造成的后果。
在上午九点多,校门旁的人行道上,一位妈妈正在训斥着自己的孩子,出于职业的敏感,正巧路过的我放慢了脚步,仔细一看,孩子身旁的台阶上摆放着一本语文书。我在想:这个时间孩子不是应该在教室上课吗?一定有什么原因吧?一念之间,我还是决定不打扰,继续去取一本教学杂志。就在我过了大概有一刻钟,返回校园时,发现这一对母子还在路边,孩子在哭泣着,妈妈呢,仍是一脸怒气。还是没忍住,我走上前一问究竟。孩子妈妈这时也知道我是学校的老师,便告诉我事情原委。原来这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早上因为走得匆忙,把语文书落在家里。老师知道了,说没有书语文课就到办公室里,不用在班级上课。另外也通知家长送书来。这位妈妈在单位请假送书来,并趁着孩子到校门前取书,把孩子叫到门外,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思想教育。本来只是一件偶发事件,却因为老师的处理方式,影响孩子两节课的学习,同时受到老师、家长双方面的压力,带给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虽然这位妈妈在我的劝说下,同意孩子回教室上课去,但早上的这番影响,这一天他还有多少心情认真听课和学习呢?其实,在得知这名学生忘记带书时,老师完全冷处理,就让孩子与同桌合用一本书,或者将老师的教本先借给孩子,课比天大,让孩子先上完课,再沟通了解原因,引导孩子明白个人物品规整的重要性,再与家长联系,共同重视孩子能养成这一良好习惯。以简单而急于求成的办法来应对学生的偶发事件,非但没有起到育人的效果,反倒给孩子及家长都带来负面的影响,这实在有些得不偿失。
教育是一项漫长的工程,需要的是耐心、细心和恒心,千万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期待着一次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用违反教育规律的行为,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这又怎能达成我们预想的目标呢?所以,当你用远高于八度的声音来和学生对话时,当你用满是怒气的眼光注视学生时,当你摔下作业本指责学生一错再错时,当你因为一件小事而在全班学生面前大发雷霆时,老师,你是否认识到此时的你已经忘记了一名教育者,一名“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面前是一副怎样可怕的模样?你的着急与慌张,都与孩子的成长没有了一丝一缕的联系,也都不是教育本应拥有的样子。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说过:“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在一切都在飞速奔跑的今天,在信息化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教育有很多新的改变,但对于孩子来说,我们仍然需要一些坚守。允许孩子有犯错和改错的机会,允许孩子有体验和体悟的历程,允许孩子去学会发现,学会欣赏,学会感动,更允许孩子在不断被点亮之中成为他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而这些,不都是要求我们慢一点,再慢一点吗?在慢慢的时光是,有我们的守候,有我们的等待,也有我们的爱与呵护。老师,教育孩子,请你慢慢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