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时令(二十)—改火

 心理咨询诊所 2024-09-26

改火

燧人掌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一、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又称改木。亦用以比喻时节改易。

《论语·阳货》:“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zhè)之火,秋取柞楢(zuò yóu )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时令(二十)—改火

刘宝楠正义引徐颋《改火解》:“改火之典,昉於上古,行於三代,迄於汉,废於魏晋以后,复於隋而仍废……盖四时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须改火以去兹毒,即是以救疾也。”

唐·史延《清明日赐百僚新火》:“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

宋·司马光《晋阳三月未有春色》:“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觞。”

宋·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二、

(一)

燧人氏,旧石器时代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尚书大传》等古籍增补“三皇五帝”中被列为“三皇”之首,奉为“天皇”,尊称“燧皇”。燧人氏与妻子华胥氏生伏羲氏、女娲氏。

燧人氏在商丘发明钻木取火,成为中国古代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使人类与禽兽的生活习性区别开来,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

上古时代,商丘称燧明国,燧人氏与众人在此休养生息。燧明国有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其间。有鸟啄燧木,粲然火出。燧人氏顿悟,遂折下燧枝钻木取火。因此,商丘是中国最早开始人工取火的地方。

《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时令(二十)—改火

(二)

“燧人氏”之名始于古代传说,其事迹是“教民钻木取火”,这一技术发明,使得人们不再依赖天然火取得火种。

“燧”字表示取火工具,现代一般指燧石,互相摩擦可以击出火星。在先秦时代主要是指的是钻燧取火,也就是用一个木棒快速研钻另一木块生热最终而成火的行动。

其实遂、隧、燧、邃四个字同音,都与“贯通黑暗”意义相关:遂表示完成,其本义相当从黑暗的隧道中走出来,有豁然开朗的意味,如遂心、遂愿等;

隧就是开掘隧洞,隧道中当然黑暗;燧是在木块上钻洞,目的在于取火;邃指空间或时间的深远,如同在隧洞中一样,难以辨明前景。

《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时令(二十)—改火

从这些同音字中可以看出,极有可能远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就已经有了燧人氏的传说故事。“燧人氏”这个名字本身恰恰自述了钻木取火这一伟大发明。

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使人类有了可以创造的温暖,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被尊为燧皇,奉为“火祖”。

(三)

《韩非子》、《太平御览》等古书记载:

遂明国 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 。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鸹 ,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

《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时令(二十)—改火

释义:

传说中有一个国家叫遂明国,那里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日昼夜。国里有棵名叫遂木的火树,屈盘起来,占地面积有一万顷地那么大。

后来,有一个圣人,漫游到了日月所照以外的远方,来到此国,在这棵大树下休息。忽然看见许多象鸮样的鸟,在大树的枝叶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

于是,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所以就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钻出火来。于是后人就称他为燧人。

“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时令(二十)—改火

(四)

燧皇陵位于商丘市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始建于何时已经无从知晓。其冢高约10米,身围松柏环绕。冢前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的手书碑刻及后世刻的石像生,是人们为纪念燧人氏而立的。

1992年4月16日,国家旅游局在燧皇陵举行“黄河之旅首游式取火种仪式”。2005年7月15日,中国第十届运动会在燧皇陵用钻木取火的方法取得了“华夏文明”之火。

《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时令(二十)—改火
《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时令(二十)—改火

三、

‌改火风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源于古老的火神崇拜。这一习俗涉及每年更换生活所用的火种,象征着除去旧的不好的,迎来新的开始,寓意着生活的更新和希望。改火的频率和方式因地区和时间而异,但核心意义相同。

‌改火一年四时五次(春、夏、季夏、秋、冬),是战国阴阳五行学家在改火之俗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天人合一理论。

出火是原始初民在运用火历基础上而产生的习俗,是中国古代原始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这三种渊源有自的习俗和理论,在唐代融合为一,以国家法定节日——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连的形式出现‌。

《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时令(二十)—改火

‌过去人们每年都要去旧火,燃新火,清理灶灰,通通烟囱,让新火烧得更旺。古人将此称为“改火”。改火风俗延续下去,慢慢变成了禁火,到这一天不能用火做东西,只能吃冷食,禁火节就随之演变成了寒食节‌。

‌改火不仅是一种生活习俗,也反映了古人对火的崇拜和对生活的敬畏。通过定期更换火种,古人希望去除旧的不好的,迎来新的开始,寓意着生活的更新和希望。这种习俗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文化和信仰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改火风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生活习俗,也体现了古人对火的崇拜、对生活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四、

改火曾经是世界范围内普遍流行的一项非常古老的习俗,在我国也是古已有之。

改火作为一种礼仪,形成于上古时期,流行于夏、商、周三代,一直延续至汉朝,三国时期废止,晋朝时重新兴起,隋朝时又一次废止,唐宋时期再度兴起。

古人钻木取火,生火后会留下火种,长则一年换一次火种,短则根据阴阳四时更换火种。古人要过寒食节,寒食节要禁火,所有的火种都灭掉,只能吃生食或冷食。

寒食节之后一到三天就是清明节,寒食节已经灭了旧火种,清明时节,顺应阳气上升、气候回暖,就要重新生火。

在改火活动中,清明日由于是取得新火的时间而越发从常日里突显出来,这自然有助于清明日的独立成节。

《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时令(二十)—改火

这时即便是古人已经有了打火石,为了增加仪式感,一般还是沿用上古钻木取火的办法生出新火种,这就叫“改火”。

《春明退朝录》记载:“周礼四时变火,唐惟清明取榆柳火,以赐近臣戚里。宋朝惟赐大臣,顺阳气也。”杜甫《清明》诗说,“朝来新火超新烟”,白居易说“节过藏烟,时当改火。”

唐代《辇下岁时记》还记载,清明时,长安皇宫中要生火煮饭了,会举办一次钻木取火比赛,很多“官小儿”同时在殿前钻火,殿门外则聚满了围观群众,第一个取得火种进献的人,还会得到皇上丰厚的奖赏:“绢三匹、金碗一口”。

《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时令(二十)—改火

唐代诗人韩翃有首脍炙人口的《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评论者多认为此诗意在讽喻皇帝对宦官的恩宠,但我们也不妨视为唐代的一幅节日风俗画,飞花、御柳、东风描绘出都城长安的浓浓春色,蜡烛、轻烟则呈现了寒食清明期间独特的改火习俗。

五、

(一)

古人钻木取火,在一年四季选择不同的木材,称作“改火”、“改木”,后人引申为季节的更迭,如北宋文学家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词中有“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的词句。

《周书》记载:“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zhè)之火,秋取柞楢(yóu一种可制作车轮的硬木)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春天以榆木、柳木取火;夏天以枣木、杏木取火;夏天最后一个阶段的季夏时节,以桑木、柘木取火;秋天以柞木、楢木取火;冬天以槐木、檀木取火。

唐宋唯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唐时惟清明取榆柳火以赐近臣、戚里,本朝因之。”

(二)

为什么要“改木”取火呢?

《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改火解》解释说:“盖四时之火,各有所宜。”如果夏天仍用春天的榆柳取火,则这种火“便有毒,人易以生疾”,因此需要改火为人类去毒救疾。

《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时令(二十)—改火

钻燧改火:古人取火,钻一木为燧,中凿眼。取一木为钻,钻头放燧眼中,用绳力牵之,两木相磨,火星飞爆,即成火。此燧木既燃,常保勿熄。

一木将尽,另用一木接其火,后薪继前薪,是谓传薪。惟传薪须随四时改易,另钻新燧。春用榆柳,夏用枣杏,季夏用桑柘,秋用柞楢,冬用槐檀,一年而周,此谓改火。

(三)

钻木取火按照不同季节更换不同的木材,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季节不同,木材的干燥程度、软硬度、湿度会发生变化,选取最为适宜的木材才能快速取得火种。

并非什么树枝都易燃烧,所以用什么木取火很关键。战国《尸子》中记:“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五木”根据四时而定,如《周书·月令》就有“春取榆柳,夏取枣杏,秋取柞楢,冬取槐檀”的讲究,因春日榆柳易得,夏天枣树干燥易燃,秋日里柞树和楢树坚韧,冬天槐树檀黑耐烧。

四季换木取火的过程也叫“改火”,假如到了夏天还用春榆取火,“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所以人们根据季节、时令来选取合适的火种。

《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时令(二十)—改火

苏轼有句“且将新火试新茶”,初春时节采下的新茶,刚好配上青翠的柳火烹煮。从“新火新茶”也可看出,不同树木的火,适宜不同的功用。

清朝《调鼎集·火》章节中写道:“稻穗火:安人神魂到五脏六腑。麦穗火:主消渴润喉,利小便。松柴火:煮饭,壮筋骨。茅柴火:炊者饮食,主明目解毒。芦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补药。”

适合煎茶的火,茶圣陆羽认为要用“劲薪(谓桑、槐、桐、枥之类也)”,桑树、槐树等木材的火力强劲,能煎煮出茶叶的原生之味。

《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时令(二十)—改火

而用来照明的火,非“松火”莫属。《清异录·器具》:“有智者批松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燃。”

松树富含油脂,易燃但有气味,所以古人做饭最忌松木之火,恐扰了食物的滋味,但用松枝做成照明的火把是最好的,因油脂高,可以燃烧很久。松枝火把是古代最早的“火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