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68岁,主诉左踝关节反复疼痛3年余,以足踝外侧区为主,近期加重,疼痛范围向内侧区延伸。 跗骨窦综合征(Sinus Tarsi Syndrome,STS)是指踝关节和足跟之间的后足外侧疼痛和压痛的临床综合征。通常是由跗骨窦的滑膜凹陷出血或/和炎症引起的,伴有或不伴有相关韧带撕裂。 跗骨窦综合征在舞蹈演员、排球和篮球运动员、超重个体以及扁平足和过度内旋畸形患者中均有描述。大多数患者在30到40岁时出现。
跗管综合征: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变异,除了典型的外侧症状外,还可能包括内侧后足疼痛。 距跗关节又分为距下关节(或距跟关节)和距跟舟关节。 这些关节之间的边界是跗骨窦。 在形态学上,距跗区被描述为由三个部分组成:前部、中部和后部。前室由距跟舟关节组成,其特征为球窝关节。其中,距骨头由跟骨的前和中关节面以及弹簧或足底跟舟韧带支撑,与舟骨的后表面形成所谓的髋臼足。中间室是一个锥形骨间隧道,由距骨和跟骨的凹陷部分形成,由狭窄的后内侧跗骨管和较宽的前外侧跗骨窦组成,将距跟舟关节与距下关节分开。跗骨管和跗骨窦的长轴从后内侧向前外侧倾斜45°。根管的尺寸为高10-15mm、宽3-5mm、长15-20mm。距骨和跟骨的后关节面大于中关节面和前关节面。它们通过跟骨间韧带与其他两个关节面分开 颈韧带(CL)、骨间距跟韧带(ITCL)和下伸肌支持带(IER)的三个根是跗骨窦和管中的主要稳定结构。跗骨窦和距跗关节的韧带复合体对于距跗关节的正常运动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LR:外侧根 ATC:跟距前韧带 维持踝关节的稳定还包括其他多条韧带,在此不作赘述。 STS的病因是多样性的。因此病理也是多样性的。 创伤是一个或一系列踝关节扭伤后最常见的原因。特别是内翻损伤和/或确定的创伤后组织学变化,包括滑膜炎、关节纤维化和含铁血黄素沉积,CL及ITCL损伤(孤立病变少见,通常之前存在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损伤)。 Brown提出脂肪垫肥大或滑膜疝部绞窄是原因,最近的文献也描述了类似软组织撞击的概念。如胫骨后肌腱损伤(PTT损伤)后导致后足扁平足畸形,从而压迫跗骨窦韧带结构[1]。 Schwarzenbach等人考虑了血管原因:损伤、骨肿瘤等可能导致跗骨窦静脉壁和周围组织的创伤后纤维化,引起静脉流出障碍,造成窦内压力增加,导致STS。 Akiyama等人在跗骨窦中发现了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和三种类型的机械感受器(Pacinian小体,Golgi样末梢和Ruffini末梢),表明该窦不仅是关节间隙,而且是足部和踝关节运动的伤害性和本体感受信息的来源,从而提出了STS可能由足部的伤害感受器和本体感觉障碍引起。 炎性关节炎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或强直性关节炎也与此相关。 STS的可能原因汇总如下所示: 距下关节滑膜炎 滑膜囊肿 踝关节不稳 距下不稳定 慢性炎症和纤维化组织浸润(创伤后关节纤维化) 距跟骨间韧带(ITCL)或颈韧带(CL)部分撕裂 类风湿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 焦磷酸钙(CPPD)疾病/软骨钙质沉着症 软骨损伤/骨软骨损伤 剥脱性骨软骨炎(后关节面) 游离体 跗骨联合(距跟,跟舟) 胫后肌腱撕裂/功能不全 扁平足/扁平足/后足外翻 跟腓撞击 外侧距突延长 退行性关节疾病/骨关节炎(距下) 植入物相关疼痛(跗骨窦植入物) 神经瘤(腓深神经) 副听小骨(即,腓骨下骨) 副距骨前外侧小面 肿瘤/转移 影像学表现 X晚期病例可能出现距下关节骨关节炎和骨内囊肿。 CT: 可以在比X线摄影更早的阶段显示继发性骨变化。对骨肿瘤和错位等骨病变的显示效果较好。 因此,X线及CT对跗骨窦综合征的软组织改变识别度并不佳。 MRI在评价跗骨窦疼痛方面具有高灵敏度,但特异性未知。 并发症 跗骨窦综合征的长期并发症主要是由于韧带损伤导致距下关节不稳定,导致滑膜炎和跗骨窦瘢痕组织形成。 小结 跗骨窦综合征(STS)是一个不精确的术语,用于描述任何跗骨窦区疼痛,其潜在的致病病理学表现为高度的异质性。MRI和关节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在确定潜在病理时提供的信息很少。在最近的多项研究中发现,关节镜检查可以获得更具特异性的病理诊断,同时允许手术等方式管理疼痛。目前STS的治疗手段包括保守治疗、矫形器、关节镜手术及开放手术等等。有些作者建议外科医生在确定致病病因时放弃术语STS,并以此决定治疗。也有些作者基于大量的STS患者保守治疗就足够的证据下,而对于那些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再进一步采取关节镜或手术干预的效果非常显著,患者疼痛完全/明显缓解达到90%,这种一招鲜式的方法意味着一种可能性,即不需要确定比STS更具体的诊断,因为这样做可能不会改变治疗策略。保守治疗方案的疗效以及识别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是否容易成功的特征/潜在病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