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方—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痰饮咳嗽三十七: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炙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洗 杏仁半升,去皮尖 大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服小青龙后,其面翕热如醉,此胃热上冲,熏蒸其面。若服苓甘五味姜辛半杏之后,此证犹存,宜加大黄以利之,则胃热清矣。 1 小青龙汤后,面热如醉者,此是胃热上冲,熏蒸其面。何来胃热?汗出表解,而腑热不清也,加大黄以利胃热之。 论:这几条提纲,很系统全面的把冲气给诠释了一遍。小青龙后的第一条,冲气上冲,用了茯苓泄水,桂枝升陷,五味子敛肺。第二条,用了细辛干姜,温中降浊阴之上冲。第三条用半夏,支饮眩冒胃逆之上冲。最后一条用大黄,胃热之熏冲。 1咳喘——胡希恕医案王某,男,43岁,1966年1月31日初诊。自幼咳喘,反复发作,今咳喘月余,吐白痰多,晚上喘重,不能平卧,胸闷心烦,口干不思饮,大便干结,小便如常,舌苔白腻,脉弦细。证属寒饮内停,郁久化热,呈太阴阳明合病,治以温中化饮,佐清阳明,予以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五味子10克,干姜6克,细辛6克,半夏12克,杏仁12克,大黄6克。结果:上药服1剂,自感喘已,继服2剂,咳痰大减。二诊改半夏厚朴汤加味3剂,自感无不适。《解读张仲景医学》 2支饮浮肿——浅田宗伯医案《橘窗书影》“和泉屋清兵卫之母,年五十余,曾下血过多,已后面色青惨,唇色淡白,四肢浮肿,胸中动悸,短气不能行步,时下血,余与六君子汤,加香附、厚朴、木香,下血止,水气亦减,然血泽不能复常。秋冬之交,咳嗽胸满甚,遍身洪肿,倚息不能卧,一医以为水肿,与利水之剂无效,余诊之曰:恐有支饮,先制其饮,则咳嗽浮肿,自得其道;因与苓甘姜味辛夏仁黄汤加葶苈,服之二三日,咳嗽胸满减,浮肿忽消散,余持此案治水肿数人,故记以示后学”。(《金匮今释》引《皇汉医学》)《金匮要略浅述》《金匮要略阐释》《金匮杂病论治全书》《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仲圣方证合一要诀》《金匮要略方义》《金匮要略临证发微》《金匮要略汤液论治》 3咳喘——刘立新医案肺气肿肺心病//王某,女,55岁,咳嗽喘累,临冬复发,冬至加重,惊蛰减轻,如此反复发作已十余年,住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经西医治疗,虽能缓解一时,但遇寒又发作。此次复发,除上述症状外,尚有面热如醉,大便三日未解,即有大便亦如羊矢状,每解便之后,喘累加重,脉细数,舌苔薄白,质红乏津。中医辨证为水饮犯肺,通调失司,故大便秘结。治以泄热消饮,苓甘五味加姜辛杏仁大黄汤。 茯苓15克甘草3克五味子9克干姜9克细辛3克半夏9克杏仁12克大黄12克,1剂 服1剂后,大便已解,面热如醉消失,前方去大黄加北沙参24克,再投2剂,各症均减,后以生脉散,地黄丸调其善后而愈。(刘立新,学习《金匮》用小青龙及其变化方治喘咳的体会。《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2;2140.) 注:发汗兼清郁热用大青龙汤,发汗兼温化里饮用小青龙汤,这是两个青龙的区别。 小青龙汤是临床治喘常用方之一,前面所例举除大小青龙汤外,其余五个方剂是小青龙汤的变方。必须很好掌握。可归纳如下: ①时气触发,外寒里有寒饮小青龙汤主之。 ②当上有寒饮,下有阳虚,易产生冲气上逆,气从少腹上冲,冲气上逆,一身之气皆逆,因此可以产生各种症状,当用桂苓五味甘草汤主之,先平其冲,再议用他法。 ③服上方后冲气已平,但饮尚未除尽,当用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汤主之。用干姜,细辛以散寒泄满,合五味以蠲饮止咳。由于冲气已平故不用桂枝也。 ④冲气与支饮均有上逆眩冒之变,下焦阳虚引起的冲气无恶心、呕吐,而支引起的冲气伴有恶心、呕吐,口渴反止。此时必须用半夏去水止呕,故用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 ⑤痰饮多年,而有水肿者(可能是肺心病),加杏仁以宜利肺气,气化则饮消,形肿亦可随减,用苓甘五味加姜半夏杏仁汤。 ⑥痰饮病人,胃热上冲而便秘者宜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大黄,即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大黄汤。《古妙方验案精选》《金匮要略临床研究》《金匮杂病论治全书》《经方观止金匮篇》《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金匮要略临证发微》《常用金匮方临床应用》《金匮要略临床精要》《金匮要略汤液论治》《金匮要略高等院校教学丛书》《金匮要略高等教材》 |
|
来自: 龚德无亮 > 《《金匮要略》137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