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竹云:乡 居 杂 记

 新用户7391BFGL 2024-09-27 发布于安徽


乡 居 杂 记

江苏  李竹云


  老家,一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庄。因看望身体不适的父亲,六月份回去住了近两个月。买菜、做饭、陪伴,乡居的日子简单平淡,但城里体验不到的快乐时光还是让我回味和留恋。
  晨起
  一墙之隔的邻居院子,因搬迁多年无人居住,早已变成了树木横生的小树林了,众鸟栖息。于是,我便有了鸟鸣伴晨起的诗意。
  每天早上五点左右,天刚蒙蒙亮,小树林那边的“歌唱家”开始纷纷登场。继而,透过窗户,耳旁便传来了不同音律、不同分贝的美妙动听,或长或短,或单音或合唱,或清脆或沙哑。鸟鸣环绕,生动了小院,唤醒了沉睡,听着听着,竟成了我每天自然晨起的响铃。
  习惯于早起的老父母,还是比我晚了些,看见我在厨房已开始忙碌早饭,母亲总是带着怜爱说:“你起这么早,也不多睡会。”我笑笑:“哪能多睡呢,小鸟每天在耳边催叫起床呢!”
  有时,我把饭煮上,喜欢搬个小板凳坐在院子,两眼环顾着郁郁葱葱的树枝,仔细搜寻着鸟儿灵动的身影。侧耳细听一声一声的此起彼伏,努力记录着清晨温暖的问候,试图解读鸟儿吟唱的字符密码。但只闻其声,不见踪影。“嘀哒哒,嘀哒哒、咕噜-咕噜、咕咕抖-咕咕抖、呱呱呱、啾啾-啾啾、叽叽-叽叽……”无奈我有点愚钝,只可意会不能言表。懒于造房做窝的两只麻雀,竟看上了空调机的空隙钻来钻去,“叽叽、叽叽”最熟悉亲切还是它的鸣唱。


  赶集
  老家有一种逛街就是赶集。每月逢二五八,乡里集市必有。
  我入乡随俗,隔三差五,坐上小妹的电动车,或花一元钱坐个公交,顶着烈日,穿梭在热闹的人群中。环顾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时还碰上个熟人,聊几句家常,更难的是有时还能遇见多年不见的同学。
  最钟情的是老乡们带来的农产品,真是物美价廉。卖的菜大都是一块两块钱,新鲜干净。这是我所在城市的老乡所不及的,他们总以自己种的为由,卖的比菜市上的还要贵。物价的便宜,我的购物就任性了许多,扫码再扫码,大包小包装,每次总是满载而归。回家父母见到,总是惊讶的一句话:“买这么多,花了不少钱吧。”我不以为然,:“和我那儿比,这里买菜那叫个便宜。”
  去的多了,一些老乡便认识了我,还没买菜,问候先开口了。
  串门
  在如今人越来越少的巷道,几个男女老邻居,每天下午成了母亲家的串门常客。
  不到五点,母亲打开大门,念叨就开始了:“他们几个快来了。”
  邻居陆续到了,年迈的母亲很高兴,热情让座让吃。空调和电视俱备的客厅,沙发上坐满了,小凳上也坐着,一边看电视,一边有一句没一句聊着村里的人和事,不到天气预报不散场。我有时听听他们的故事,有时聊几句家常,为了匀出座位,多数是打个招呼,就起身了。母亲总喊:“你去哪里呢,这有空调凉快。”
  “远亲不如近邻”,常来坐坐,是种幸福,母亲快乐,我也高兴。


  雨趣
  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打落下来,房檐瞬间连成了线,凉风徐徐,屋前陪父母看雨成了最惬意的事。小院里的积水愈来愈多,顺着阳沟流向了巷道。老父亲像孩童般地喊起来:“村里的水马上就要流下来了。”
  门前巷道是全村水流必经之地。我也好像回到了童年大门口看雨的致趣,傻傻地兴奋着,奔了出去。领头的水一点点涌了过来,继而携带枯枝败叶沙石成了汹涌波涛。我高喊:“爸妈,快出来看,水好大呀。”童真童趣,不一会,大门口摆了一排小板凳,风景中有了我和父母的身影。
  滋养
  雨过凉爽,带着闲情雅兴,散步在乡间大道,没有闹市,没有高楼,没有拥挤,放眼是一片一片绿油油的田野,朴素舒适,纯粹滋养。
  闻着泥土的芳香,嗅着空气的清新,喜欢傻乎乎的痴痴地看,看抓地龙的肆意伸展,看打碗花的柔美俏丽,看马齿苋的青翠鲜绿,看嫩小的酸枣探出了头,……最忘情的还是那迷人的绿色海洋——玉米地。
  从幼苗到亭亭玉立,从开花授粉到出樱结穗,不经意间见证了玉米每一步的成长,这大概是我乡居生活里最“奢侈”的眼福了。一望无际的绿,动人心弦,赏心悦目,绘成了夏日乡村最美的色彩与图画。站在地头,凝目远望,意犹难尽。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简介:李竹云,山西人,居住江苏,退休教师,2019年开始散文随笔创作,快乐写作,陶冶性情。作品发表于《阳泉晚报》、《酒钢日报》、《武进日报》、《响水日报》、《云梯关》、《武进文艺》等报刊杂志及多个网络平台。2019年获得甘肃文旅“微游甘肃”举办的“话丰收”征文比赛三等奖,2021年获得“日出阳湖”武进区文学创作征文比赛优秀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