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0味中药,一张表就能记清楚了,记得下载保存呀!

 巍峨贺兰 2024-09-27
一、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是最早的中药分类方法,见于《神农本草经》。《本经》共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120种):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具有滋补强壮、延年益寿的作用。
中品(120种):有毒或无毒,需斟酌使用,具有治病补虚的作用。
下品(125种):多具毒性,不可久服,主要用于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
该分类法的依据是药物的毒性和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古代哲学和医学思想的共同体现,对后世本草著作的中药分类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自然属性分类法
中药的自然属性分类法是古代本草著作中常用的分类方法。最早的记载见于《本草经集注》,该书载药730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每类又分为上中下三品。这种方法结合了自然属性与三品分类,沿用了数百年。
三、功用分类法
《本草经集注》在采用自然属性分类的同时,创设了“诸病通用药”专项,开创了中药功用分类法的先河。唐代药学家陈藏器在《新修本草》的基础上著成《本草拾遗》,首创“十剂”分类法,按药物的功效和作用将中药分为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类。这种按效用分类的方法使中药分类更趋完善,为临床中药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尽管功用分类法存在标准不统一、子项相互交杂等缺陷,但它标志着中药分类已应用于临床。
四、性味分类法
从《本经》开始,历代本草文献都非常重视中药的性味,性味分类为纲目的本草文献主要见于明清时期,如《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药性主病便览》《药镜》《思问集》《本草正义》《简明药性》等。分类方法多样:
单纯以药性分类:如《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药镜》分为寒性、热性、温性、平性四种。
结合药性和药味分类:如《简明药性》分为甘温、甘寒、甘平、苦温、苦寒、苦平等十三类。
性味与功效结合分类:如《本草正义》分为甘温、甘凉、发散、气品、血品、苦凉、苦温、苦寒、辛热、毒攻等。
这些分类方法详细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对后世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