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根纪梅】《梅兰芳舞台艺术年谱·第二卷》付梓

 芷斋随笔 2024-09-27 发布于山东

再过几天就到了梅先生诞辰130周年的日子,笔者整理《梅兰芳舞台艺术年谱·第二卷》也已经出了小样,核对排版无误就可以印刷了,虽然遗憾一定会有,就算是力所能及地表达对梅先生诞辰的怀念……

多年来,学界一直没有停下过研究梅兰芳——我想,研究梅兰芳先生,无论是出于对先生的尊重,还是对历史的尊重,都应该严肃认真的。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一些谬误被传来改去,有的竟然几乎成了事实。笔者越来越觉得,研究梅兰芳也好,还是别的什么名伶,所谓的学术界最缺少的就是基础性文献的发掘与勘校。

首部《梅兰芳年谱》(河海大学出版社)由1994年出版,但实在编的草率。民国初年开始,到伶界大王谭鑫培病故(1917年)——梅兰芳初次访日(1919年)——成立承华社(1921年),梅兰芳缔造了新的“伶界大王”,并组建了由主演担任老板的新式演出团体,为后来梅派艺术走向成熟,打下了基础……但遗憾的是,在《梅兰芳年谱》中谱主这几年的经历,有时仅用不到一页纸就草草了事。如果认真翻阅史料,这十几年梅兰芳的确繁忙辛劳,商演、义演、巡演、拍电影等活动不断,首部《年谱》寥寥几笔,或许是当年作者掌握的原始文献不足,故而未能清晰勾勒出梅先生的人生轨迹。

2009年文化艺术出版社也出版了《梅兰芳艺术年谱》,系依据梅兰芳纪念馆收藏的大量第一手史料编成,应该说具备外间所没有的天时地利,然而其书在对梅兰芳演出经历的叙述中,却也出现多处错讹、误记。

《梅兰芳舞台艺术年谱·第二卷》记述了梅先生1922-1938年的艺术经历,主要是演出经历。多年来笔者研究京剧艺术的相关文献,收集到的资料数以10万计。虽说这部《梅兰芳舞台艺术年谱》洋洋洒洒的30余万字,厚厚的600余页,记述的内容也远远比现有的文献资料要丰富得多。

1922年,梅兰芳与杨小楼先生从上海公演回京后,开始自己组班承华社。

姚玉芙先生的女儿姚宝琏老人回忆:

“他俩(梅兰芳与姚玉芙)经介绍入'汇文学堂’学习了一段时间(1917年一1918年),上午上学,下午演出。

在学堂父亲专攻国文、英文两门课程,还兼学数、理、化等科目。我们小时候他能给我们讲代数、几何,可见父亲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

进学堂学习也不是一帆风顺,当时旧的封建残余势力是反对伶人入学的。通过来之不易的学习,梅、姚二人不但提高了文化水平,并对当时自己的社会地位重新认识,认识到演戏应'于世道人心有益’,剧场应视为'普天下人之大学堂’,把演员看成'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不应自卑,应自豪,在那个年代父亲的思想可以说是很进步的。

'承华社成立后梅先生自己做了社长,主演从此在剧团中有了实权。新的事物兴起,旧的势力是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这件事惹恼了那些平日不上台,专吃演出所得剩余价值的旧班主了。旧班主认为梅先生组班儿是我父亲从中作梗,于是雇用一个市井小流氓,用镪水加害我父亲。

梅兰芳挑班“承华社”以后的17年间,他以“伶界大王”、“四大名旦之首”等号召,率团奔赴南北各地巡回公演,并三度漂洋过海,访问了日、美、苏三国。梅兰芳不但成就了“人文学博士”的自身修为,更大大提升了京剧人的社会地位。梅派的好多代表剧目产生或成熟于这个时代,回首梅兰芳先生生命的67年中,他在台上留下无数绝代风华形象,在台下历经着最急遽的时代更迭,先生铮铮铁骨,无论是做艺还是为人,都堪称时代楷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