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正常”军武:冷战期间超越人类想象力极限的军武装备

 朝_五_晚_九 2024-09-27

作者:范克里夫大尉

导语:冷战是现代历史中漫长的一环。新的环境,特别是核战时代的到来刺激着双方阵营的指导者和技术人员。为了在冷战中准备新型热战的爆发,一扇扇脑洞的大门就此缓缓打开……

火箭坦克

苏联人用BT-5快速坦克改造的火箭坦克
苏联人用BT-5快速坦克改造的火箭坦克,可以看到发射架细节

这种有趣的陆战兵器,在苏联的血脉可以追溯到1933年,当时苏联人在BT-5快速坦克炮塔顶部两侧各挂装一具发射器,能够以约43°仰角各发射一枚重250千克的“陆战鱼雷”,也就是火箭弹。它没有投入量产,而且仍保留了BT-5的45毫米火炮作为主要武器。

到“二战”后,特别是斯大林时代结束,进入赫鲁晓夫时代之后,新一代更纯粹也更怪异的火箭坦克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对制导技术的过度依赖与自信,催生出多种不配备火炮,只装备导弹发射装置,或以导弹为主、火炮为辅的坦克样车,当然按苏联标准仍称之为火箭坦克。

757工程

现存于世的“757工程”样车

1950年代末期,苏联完成了“757工程”样车。这种坦克的指导思想,是尽量利用与大批配备部队的坦克通用部件,配合导弹发射装置和全新设计的炮塔,制造出便于大量生产、互换部件维护且外形低矮、避弹性能优越且拥有精确打击能力的反坦克战斗车辆。

当时为竞争下一代重型坦克设计案,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的P.P.伊萨科夫设计组正在设计高速重型坦克“770工程”,于是便结合T-10重型坦克的车体设计、修正型770工程的行走装置和乌拉尔重机第9设计局设计的125毫米火箭发射装置,于1959年完成了“757工程”火箭坦克样车。

“757工程”样车

“757工程”战斗全重44吨,因武备特性,铸造发射塔非常紧凑低矮,因而避弹外形上佳,且只需三人操作(车长、导弹操作员和驾驶员)。其防护能力优于同重级的中型坦克,125毫米口径D-126C型三十二线线膛火箭发射装置外形很像火炮,自动装填,可发射无线遥控的红宝石导弹,有效射程4000米,每分钟可发射5枚,在2000米距离对水平夹角60°的均质装甲穿深250毫米;该装置还可发射非制导火箭弹,这种装有高爆战斗部的火箭弹有效射程9000米,每分钟可射出10枚。

由于使用额定出力800马力的12缸柴油引擎,加上车重控制得当,其公路行驶速度达到65千米/小时。

不过,“757工程”的武备系统实测结果较差,繁琐的火控和制导过程,加上过高的导弹自毁率,导致它没能被批准量产,于1961年停止研发。现样车保管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的科学技术博物馆。

GIF
“757工程”三视图

775工程

“775工程”样车

1962年,伊萨科夫设计组又启动了新的火箭坦克计划,并于1964年完成了样车。这种被称作“775工程”的车辆在很大程度上采用“432工程”坦克样车的底盘,但为行走装置加入了更先进的油/气压悬挂,顺带提一句,“432工程”后来于1968年定型并少量生产,是为T-64A主战坦克的前身——T-64中型坦克。

“775工程”战斗全重36吨,其铸造发射塔同样极为低矮,因此整车高度达到历史新低的1.75米,而且只需两名乘员。之前的“757工程”三名乘员中,驾驶员坐在车体内,车长和导弹操作员坐在发射塔内;而“775工程”的两个乘员都坐在发射塔里面,并被分隔开来。车长兼导弹操作员坐在左侧,而驾驶员坐在右侧,凭借特殊的坐席设计,他可以保证发射塔无论怎么旋转,自己始终都能面向前方。

试验场上的“775工程”样车与车组人员,可以看到其整体十分低矮,避弹外形上佳
现存于世的“775工程”样车

可想而知,这种坦克的结构十分复杂,成本高昂。加上使用的武备系统和“757工程”一样,前述的那些缺点始终没能得到改善,而且乘员操作环境恶劣、视线很糟糕。

“775工程”拖了若干年都没能获得批准量产,1968年用双燃气轮机引擎机组更换柴油引擎改制的“775T工程”最后也无疾而终。目前,“775工程”样车被保存在莫斯科州库宾卡坦克博物馆。

GIF
“775工程”三视图

287工程

“287工程”样车

与此同时,著名设计师约瑟夫·雅科夫列维奇·科京(KV坦克之父)也在列宁格勒设计局领导设计了“287工程”火箭坦克。

正在进行测试的“287工程”样车
“287工程”发射塔细节,可以看到中部的发射架升降部位与两侧的73毫米火炮

该车1965年造出样车,战斗全重26.5吨,和“775工程”一样沿用“432工程”底盘。有趣的是,其发射塔就是一块半封闭式的圆形金属盖子,中部在作战时会升起一具行军时收纳于车内的导弹发射架,可发射140毫米口径的9M15型“台风”反坦克无线遥控制导导弹,在2000米距离对水平夹角60°的均质装甲穿深500毫米,且装有陀螺稳定装置,能行进间发射。

现存于库宾卡坦克博物馆的“287工程”样车

在“台风”导弹发射架安装部位两侧的发射塔金属盖板上,各安装一座无人炮塔,每座炮塔安装一门73毫米2A25型“闪电”半自动滑膛炮,可发射PG15V“长矛”火箭助推破甲弹。由此,携带15枚“台风”和32枚“长矛”的“287工程”,可以说是一部能够呼唤恐怖火网的正牌战争机器。

此外,设计组还在其车体前部试验性应用了以玻璃钢作为填充物的复合装甲。而这辆样车也只需要两名乘员,即驾驶员和车长兼导弹/火炮操作员,并排坐在车体前部,他们的活动区域和作战室是分隔开的,生存性较好。而且车辆机动性也不错,能在公路跑出65千米/小时。

但说到底,“287工程”仍是一种试验性平台,未能量产。其样车目前被保存在莫斯科州库宾卡坦克博物馆。

“287工程”侧部剖视图

IT-1火箭坦克歼击车

“150工程”样车

苏联历史上第一种,或许也是唯一一种纯火箭坦克,则是IT-1型。该项目启动于1957年,由183厂负责,设计思路为利用现役主力坦克为基础,安装导弹发射装置,以期降低成本并缓解后勤压力。起初,试制工作以T-54和T-55中型坦克为基础,后又改为使用“165工程”车体,后者就是T-62的原型。更换车体后,新火箭坦克项目改称为“150工程”,1964年初完成了样车。

现存IT-1的发射塔顶部细节,发射架升降部位的盖板已被密封
3M7——苏维埃之龙

“150工程”以T-62坦克底盘为基础,战斗全重35.4吨。它安装低矮的铸造式发射塔,但塔外并不安装身管式发射装置,而是内藏一具自动装填的升降式发射架,作战时自动装弹并从塔顶伸出。为这种坦克专门研发的3M7“龙”式反坦克导弹直径150毫米,半自动制导,有效射程最远3300米,对水平夹角60°的均质装甲穿深250毫米,可在高速行驶时进行精确打击。车辆备有红外夜视装置,夜战时导弹有效射程最远600米。

年底,样车对“二战”期间遗留的德军3号坦克进行过多次试射,精度和威力都令人满意。翌年投入量产,并定型为IT-1火箭坦克歼击车,至1970年共生产约220辆,装备了两个火箭坦克营,部署在喀尔巴阡山和白俄罗斯。

虽然身为一种防护力卓越、火力强大的进攻性武器,IT-1可谓生不逢时。在它投入量产之际,更小型且威力能够满足军方需求的9M14“婴儿”反坦克导弹已经成熟,并大量投放部队,这种导弹可由步兵携带使用,也可供当时已列装的BMP-1步兵战车使用,使得IT-1一夜之间就告过时。到1970年代,装备IT-1的火箭坦克营都被取消,车辆基本都被卸除武备,改装成专门回收、维护T-62坦克的回收车。

目前,一辆幸存的IT-1火箭坦克歼击车被存放在库宾卡坦克博物馆的卫国公园。

现存的IT-1火箭坦克歼击车
IT-1火箭坦克歼击车侧视图

核战思想催生的坦克奇葩

核战争,当然并不单指瞬间毁灭性的全面开打。在一定条件下,运用战术核武器实施军事打击也是冷战初期双方都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为此,一些相应的坦克设计方案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79工程

“279工程”样车

1950年代中期,苏联为研发T-10重型坦克的后继车辆,提出了四种发展方向,其中就包括需求一种能在核爆后环境下作战的重型坦克。1956年,该项目开始在科京领导的列宁格勒设计局酝酿,翌年正式启动,由IS-2、IS-3及IS-4坦克的设计者列夫·谢尔盖·托洛亚诺夫领衔主导。

列夫·谢尔盖·托洛亚诺夫
“279工程”样车正在进行行军测试

1959年,这台被称作“279工程”的坦克完成了样车。它的外形很怪异,最惹人注目的要数两套悬架装置上并列配置的四条履带,应用油压装置,在遭遇核爆冲击波时,可将整车放低,牢牢趴在地面,以防被爆风掀翻。坦克使用1000马力柴油引擎,配合流体自动变速机,可实现55千米/小时的公路行驶速度,且由于有四条履带,接地压强非常小,几乎等同于一辆轻型坦克,在核战期间道路损毁的情况下,能轻松通过崎岖地带或沼地。

项目下马后,“279工程”样车被存放在库宾卡坦克博物馆

车体采用内外双层结构,内层为整体铸造式,外层则由若干铸造装甲板焊接而成,造型扁圆,内有石墨等特殊材料,具有三防能力,其首上装甲厚达296毫米,几乎是T-10M坦克同部位的一倍,车体其他部位也有190毫米厚度。铸造炮塔正面更厚达305毫米,座圈部位也经过密封处理,同样有三防能力,可用于核战及生化作战环境。

现存的“279工程”样车

主要武备为一门海军血统的M65型130毫米火炮,攻击力等同于IS-7坦克。由于炮弹很重,炮塔内还设有辅助装填设备,采用裂像式光学瞄准装置,还可用压缩空气清洗火炮身管内部。在防护力、攻击力和机动性如此出色的基础上,战斗全重控制在60吨,和T-10M相差无几。

列宁格勒设计局原计划再制造两台样车,但考虑到这种坦克过于复杂,成本高昂,不利维护,最终还是将之取消。唯一一辆样车,目前存放在库宾卡坦克博物馆。

核动力坦克

TV-1坦克缩比木制模型

在铁幕另一边,1950年代中期的美国也提出过不少对应有限核战的奇趣坦克设计。其中之一就是利用小型化的核动力装置,为三军作战兵器提供持久动力,当然只有核动力舰艇算得上成功实用,而核动力飞机和坦克则因诸多限制而未能实用化。

TV-1坦克侧部剖视图

克莱斯勒公司是核动力坦克计划的关注者。1950年代中期,曾提出过一系列持久作战型坦克的设想,其中包括TV-1超重型坦克,该车计划重达70吨,用于本土决战,由裂变反应堆驱动,曲面车身和炮塔,装甲最厚360毫米,拥有三防能力,主炮塔安装105毫米火炮,并装有用于击杀敌步兵的三个遥控炮塔。这个计划只制作了木制缩比模型。

TV-8坦克的等大木制模型

克莱斯勒的另一项古怪计划,是TV-8中型坦克。这个方案打破了长期以来惯有的坦克总体设计风格,将战斗、动力和传动装置全部收纳在巨大的曲面炮塔内,所有乘员、火炮驻退机构、弹药、引擎都在其中。

TV-8的引擎安置在炮塔尾部,与一台发电机连接,通过后者驱动设于无人车体前部的两台电机,带动履带进行行驶。引擎有多种选项,包括传统的石油燃料型、燃气轮机,以及一种使用裂变反应堆的蒸汽往复动力装置。

TV-8坦克侧部剖视图

坦克炮塔正面刚性安装一门T208型90毫米火炮,拥有液压装填机。弹药库也设在炮塔后部,用防护隔壁与乘员舱室隔离。为消灭敌军步兵,除同轴机枪外,炮塔顶部还设有一个遥控机枪塔。为最大程度改善乘员在恶劣环境中的视野,并在核爆时保护人员,TV-8装有多个摄像头,作为乘员的眼睛。

正在潜渡的TV-8坦克概念图

此外,TV-8还具有两栖作战能力,它的巨大炮塔是水密式的,内部中空,尾部设有喷水推进装置。整个炮塔就是一个巨大的浮体,坦克能在水中潜渡。而且为了方便空运,炮塔和车体可以分离。该车战斗全重25吨,其中炮塔就重15吨。

TV-8在1956年造出了等大的木制模型,但进一步评估表明其技术过于冒进,且收益未必强过传统布局的坦克。于是,这个项目也就在同年下马了。

TV-8坦克概念图

原子炮

在铁幕刚刚落下的年代,导弹技术仍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因此,除海空平台外,传统的火炮也成为双方核打击力量的重要一环,“原子炮”应运而生。

“原子安妮”

曾参加“结果-节孔”行动的“原子安妮”,退役后被安置在俄克拉荷马州锡尔堡的陆军炮兵博物馆

冷战时期,双方阵营都曾开发过专用于发射核炮弹的原子炮。美国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要数M65。这种火炮的研发始于1949年,由位于新泽西的美陆军皮卡提尼兵工厂主导。鉴于当时核弹小型化水平的限制,这种火炮口径必须很大。

1952年,口径240毫米的火炮原型完工,也是“原子炮”一词的由来,并于翌年1月向艾森豪威尔做了展示。它定型为M65,量产型口径扩大到280毫米,适配W9型核炮弹。由于火炮本身过重,移动时需在前后各挂装一辆牵引车,装车和卸车各需15分钟,牵引车组搭载火炮时,行驶速度最高52千米/小时。

正被拖车运送的M65型原子炮
被安置在双拖车系统上的M65型原子炮
在1953年的“结果-节孔”行动中,“原子安妮”发射的核炮弹引爆后腾起巨大的蘑菇云。其正规爆炸当量等同于投掷在广岛的原子弹

1953年5月25日,名为“原子安妮”的量产型M65原子炮在内华达州参加了“结果-节孔”行动,在这场系列核试验中发**当量15000吨的W9核炮弹(减当量),其最大射程为30000米。

M65型原子炮量产了20门,分散配备到联邦德国和韩国,利用牵引车时常更换配属地点,作为机动核打击力量。随着核炮弹更趋小型化,出现了可供155毫米和203毫米的常规火炮发射的W48和W33核炮弹,加上战术导弹的技术发展,庞大的原子炮用武之地越来越小,终于在1963年全部退出现役。

目前,240毫米原子炮原型和包括“原子安妮”在内的7门M65被保存在美国各地设施中。

“冷凝器”、“奥加河”与“芍药”

苏联阅兵式上的2A3自行榴弹炮
瓦西里·格拉宾

美军M65原子炮部署到西德后,苏联迅速做出反应,启动自行原子炮的研发工作,这是一种口径406毫米的榴弹炮。1953年,这项代号“271工程”的项目启动。1955年,苏联“火炮之王”瓦西里·格兰宾技术上将领导的设计局在高尔基完成了CM54火炮,车体则由列宁格勒的科特林设计局负责,沿用了旧式IS系列坦克的行走装置。整个原子炮系统以2A3之名列装,绰号“冷凝器”,1956年在基洛夫工厂制造了4辆。

苏联阅兵式上的2A3自行榴弹炮
现存的2A3自行榴弹炮

2A3战斗全重达64吨,火炮身管长度约20米,需7名乘员操作,每5分钟可发射一次。1957年,苏联在红场阅兵式上让它公开亮相。但由于赫鲁晓夫时代的苏联更重视火箭军,2A3只服役了10年,多用作后备威慑力量。1960年代中期,它即告退役,目前在莫斯科的中央武备及军事力量博物馆存有一辆。

2B1“奥加河”自行迫击炮样车

与此同时,基洛夫工厂也沿用IS系列坦克的行走装置,搭配2B2式滑膛炮,开发了可发射1.4万吨当量战术核炮弹的“273工程”。这种巨大的自行迫击炮口径达420毫米,身管长约20米,可以大仰角发射(因此被分类为迫击炮),射速每5分钟一发,最大有效射程45000米。

炮组成员共7人,但在行军和阅兵时,车内只有驾驶员一人,其余6人乘坐装甲运兵车或卡车随行。
 

现存的2B1“奥加河”,面前摆放着炮弹

1957年,该项目制成一辆样车,命名为2B1“奥加河”,战斗全重55吨,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迫击炮。然而它相对于火箭军的导弹而言并无特别优势,虽然制造了4辆并装备了卢加的第2炮兵团,还是在1961年取消部队建制并退役。目前,一辆样车保存在圣彼得堡的炮兵、工兵及通信兵军事博物馆。

2S7型“芍药”自行加农炮

最后,苏联的原子炮也和美国一样,走向小型化、常规火炮适配多种炮弹而非专炮专用的路线。比较成熟的范例是2S7型“芍药”自行加农炮,该系统使用2A44型52倍径203毫米加农炮,可发射常规榴弹、战术核炮弹和化学炮弹等。其零部件多与T-72及T-80主战坦克通用,适配性好。

2S7产量超过1000辆,目前仍在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斯洛伐克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军队中服役,是现役最大的自行火炮。

2S7型“芍药”自行加农炮

M-388“大卫·克罗克特”

运用M-28无后坐力炮的M-388“大卫·克罗克特”迷你原子炮系统

考虑到北约在欧洲无法在物资数量与苏联抗衡,美国从1950年代末开始研发一种可供步兵携带使用的小型战术核武器,用于有限核战。美军希望这是一种结合无后坐力炮与核炮弹的产物,为尽量保证火炮小型化,采用超口径的外装式弹头。

同步开发的无后坐力原子炮有两种:可由步兵肩扛发射的XM-28,口径102毫米;需三脚架或以轻型车辆为底座发射的XM-29,口径152毫米。但样炮制成后,发现XM-28也太沉重,虽然拆解后可由五名士兵负责运送与操作,但无法肩扛发射,同样需要三脚架或车辆搭载发射。

美国官方发表的宣传照片,展示了小巧的W54核炮弹

1961年,美国核物理学家西奥多·泰勒主持完成了W54核炮弹,其全重仅23千克,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核弹。它和两种无后坐力炮结合,M-388无后坐力原子炮系统即告问世,绰号“大卫·克罗克特”——阿拉莫围城战中捐躯的孤星英雄。

M-388系统(M-28基准)和操作小组
即便M-28无后坐力炮也过于沉重,需要搭配三脚架或车辆载具进行发射操作
一个美军M-388炮组正在进行操炮演练

使用M-28时,大卫·克罗克特最远射程约2000米,若使用M-29发射,则可提升到4000米。W54核炮弹当量约为20吨TNT,以杀伤人员为主要目的。这种核弹一般以大仰角发射,在目标上空起爆,距原爆点150米半径区域所有人员将会沐浴恐怖的100西弗单位放射能,可致即刻死亡;即便距原爆点400米开外,放射能也有6西弗,一旦暴露其下也无法生还。

M-388自1961年起共生产了约2100具,主要配发到驻联邦德国的美国军队。随着冷战终结,美军于1991年底将其悉数撤回。

顺带一提,M-388虽然并没参加过实战,却在描述另一个可能历史进程的电子游戏《潜龙谍影3:食蛇者》中被发射过(尽管发射方式和现实中不太一样)。这款冷战背景的作品中,还出现过“279工程”的量产车型,算是为这些安然度过冷战岁月的杀戮兵器搭了个超现实的舞台吧。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机核网 www.g-cores.com

微信公众号请搜索:gamecore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