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热3:大汶口文化陶器的演变

 那个老撕机 2024-09-27 发布于广东

广2:收费线上导览服务,每期200元/人,报名加微237091入群。我讲的内容,你在别的地方绝对听不到。

第一期-广东省博物馆《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展》

第二期-香港历史博物馆《天地之中 ─ 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第三期-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

第四期-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纹饰篇

第五期-解密三星堆

广3:新书推荐

今天这篇,纯粹是篇学习笔记。所有图片及分期来自武汉大学余杰先生的博士论文《大汶口研究》。

余杰先生在原文中将大汶口陶器分为四大期,每期又分前后段。但这种学术上惯例的甲乙丙丁行再分ABC的做法我们学起来实在是让人头疼。所以我在直接用了一二三四期的写法,这是不严谨的,甚至是有问题的。

但本次梳理的目的是为了对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有个基本的认识,所以总体来讲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就够了。

如果真的能看完,那在山东转悠,基本上主流器型各个时期心里就大概有数了。

大汶口最早期流行器物,觚形杯,鼎,鎜鼎(大汶口续一期,野店一期,刘林早期,王因一二期)

觚基本为矮觚,三足觚形杯不是很高,柄较粗,口沿外撇不多。

大汶口早期二段陶器(大汶口续二期,野店二期,王因二期晚段三期早段,刘林晚期,大墩子早期),流行高柄觚形杯,鼎,鎜鼎,未有镂孔的豆,盆等。

觚形杯有弦纹,但尚未出现明显凸起。

大汶口早期三段陶器,年代应晚于一二段(大汶口续三期,野店三期,王因三期后段,刘林晚期,大墩子早期)。

觚形杯器足更加宽大,柄部中间开始出现凸起,盖鼎,三角实足折腹鼎?,两边带揪手的鼎?乳突足鼎。

第二阶段

四期(野店四期,大墩子晚期,花厅,岗上,可能大汶口第一次发掘的中期)

釜形鼎,盆形鼎,高足钵形鼎,有彩绘,麻花鋬扁腹鬶,镂孔豆,盉形鼎,穿孔袋盖定,折腹似乎取消了,觚形杯变化较大,高柄突出变成两到三个,整体更粗,器盖和器底变得很相似,不太容易区分,所以早期被定为器座。扁足鼎的足更接近三角形。

五期,(大汶口早期,周河,六里井,野店四期,大墩子,花厅)

盉形鼎三足消失变为盉,陶簋变为宽带纹鋬,镂孔豆开始变得简单,大口尊出现,

五期二段,大汶口,野店四期,六里井早期,大墩子晚期

硬斜折抠镂孔豆,溜肩短颈瘦体背壶,小罐为典型器物。

可能受到崧泽影响的斜目纹(双鸟共首)开始出现在陶豆上,崧泽风格的陶器也开始出现在花厅的器物上。出现侧装三角鬶,口部不再前倾而是与器身垂直,宽矮的豆出现。高柄觚形杯圈足开始变成镂空桩,向薄胎蛋壳套的造型发展。

五期三段,《大汶口》早期,周河。

其中这些类型的彩陶只见于大汶口和周河遗址。彩陶和前期的不太一样,仰韶的花瓣纹似乎消失了,但波折纹还在,且斜目纹也出现在彩陶中。

二段可能晚于一段,三段的器物与一二段均有重合。

还有一种较大面积的侧装三角形鼎,主要特征为鼎足根部高于鼎身表面。可能与五期二三段时间重合。

第六期。

六期一段,西公桥早期,建新一期。

折腹鼎,钵形,盆形鼎,小罐。

侧装三角形鼎近直,根部外侧有一坡面,折肩深腹罐出现。

陶簋变浅,口沿前倾,开始接近鸟的形状。

六期二段一组,实足三足鬶开始大量出现,梁王城M126出土一只袋足鬶,这可能是最早的一只袋足鬶。陶豆的柄部变高,口沿直接呈弧度内收而不再有折沿。镂孔仍旧变得简单。这一阶段的三足基本均为四面,但每面为三角形。

小罐,背壶,陶盉,高足侈口杯,高足折沿杯

六期二段二组,建新一,二期,西公桥中期,六里井,岗上

折腹鼎,盆形鼎,垂腹罐

六期三段一组,梁王城,建新遗址,与二段二组时间可能接近。

陶豆在此阶段变化较大,豆柄的镂孔较为多样化,类似斜目纹的鸟纹再次出现且非常多见,豆盘出现两层,类似双下巴。背壶的北部变成直线。

直观地看,此阶段陶豆和早期的觚形杯的界限在变得模糊,但新式的高柄杯开始出现。这种样式的高柄杯也是后来龙山蛋壳陶的原型。

陶盉变得更加高,

六期三段二组,西公桥晚期墓葬。年代比前两组更晚。

以直腹鼎,深腹罐为主。

这时期直腹鼎的器型可能收到来自良渚的影响,三足宽大平整。

有些背壶的侧面不再那么平整。

陶盉的流口越来越长。

六期四段

《大汶口》晚期,建新中期,西下周下层,花厅。

袋足鬶开始流行。尤其以地瓜鬶为代表。

豆柄开始变得更粗壮。但也出现矮柄豆。

盉开始出现圈足

侧装三角形鼎的鼎足尖端用手指按一个窝。

七期,《建新》三期,《梁王城》二期,西夏侯上层

七期一段一组,野店五期。

陶鬶出现两种形态,一种袋足更夸张,但保留了早期陶鬶短流口的特点,还有一种口沿更大更宽,流口向前高耸。

陶盉的流口高耸,无论是陶鬶或者陶盉,已经不可能是单纯倾倒的水器。更有可能如何驽的观点为

出现带盖的觚形杯。这种器型此前已经消失了一段时间。

此时期应与六期三段时间重合。

七期一段二组,三组,《野店》五期,西夏侯上层。

二组背壶耳朵变为“环带耳”三组为”桥状耳“,两者都更加细长。

二,三组陶鬶的流部都高耸。但三组的陶鬶器身更窄。

陶杯以我们更熟悉的形式出现,可能是在觚形杯的基础上加钮形鋬而来。

鼓腹觚形杯,带盖高柄杯。

七期二段一组,《梁王城》二期,《建新》第三期

镂孔高柄杯,带盖高柄杯等。

背壶颈部和下腹部更长,前方的鸟喙状更突出。

七期二段二组

感觉器物有着一定的原始性,如陶鬶为实足鼓腹,流口也向前倾而非向上高耸。

陶盆和七期一段三组的平底盆有区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