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史 最近淄博烧烤爆火,其一个区临淄区为古代齐国都城,当时的稷下学宫可是文化圣地,下面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战国七雄的都城现在都什么样了? “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然而这八百年江山社稷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繁荣、富强。 周以礼建国,推翻了想要改革礼仪典制的商朝,然而“礼”这种制度毕竟抽象,既没有“法”的强硬,也没有“仁”的道德约束,以至于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各个诸侯国的坐大,周王室对天下的掌控度一日不如一如。 自东周开始,进入春秋时代,各个强生国家的诸侯都想在臣子这一阶层称霸,占据诸侯中话事人的地位。 再到战国时代,周王室的声望更是一落千丈,诸侯国不再从内心中承认这个天下共主,纷纷自立为王,便出现了战国七雄。 这七个国家对于国都的选择、以及国都建设,完全超出了一个臣子该有的规格,与周王室分庭抗礼。 然而时间最是无情,秦统一天下之后实行郡县制,往日繁华端庄的各国都城纷纷沦为普通的城市,走上了周王室洛邑的旧路。 那么曾经璀璨一时的战国七雄都城,现在都变成了什么样子?
战国七雄分别是秦、楚、燕、韩、赵、魏、齐,我们先从一统天下的秦国进行分析。 秦国 秦国先祖作为当年为周王室养马的官员,虽护国有功,但得到的赏赐却是最偏远、也是最危险的甘肃东南部一带。 当时的甘肃盘踞着犬戎、义渠等游牧民族政权,其中犬戎便是大名鼎鼎灭了西周的势力,所以周王室的赏赐多少有点没有人情味,却也帮秦国奠定了日后统一天下的基础。
因为各大诸侯国采用的分封制度都是宗族在内,包围着周王室,所以,想要开疆拓土,那就只有自家人打自家人,同僚打同僚,可是又有哪个诸侯之间不牵扯一些血缘关系呢?这种撇不干净关系的局面,大大限制住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扩张。 秦国则恰恰相反,向西就是少数民族,向南则是巴、蜀等脱离中原政治、文化圈的国家,因而不论怎么攻城掠地,都不用考虑到面子问题,秦国也是靠着这些,积攒下来统一天下的资本。 秦国从诸侯国到一统天下,换过好几个都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咸阳,真正意义上算是八百里秦川的核心,既能控制住西面的土地,又有利于东出问鼎中原。 咸阳有地理优势,易守难攻,以至于后来各个朝代受到启发,很多都将都城定在了咸阳一旁的长安。 如今咸阳仍旧存在,只是从汉代建都长安之后,咸阳便失去了它的光辉,不过总算离长安不远,经济文化的繁荣程度自然也要比其他地方更为优越。 现在的咸阳已然成为陕西省的地级市,仍旧绽放着它千百年来的文化厚重。
楚国 当年能与秦国抗衡的楚国又怎样了呢?“楚虽三户,灭秦必楚”,是当时世人对楚国的评价,最终也确实是楚人推翻了强大的秦帝国。 楚国都城同样不止一个,一个是著名的郢都,一个是后来被秦军逼迫迁都之后的寿春,寿春自然不必多说,到了三国时代,依然是兵家必争之地,袁术便是在寿春称帝,可见其战略意义。
郢都就更加凄惨,如今是湖北省荆州市北面8公里左右的纪南城,完全丧失自己原有的名字,即便成为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却是借着荆州的名头,自己昔日的光辉早已黯淡。 燕国都城 燕国几乎算是周王室最后的宗亲诸侯国,同时也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一方面因为其地理原因,过于靠北,导致水土不及其他诸国,同时又要面对北方的匈奴,时常力有不逮。 好在燕国都城蓟时来运转,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要。 这个三千多年历史的都城,见证了无数次华夏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对撞,自元朝时彻底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元大都,在朱元璋推倒元朝建立明朝后,这里又成为与都城南京遥相呼应的北方重镇。 朱棣称帝后明朝正式将国都定在这里,彰显明朝皇室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决心。 清朝更不必说,直接拿着明朝改建的紫禁城继续使用,依旧保持着其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主导地位。 即便民国时期,因历史原因变更都城,北平依旧矗立不倒,时至今日更名北京,仍然散发着其独特的历史魅力。 韩、赵、魏三国都城 将这三个国家放在一起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这三家之前同属晋国,其开创者以推翻君主为代价,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此举彻底破碎了周朝的礼乐制度,被视为是战国时代的开端。 既然是三家分晋,其土地也是曾经晋国的领土之内。 晋国国土范围涵盖了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可以说,除了周王室以外,晋国掌控了华夏大地上最肥沃的地区。 相比之下,齐国也算是富庶,但终究靠海,没有晋国四通八达的便利程度,所以等到三家分晋之后,看似一分为三,面积上无法与之前相提并论,但其继承的土地人口,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因而秦国想要东出,首先就要面对这三个带甲百万的国家。 邯郸战国时期图 赵国的国都最为知名,“邯郸学步”的成语就是出自这里,而且邯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秦军不断东出的年代,邯郸多次击退几十万来犯的秦军,力保东方诸国的安稳,直到今天,邯郸历经千百年仍未更名,现在是河北省的地级市。 开封博物馆图:四朝开封城图 魏国作为秦国的死敌,两国多年较量中互有胜负,在魏国强大时,都城直逼秦国,建立在安邑,等到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之后,魏国再不能与其争锋,便将都城迁到了东面的大梁。 大梁环境更为优渥,无论是文化还是商业都极为发达,人口数量远超其他都城,这座中原大城正是后来北宋建都的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曾经这里也几度成为一省的省会城市,只不过随着工业的发展,便也让位给了郑州,逐渐没落下来。 韩国这个国家,简直在战国七雄中惨得不能再惨,它没有赵魏那俩兄弟的强盛,又没有楚国齐国的地理位置好,甚至燕国在燕昭王时期都曾雄起过,唯独它一直被周围各国无情碾压。 韩国也曾实行变法强国,其所重用的申不害也是法家的代表人之一,很可惜的是,三兄弟中一家独大的魏国肯定不会坐视不管,派出名震天下的魏武卒一举捣毁了韩国的美梦。 当时韩国的都城名为新郑,时至今日新郑也并未更名,只是变成了一个县级市,直属于河南省省会郑州管辖。 齐国都城 最后是齐国,齐国的开国国君正是周王朝的的开国功臣——姜子牙,后来姜子牙的子孙不争气,出现了“田氏代齐”的局面,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的齐国,与最开始的齐国名字一样,执政的家族却已大不一样。 这种方式与三家分晋大同小异,但由于周王室早就没了制衡各个诸侯国的能力,不得不顺应呼声,给了田氏名号,相当于官方承认了田氏的合法性。 这点在当时世人看来完全不能接受,属于周王室自掘坟墓,自此臣不臣,王不王。 不过好在齐国的都城从姜太公开始就没有什么变化,一直定都在临淄,同样,因为地理优势,齐国借由海洋、盐铁以及商业富庶强大,这种富庶令秦国自始至终都比较忌惮,要知道秦国发家何其艰苦,完全明白富有对老百姓来说,有多大的诱惑力。 然而秦国终究高看了齐国,正是因为过于富庶,齐国上到国君,下到百姓,对于一统天下并没有很高的欲望,都想着偏安一隅过自己富足的小日子,甚至在当时,临淄与日渐强大的秦国国都咸阳,并成为“天下双都”。 也正因如此,临淄从春秋时代一直到西汉这五百年间,从未衰败过,一直到黄河改道,才失去了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在它没落之前,其人口和富足程度远远超过西汉都城长安。 如今的临淄已不复存在,成为山东省淄博市下面管辖的一个区,再无往日雄风。 综上所属,一个城市的繁华不仅来源于地理优势所带来的资源、商业优势,也无法避免兵乱、自然灾害造成的紧张局面,秦砖汉瓦最终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但这些凝聚在文字当中的记忆,仍旧向世人展示出每个城市曾经的繁华和伟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