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风东渐之路上的林风眠与吴冠中

 顺其自然h 2024-09-28

在一些中国画家身上看到西方艺术的投影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图片

▲现代艺术之路:林风眠与吴冠中绘画作品展现场

例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正在举办的林风眠与吴冠中绘画作品展,最吸引我的是两位大师“西化”的作品。早前最不喜欢吴冠中以红黄绿点彩和黑白灰块面为主体的画作,但这些年见过了越来越多的马蒂斯、克利、毕加索,读了康定斯基和马列维奇的高论,特别是弗莱关于形式主义的艺术批评之后,越来越能理解这些点线面在画面构成中的意义。恰如水天中在《吴冠中和他的艺术》中说:“题材对于他的最大价值在于可供发掘的形式美,不论是开阔平原,还是田垄一角,他都能发现并建构出形式结构关系。我们从他的作品里感受到一种音乐性,那是由点、线、面和色彩构成的节奏和韵律。”

图片

▲吴冠中,沧桑之变(镜片),1998

这段话对理解吴冠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绘画至关重要。音乐性、节奏和韵律,这正是早年赴法留学的吴冠中在充分吸取了西方艺术的经验,并巧妙地移植于中国传统之后结出的硕果。“当我在油画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将它移植到水墨中去,有时倒相对地解决了;同样,在水墨中无法解决时,就用油画来试试。”如画家本人所言,不执着于具象与抽象、水墨与油画、东方与西方,将东西方之长处熔于一炉之后,画家独特的风貌也就自然形成了。

图片

▲吴冠中,夜渔港,1993

图片

▲吴冠中,忆故乡,1996

在吴冠中的生平里,有一个细节非常有趣:上个世纪40年代,就读于国立杭州艺专西画科的画家因战时材料稀缺不得不转入国画科。但一年以后,画家因迷恋油画色彩,最终仍然选择转回了西画科。出于对西方艺术的天然兴趣,他将油画颜料的饱和性和肌理的丰富性发挥到极致,巧妙地弥补了水墨在制造叠压、区隔、层次效果上的不足。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夜渔港》《忆故乡》等都是非常中式的题材,但是油彩的独特肌理却塑造出水波荡漾、屋瓦斑驳、灯影幢幢的浮雕效果。在这些作品中,媒材自然生长、自我言说,“材料性”呼之欲出,“艺术自律”即将成为题中之义。这也正是西方艺术步入现代以来一直在探求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吴冠中与西方现代艺术大师可谓是不谋而合。

图片

▲林风眠,菊花花瓶,1940s

图片

▲林风眠,静物(之七),1940s

同样,林风眠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上个世纪40年代的静物。从这些紧紧追随塞尚、充满着马蒂斯式的激情和高更式的神秘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画家是如何认真而用力地研习着西方绘画。他取消了透视,开放了多视点,以色彩块面的抽象背景取代客观自然的真实环境,用中式的传统水墨媒材践行着西式的现代艺术理念。可以想象,对于那个时代刚刚开眼看世界的中国画家来说,这是一条何其艰辛却又无限迷人的道路。水天中在《林风眠的历史地位》中说,“林风眠以自己的绘画作品显示了他对中、西绘画艺术的深湛理解,证实了'运用西方绘画的解剖刀来解剖中国绘画’的现实意义”。这些色彩块面构建出的以几何秩序统领的作品可以说是一批珍贵的标本,向人们揭示着那一代中国艺术家致力于跻身世界先进潮流的不懈努力。

图片

▲林风眠,金鱼,1940s

以西式语言叙述中式题材,以中式灵韵渗透西式理性,在林风眠、吴冠中等一批上个世纪初旅法的艺术家身上,我们总能被这种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激励与鼓舞。在那个油画初入中国的世纪之交,在动荡与战乱的东方,有这样一群人远渡重洋,以毕生之力求一条艺术之新路,不论结果如何,这理想本身已经令人钦佩。想到今天的西方与东方早已不再泾渭分明,而这水乳交融中有这样一批先行者的功勋,我便感到钦佩不已,我想,这也是艺术史最令人感动、给人力量的一个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