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BTI的前世今生 | 哈哈呆呆·早茶夜读

 早茶夜读 2024-09-29 发布于北京

 

第1545夜



MBTI



文 / 哈哈呆呆


MBTI虽说是这几年流行,但我最早接触 MBTI 大约是在十几年前。

大学时无意中搜到了一个网页游戏,叫「看看你适合什么职业」。测出来,据网站介绍,我适合当「小说家」,这让我很沮丧,因为当时沉迷哲学的我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哲学家」。当时MBTI 只是若干测试游戏的一种,每个结论都对应一个职业。没人关注小说家(INFJ)、哲学家(INFP)背后的这堆字母究竟代表什么,也少有人把它作为严肃的性格分析对待。多半像我一样,只想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

多年后,我早忘记了 INFJ 这组数字。直到 MBTI 突然爆火,我兴致勃勃地见人就说自己是「小说家」,结果遭到朋友们一通白眼,感觉自己做了个假测试。重新做了 MBTI 的我,依旧是 INFJ。这个结果最先让我很吃惊,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多变、没有常性。后来发现,多变也是 INFJ 的典型特征。

我也看过一些 MBTI 的书,对比书中的描述,一项一项地核查自己的性格偏好,还是比较贴切的:我是很典型的 N 人和 J 人,做事凭直觉、依靠整体感知,相对还是有计划性的。I 和 F 属性我比较居中,但这些年有更加 I 和 F 的趋势,越来越喜欢独处,相对于理性,处理问题时更倚重情感。

准归准,但毕竟是学哲学出身,理论见过太多,并没有对MBTI抱有更多的狂热。事实上,MBTI绝不是从无到有、横空出世。它的诞生,既有前人的理论参照,也遵循了人类心理的一些共性,在历史上不乏各种类似的东西。

心理学视角看MBTI

当代科学体系下,MBTI勉强属于人格心理学的范畴。之所以说勉强,是因为这个理论最初源自精神病学家荣格的一本书,叫《心理类型》(1921)。荣格引入了下面三组对应的衡量维度,组建了2*2*2=8种心理类型,可以看到,这本书贡献了MBTI的前三个分类概念:

● 态度(外向性和内向性,E和I)

● 非理性功能(知觉和直觉,S和N)

● 理性功能(思维和情感,T和F)

左图:瑞士心理学家荣格(1871-1961);右图:MBTI的创始人,迈尔斯(左)和布里格斯(右)母女

正式提出MBTI概念的,是一对非心理学科班出身的美国母女,迈尔斯和布里格斯。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就是从二人的姓氏而来。她们在荣格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最后一对概念:判断和知觉,即 J 和 P ,变成了如今我们熟悉的2*2*2*2=16种分类。经过各界人士的推动,围绕这个概念,先后出版了《MBTI手册》,后来还成功商业化运作,发展出测试培训等一系列业务,一直持续至今。

熟悉心理学的朋友知道,当下主流的心理学范式是「心理科学」,基于实证基础。而由弗洛伊德和荣格开创、发展的精神分析学派代表的「心理分析」,不属于学科主流,被认为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流于分析者的主观臆断。至于MBTI这个民间人士的衍生品,更是不太为专业心理学界承认和看重。

如果你去问一个人格心理学家,他肯定更推荐你「大五人格」模型。这个模型把人格归为五种基本的特质: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尽责性和开放性。量表也不像MBTI采用二分法——不是i就是e,不是t就是f——而是会用测试题和打分的方式,看你在这五个维度的光谱上大概处于什么位置,比如开放性是强还是弱,是偏向一端,还是比较居中,从而提供一个相对客观全面的人格分析。

「大五量表」的结论不是一个确定的类型,而是一个多维图形

「大五」模型选取的几组人格特质和MBTI孰优孰劣,这点我作为外行,难以评判。但不难看出,「大五」的优势在于它压倒性的精度。MBTI总共就16个结论——2的四次方;而「大五」不会直接二分法,它会用一个图形作为人格画像,让我们看出自己更倾向于哪些特质。当然,劣势在于,「大五」的结论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明,很难归类和分享。这也说明了为什么 MBTI 要更出圈:因为只有足够简化,才能流行起来。

历史上的「类MBTI」

再看历史的角度。说到底,MBTI是一种分类学:为了追问「我是谁」,把人划分成若干类别,各自对号入座。这种思维模式从古至今,一直都印刻在人类的知识建构中。

最有名的大概要数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种「气质体液说」。他觉得人体有4种不同的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每个人身体里,这四种体液的占比都是不同的。血液占主导的人被称为多血质,活泼开朗、健谈外放;粘液占主导的人格温和安静、谨慎被动;胆汁质人格易怒好逗、容易冲动,黑胆汁占主导的抑郁质人格悲观伤感、容易伤感。尽管在科学上根本站不住脚,但作为一种「分类学」它是有意义的。现在仍有不少学科,如教育学、文学评论、商科还在以希波克拉底的理论作为简单的人格区分。

在MBTI流行之前,我们谈论「星座」「星盘」,上一代人相信「生辰八字」「生肖」,和MBTI基本上同属一类。现代人看来,这些仅凭出生信息、天象运转就能预测命运的方法漏洞很多,不太可信,似乎和MBTI代表的「心理学」差距很大。但仔细想想,放在历史的维度上这种差异并没那么大。比如,古代占星术、占卜、卜筮属于高度专业的领域,与之相关的祭祀工作、预言工作,都是由祭祀等神职人员、贵族阶层担任的。而且,占卜不仅用于个体特征的分析、预测命运,还能预测一国的国运,甚至预言地球宇宙的发展走势(想想玛雅人的末世2012)。即便如今,仍有不少人遇到大事要「找人算算」,婚姻大事需要「看看八字」,也是因为这套话语体系依旧在起作用。长远看,它们的命运肯定要比MBTI要长得多。

还有一个曾经流行一时的学科,如今已经没落,那就是颅相学(Phrenology)。这个学科是18世纪末确立的,在整个19世纪特别流行。现在一听就是伪科学,但在当时,颅相学是新兴的前沿学科,奉行也是「科学」的原则。它研究的主要是一个人心理特质和他的头颅形状之间的关系,比如某个区域的头骨是凸起还是凹陷,整个头颅是什么形状,和这个人是否温和、是否虔诚、是否容易犯罪等人格特质有什么关系。当时有很多医学家、解剖学家都毕生投入其中,做过大量的医学解剖和统计分析,也留下来了很多专业著作。阅读19世纪的欧洲小说,经常会看到类似的内容。不过,现在这个学科已经很少被提及。和它的亲戚「面相学」(Physiognomy)一样,除了在特定领域(如犯罪学)还有一些研究应用之外、已经很少被主流科学界广泛认可了。

总有人问我信不信MBTI,我的态度比较正向。虽说是个流行测试,但它回应的是一个特别普遍、古已有之的严肃问题:「我是谁」。想要了解自己,想要区分自己和他人,想要发挥自己的天生优势,做出恰当的行动决策,甚至预测自我发展的未来,这是深植于每个人内心的需求,无可厚非。但一旦超出边界,极度放大MBTI的分析和预测能力,就会偏离真实,让一个活生生的人被标签「锁死」。

具体如何做自己,还是交给自己来比较好。


本期编辑:白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