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41 茵陈五苓散(上)

 昵称29782123 2024-09-30

图片

原文第18条: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这一条的内容又是非常简略,只笼统地讲了黄疸病,就用茵陈五苓散来治,与上一条的诸黄就用猪膏发煎是差不多的感觉。
我们仍然先来看方剂。
茵陈五苓散,也是散剂,就是茵陈蒿末加五苓散,二者以2:1的比例混合,每次2克,每天三次。
茵陈可以说是治黄疸的专药,它能除湿利尿,对于脾胃湿热有非常好的效果,因此治黄疸的基础方茵陈蒿汤就是以它为主药的。
茵陈蒿汤在本篇的第13条,由茵陈蒿、栀子和大黄组成,治疗的是湿热并重的谷疸。
茵陈五苓散是把茵陈研碎加到五苓散里面

图片

五苓散是我们在《伤寒论》中就见过的一张方,属于苓桂剂家族,是治疗太阳腑病蓄水证的主方。
五苓散一共五味药组成,常用剂量是猪苓20克,泽泻3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桂枝15克或肉桂10克,研末为散。
五苓散的结构就是白术帮忙把水吸进来,接着是茯苓猪苓把水转上去,泽泻把水里的脏东西去掉,最后是桂枝茯苓这个结构把废水从尿排出去。
五苓散的结构就是把水从进入身体到排出身体的整个过程都梳理了一遍,因此我们说五苓散是调整人体水循环的一张方。

图片

五苓散中加入茵陈蒿这味除湿利尿药,我们就知道茵陈五苓散所治疗的黄疸,是湿重于热的那种黄疸
由于脾胃的湿重于热,湿郁热阻,在上使肺气不得通调,在下使膀胱津液不化,因此病人会有口渴、小便不利一类的津液不化的表现。
应用茵陈五苓散,重点是要抓五苓散证,因为茵陈是去黄的,病人既然发了黄疸,肯定是要用到茵陈的。
而五苓散证则需要我们仔细辨别,包括脉浮、发热、小便不利、消渴或者水逆,也就是水入口即吐。五苓散证加上发黄,基本就可以锁定茵陈五苓散了。
《金匮要略心典》说:此正治湿热成疸者之法,茵陈散结热,五苓利水去湿也。
《医宗金鉴》说:黄疸病之下,当有小便不利者五字,茵陈五苓散方有着落,必传写之遗。黄疸病脉沉,腹满在里者,以大黄硝石汤下之;脉浮无汗(当为有汗)在表者,以桂枝加黄芪汤汗之;小便不利者,不在表里,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还有一个版本,本条后有小注: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意思是古本还有另一个版本流传下来,这个版本的茵陈五苓散是茵陈蒿汤与五苓散合方。
茵陈蒿汤与五苓散合方的茵陈五苓散就比五苓散加茵陈蒿末的版本多了两味药,就是茵陈蒿汤中的栀子和大黄。
连建伟教授在临床中经常使用的就是这个版本的茵陈五苓散,效果也很好,下次我们再详细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