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避型:别人越想亲近我,我越不舒服

 柠檬心理课堂 2024-09-30 发布于江苏

生活中的实用心理《5分钟心理学》

配合下方音频阅读,体验更佳。

柠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图源

一起来听听下面这段描述:

我会担心自己跟别人走得太近了,对我来说,建立亲密关系很难;

我没办法完全相信别人,我也不喜欢依赖别人,我觉得自己就能够照顾自己;

如果要和别人长时间待在一起,我会觉得紧张;

我知道别人对我示好,是想要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但是我会感觉到被打扰了,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我才会觉得舒服。

如果你觉得上面这段话基本说得就是你的状态,那么你大概率可以判断自己属于回避型依恋。

可能有的人会说:

我为什么非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呢?

这不是给自己贴标签吗?

贴标签不是不好吗?

其实我觉得,贴标签是好还是坏,更多得取决于:

你的动机。

如果你只是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开脱,或者是为了取笑别人,伤害别人,那当然不可取。

但是如果你能借此更了解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那这件事情就是积极的。

回忆一下:

在和别人相处时,你有没有为自己的性格而苦恼内耗过;

你是不是时常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会做出一些奇怪的行为,让别人伤心?

明明想要别人理解自己,陪着自己,但怎么就说不出来?

一旦你了解了自己的依恋类型,以上的这些困扰你就能找到解释和答案。

你会看清,在那些奇怪行为的背后:

自己所抱有的期待和情感需求,继而跟别人表达出来,让别人了解你,避免误会和伤害。

同时,我们在观察别人时,都是以己度人,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看不透,又怎么能理解别人的想法和行为呢?

学会判断依恋类型,了解矛盾是如何产生的,这样有利于我们找到应对问题冲突的方法,让关系变得更加稳定和持久。

一个人的依恋类型,与他小时候期望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息息相关。

如果你是回避型人格,小时候你与父母应该很少有亲密交流,彼此的关系可以用疏远,甚至冷漠来形容。

你想要被父母陪着你,关心你,但是父母太忙了,或者太严厉了,根本不会去说一些好听的话,也做不出什么关爱你的行为。

慢慢的,失望累积多了,你就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不去期待,因为经历告诉你“别人是指望不了的,自己想要什么,只能靠自己满足”。

长大后,这种期望会影响到你和伴侣、朋友相处时的行为。

说到底,因为你没有体验过,不知道正确的爱和被爱是什么样,只能依葫芦画瓢,用同样的熟悉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比如:

很少表达爱意,觉得说“我爱你”太肉麻矫情;

发生矛盾了,不喜欢当面说清楚;

明明心里很喜欢对方,表面却装得若无其事,甚至把对方推远。

而反过来,如果恋爱中,你的伴侣不爱主动聊天、回消息慢,不一定是不爱你。

对方可能属于回避型,也许他在试图改变,只是你没有意识到。

这时候越是抱怨指责对方,越会把对方逼得再次缩回龟壳里,逃避和你相处。

现在你是不是对自己或者另一半的行为多些理解了呢?

在这个基础上,找到一些彼此能接受的相处之道,那么矛盾变少了,关系也就变好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