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缺血性脑中风,即脑梗塞或脑栓塞,也就是说大脑某个部位堵了不通了。一种是因为各种原因诱发的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习惯上称为脑溢血。究其原因,都是因为脑内血液淤堵或血液循环不畅通而引发的疾病。根据目前社会上发病的群体来看。大多数是在50岁以后出现这类疾病。在古代属于中风范围的一种,现代医学称为脑卒中。 中医认为中风类疾病大多数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偏身麻木,或者是在无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偏瘫等体征表现。不管是用中医术语和西医术语来解释这个疾病,没有医学常识的人们很难听的懂,也很难听明白,因为这个疾病前期没有太明显的症状。它的病因起于里,而病状表现在体表,并且发病急,致残率很高,复发率也高,大多人都会或多或少的留下后遗症。目前,社会上治疗这个疾病的办法就是,一旦发病一个120送到医院,医院的救治方法就是打几天吊瓶,疏通疏通血管,病情稳定以后出院。所有的后遗症西医就不了了之了。这就是目前社会上对中风病的治疗现状。要想不得这病,及得这个病留下的后遗症应该怎样恢复,几千年前老祖宗就给我们后世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子,那就是“大小续命汤散”。这个方子早于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金匮要略》中的一个附方,录自《古今录验》也就是说这个方子还算不上是医圣的一个经方,出自何人之手考据不详,这也就是当今医家不用这个方,甚至不敢或不会用这方的主要原因。要想真正用好这个方,首先得把中风这个病的病因弄清楚。今天我用最通俗的语言,最简单的道理,把这个病说明白,希望有意者共同探讨思考。 这个病的起因就是正气不足了、络脉空虚、寒热相搏、血瘀痰饮互结,最终就是两个字“不通”。这个不通既是气血的不通,也是营卫的不通。(营为血,卫为气,气血体现在物质方面,营卫体现在应用方面,也就是说气血能感觉到看的到,而营卫是感觉不到和看不到的。其实营卫、气血是相互相辅的,也就是一个东西作用不同)不通就要於要堵,身体各方面不流畅,导致身体虚了,正气一虚一些贼风邪气就容易聚到身体的五脏经络中来。风上逆于脑络,致使营卫郁闭,气血瘀滞,症状反应在四肢,造成肢体功能障碍,这就是脑中风。风邪在络,肌肤不仁。风邪在经即重不胜。风邪在腑既不认人。风邪在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所以说中风一症错综复杂,表现在体表的症状也不一样。但是究其原因,就是气血不足,营卫不和,痰饮互阻。那么要根治这类中风病的唯一办法,就是要把身体内外的不通变为通畅,把身体内外的贼风邪气通过药物从体表发散出去逼出去,溢气充血,盈脉络通经络则可痊愈。 在古代,历来医家治疗各类中风症就用续命汤散。唐代大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收录最全,多达20多首方剂,可以说是古代五脏偏枯的一个通用方,也就是说古代治疗中风的一个专病专用方。然而自唐宋以后,中医各家门派兴起,对中风的认识也逐渐开始混乱。各派医家,各执一词,什么心火暴盛、肝风内动、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湿痰生热等等说法各有千秋,而将自古以来的一个治疗各类中风的一个良方弃而不用。这实在是舍本求末之举。 续命汤散这个古方被医家遗忘的太久。特别是当今西医飞速发展的今天,会用或善于应用这个古方的医家少而又少。中医辩证没有西医那样的科学支持,再加上今天的中医条条框框太多,人人自保,对病家治疗效果好歹从根本上不去考虑。中药吗,吃不好也吃不死,反正药方合规合法,病家的好歹对医家没有责任,天长日久,一个救命的神方就这样不知不觉的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近几年,社会上发生了很多奇怪的现象,本来中风类疾病只要抢救及时是死不了人的。无非就是把不通打通,把瘀堵打开,后遗症是治疗以后留下的病症,可以慢慢的调理恢复。但是现在的状况是,人送进医院用不几天人死了,目前农村发生过很多这种情况,让人痛心疾首,打不得官司告不得状。怎么死的,都明白治死的,但都也说不明白是怎么治死的。这就是中西医的不同。从这些社会现象看,我们不得不把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贵的医方重温重温了。 续命汤散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延续人生命的一个方剂。不但能够治疗中风类疾病,而且对治疗内伤外感皮肤等疾病效果明显。下面我把这个方系统的介绍给大家,望有意者进一步探讨思考用应之,发扬光大之。 在介绍这个方子时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在2007年12月23日广西南宁召开的首届扶阳论坛上,山西名医李可老中医专门介绍了他在《千金方》续命煮散的基础上创制的加味续命煮散一方。李老讲“加味续命煮散”主治诸风无分轻重……可以治疗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及中风的前期症兆:手脚麻木、肌肉跳动、抽搐等症状的预防。本人根据李老的验方,汲取古代大小续命汤散的药性及配伍参考清朝名医王清任对“半身不遂”症的论述及疗法,综合临症了一个复方,供大家参考。 这个复方用药方面应该分五类看。一辛温去风寒类药:麻黄、桂枝、附子、干姜、防风、防己、独活、肉桂。二活血化瘀类:川穹、当归、勺药、桃仁、红花。三补中益气类:黄芪、升麻、人参、白术、灸甘草。四寒凉清热类:石膏、黄芩、葛根。五去痰湿化水饮类:杏仁、茯苓、荆沥、细辛。合计25味熬时加大枣17个,生姜50克。此方形成共计27味中药,根据病情轻重定疗程,一般在20天左右为一个疗程即可。这个复方懂经方的中医一看就明白,此方吻合了桂枝汤类,麻黄汤类二十几个经方,吻合了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看不明白的就是一个乱七八糟的方,无头无尾,无君臣佐使。但是本人在近几年的临症中此方确实发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方保健方。 看到这篇小文的人不仅会问,为什么只给了方,没有给药量。在这里我必须郑重说明这一点,中医是一门自然疗法,药的用量包涵了人的生活地域不同、饮食习惯不同、体征状态不同等等很多因素,并且目前中药市场优劣不齐,假药横行。本人不敢标出用量,深怕误导患者,使之雪上加霜。假如能在正确中医师的指导下应用此方,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和保健方。此方应用范围极广:预防中风和治疗中风后遗症、重症肌无力、周期性瘫痪、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急性脊髓炎、肺心病、急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颈椎病、三叉神经痛、风湿类类风湿性关节炎、严重的皮肤骚痒症、脂溢性皮炎等相关病症,都可以应用此方,可谓是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一个实用的保健方。 这篇小文的思考灵感来自于毛进军大师的《思考经方》一书,参考了前朝先贤李东垣的《脾胃论》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旨在能够让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怎样看待中医,利用中医。让广大的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得了病不走弯路少走弯路。 中医思考不同于文学作品,没有文字修饰,没有故事情节,只能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望阅者理解之,谅之! |
|
来自: 新用户6492XJVX > 《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