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蚂哥。你知道正宗的园林围墙的做法吗,在《园冶》中为我们盘点了四种,来看看你是否都知道。
(一)白粉墙 历来粉墙,用纸筋石灰,有好事取其光腻,用白蜡磨打者。今用江湖中黄沙,并上好石灰少许打底,再加少许石灰盖面,以麻帚轻擦,自然明亮鉴人。倘有污渍,遂可洗去,斯名“镜面墙”也。 译文:历来粉墙,都是用纸筋和石灰调和粉刷,也有爱好讲究的人为了让墙面光滑细腻,用白蜡在墙面上打磨。而今则采用江河湖泊中的黄沙,并加上一些质量较好的石灰打底,再以少许石灰浆粉面,用麻帚轻轻擦拭,就自然像镜子一样明亮照人了。即使有污渍,也可以洗去,这叫做“镜面墙”。 深度解析: 我们今天把江南园林的白墙黑瓦叫做“粉墙黛瓦”,“粉墙”就是用白灰粉刷的墙面,就像是给墙面化妆,摸了一层粉,故名“粉墙”; 而“黛瓦”的“黛”很多学艺术的小伙伴肯定不陌生,就是从马蓝、菘蓝等植物中提取的青黑色颜料,最早古代女子用来画眉毛的。 菘蓝 白居易有诗云:“青黛点眉眉细长”描绘的就是宫女用青黛画眉的情景。 所以“黛”后来就代指黑色,比如“黛山”就是青黑色的山,“黛水”就是青黑色的水,在描写景色时,“黛” 字能生动地营造出一种清幽、深邃的氛围。 “粉墙黛瓦”出现在江南也有其原因,从功能上看,粉墙的石灰材料具有防潮性,用在多雨的江南可以保护墙体,从文化上说,江南文风昌盛,人们审美偏向清幽、素雅。 粉墙是怎么做的呢?原文说“用纸筋石灰”。纸筋最早是用在夯土墙中,来增加墙体韧性的,其实就是稻草和麦秸。 用纸筋(切碎的稻草和麦秸)混合石灰浆可以增强其粘性,涂在墙上就形成了一层类似漆面的效果。 “有好事取其光腻”。“好事”得解释一下,我们今天说一个人“好事”大多是贬义,但在古代“好事”属于多义词,贬义、褒义都可以。比如《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说:“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这里的“好事者”就是搬弄是非之人,是贬义。 而在《聊斋志异》中有句话叫:“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这里的“好事者”就是有某种爱好的人。 我们再来看原文“有好事取其光腻”,很明显是后一种用法,指的是喜好造园,对墙垣讲究的人。 “用白蜡磨打者”。这些“好事”之人用白蜡打磨墙面,让其光滑细腻,那么你知道白蜡是啥吗? 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些白蜡、女贞的树上有很多白色蜡状固体,这些其实就是白蜡虫分泌物,其实白蜡树的名字就是由于白蜡虫的寄生而来的,属于倒反天罡了。 白蜡虫是中国特有的昆虫,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大量的白色蜡质,这种蜡加工之后,就是白蜡,既可以制作蜡烛,也是优质的中药药材。 由于白蜡采集不易,产量低,所以古代非常之昂贵,一般人家可用不起,大多普通人家用的是牛、羊油提取的油脂制作的蜡烛。 我们今天用的蜡烛是石蜡做的,石蜡是从石油中提取的,所以价格很低。 所以当年能用白蜡,那肯定不是一般人啊,而且还是用白蜡磨墙,没点家底不敢这么造的。 所以计成总结了另一种流行的粉墙做法,“今用江湖中黄沙,并上好石灰少许打底,再加少许石灰盖面,以麻帚轻擦,自然明亮鉴人”。 黄沙和石灰打底,然后用麻帚再涂一层石灰,这里的麻帚就是用麻做的扫帚,就相当于今天的刷子。 表层的石灰等于是给墙面贴了一层膜,“倘有污渍,遂可洗去”一旦有污渍,可以直接洗去,再刷一层即可,所以这种墙,斯名“镜面墙”也。 这其实可以解释一个现象,我们今天到园林中看到的斑驳粉墙都是缺少维护的,可以想象当年的院墙都是粉白如新的,这样的墙配合几株芭蕉,数丛修竹,意境颇佳。 但白粉墙并不是哪里都能用的,比如门前的照壁就要用磨砖墙,我们往下看。 (二)磨砖墙 如隐门照墙、厅堂面墙,皆可用磨成方砖吊角,或方砖裁成八角嵌小方;或小砖一块间半块,破花砌如锦样。封顶用磨挂方飞檐砖几层,雕镂花、鸟、仙、兽不可用,入画意者少。 译文:如果是遮隠大门用的影壁,或厅堂前面的墙壁,都可以用水磨方砖斜向贴面。或者将方砖磨成八角形中间镶嵌小方砖,或者用小砖一块间搭半块,用多种形式的砖砌成云锦的样式。墙头封顶采用磨方砖叠砌成层层挑出的檐口。雕刻奇花、飞鸟、神仙、走兽的装饰方法切不可用,这类庸俗的样式很少能显示出诗情画意。 深度解析: 照壁,也被称为影壁或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一种独特的元素。有些放在大门外,有些放在正厅之前,最大的作用就是遮挡视线,增加私密性,相当于室外的屏风。 如果从风水角度来看,照壁也能阻止气流直冲室内,可以阻挡煞气、凝聚院内气脉。 由于照壁的位置处于c位,所以变成了住宅装饰的重点,很多大宅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照壁可谓是龙飞凤舞,极尽奢华。 但计成认为装饰过头的照壁很难入画,还是应该简单朴素一些。那应该如何做呢? “皆可用磨成方砖吊角”就是用磨砖斜45°修砌,“吊角”就是上下角皆在中轴线上。
如果想要形式变化多一些的,可以“或方砖裁成八角嵌小方;或小砖一块间半块,破花砌如锦样。”也就是尽量在磨砖上变换形式,少用砖雕等具象的装饰。 句中的“破花”就是碎花,可以用磨砖拼合成碎花的纹样。 “封顶用磨挂方飞檐砖几层”这句讲照壁的顶做法,其中“挂方”和“飞檐”是照壁门楼主要的装饰。 “挂方”多为长方形,是古建梁架下方的装饰。 在照壁门楼上,我们看到横向的装饰就叫做“挂方”,有些地方也叫做“枋”。 “飞檐”主要用来排水,飞檐向上翘起,可以把雨水抛向远方,避免了雨水直接垂直下落对于建筑基础的侵蚀。 放在照壁上,飞檐主要是装饰性的,由于制作飞檐需要一定的厚度,所以照壁的上层需要用磨砖叠出层层出挑的檐口,方便放置飞檐。 除了粉墙和照壁,园林中还有一种特别常见的,就是“漏砖墙”。 (三)漏砖墙 凡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隐内之义。古之瓦砌连钱、叠锭、鱼鳞等类,一概屏之,聊式几于左。 译文:凡有可以眺望之处,都可以修筑这种墙垣,因为这种墙好像有遮挡墙外视线又有隐现墙内景色的意义。古代用瓦砌成的连钱、叠锭和鱼鳞等样式一概不用,现将几种样式绘制如下。 深度解析: 漏砖墙又叫做漏明墙,苏州上海一代通称为“花墙洞”,北方称为“花砖墙”或“透空砖墙”。 在墙上开漏窗是园林造景的主要手段。这里计成用了一个极为精妙的词:避外隐内。就是既可以屏蔽外人的窥视,也可以隐现院内的景色。 漏砖墙,其实就是古人讲的游兴,今人说的期待管理,通过窗框既隔开了一定距离,也让人跳脱出环境,以一种纯粹的审美眼光暂窥院内之景。 但计成觉得“连钱、叠锭、鱼鳞”的样式太过于俗套,一概不用,我们先来说连钱,连钱纹的窗户应该算是各种园林漏窗中最常见的了。 其实它源自战国时期的方孔铜钱,之后秦始皇统一货币,正式在全国推行方孔铜钱。其外圆内方蕴含了“天圆地方”的空间观和宇宙观。 之后铜钱纹逐渐变成了四方连续图案,在莫高窟的第3窟和第10窟都使用了连钱纹作为顶面装饰。 和连钱纹相似,叠锭也和钱有关。 银锭是古代流通最广泛的货币,每个朝代都有独特的形状,但基本都是两头大中间窄的造型。下图是南宋银锭。 最后来看鱼鳞。 鱼鳞纹的问题也是太过于古早,最早是青铜器的纹饰,兴盛与西周到春秋时期。 这三种纹样虽然经典,但要么铜臭味太重,要么太过于古早。那么哪些漏窗纹样合适呢,计成绘制了十六种,我们一起来看看。 漏砖墙图样 漏砖墙,凡计一十六式,惟取其坚固。如栏杆式中亦有可摘砌者。意不能尽,犹恐重式,宜用磨砌者佳。 译文:漏砖墙,共计十六种样式,都是取其坚固耐久的,栏杆中的图案样式也可以选取采用。这里无法全部绘制,恐怕样式重复,这种墙适合用磨砖修葺的为最好。 解析:到了清朝末期,漏窗的样式已经多如牛毛了,上面的十六种的连续图案,大多被混合图案取代了,就像下图这样: 还有一种纯用毛石堆砌的,叫做乱石墙,我们一起来解读。 (四)乱石墙 是乱石皆可砌,惟黄石者佳。大小相间,宜杂假山之间,乱青石版用油灰抿缝,斯名“冰裂”也。 译文:凡是乱石,都可以砌成这种墙。用质坚纹古的黄石修砌为最佳,大小石块相间交错,适合在假山之间修砌,凡以卵青石板砌墙并以桐油石灰勾缝的,这种叫做“冰裂墙”。 深度解析: 相比粉墙,乱石墙更加融于自然,一般不需要对石块进行精细的加工,尽量保持其自然形态。石块之间通过干砌(不用灰浆粘结)或者使用少量灰浆粘结的方式连接。石块依靠自身的重力和相互之间的嵌合来保持墙体的稳定。 黄石角分明,给人一种质朴、苍劲之感,堆叠容易自我稳定。 除了干砌的乱石墙,还有一种冰裂墙,其实就是用灰浆勾缝,现代我们叫做“浆砌块石”。不过我实在找不到现实的例子,大家可以看下图青石碎拼的铺装作为参考。 到此你知道园林中墙垣的常见做法了吧,《园冶》<墙垣>一章我们就全部讲解完毕了,如果你还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留言告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