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败经》原文及译文(七)-- 兼听则明,亲力亲为

 sun918 2024-10-04

《败经》出自晚清重臣曾国藩之手。该书是曾国藩对“败”这一人生课题的深刻剖析与独到感悟的结晶。全书共分为十八卷,每一卷都蕴含着作者对失败本质、原因及应对策略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揭示了失败背后的普遍规律,更提供了从失败中汲取力量、重振旗鼓的宝贵启示。

卷七 疏败

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细务而来,百丈之楼,基于平地。干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诸葛忠武为相,杖罪以上,亲自临决。晋杜慧度为政,纤密一如治家。此身体力行,治国者之典范,程功立事,目见为效。疏阔失察,事业不成。
【译文】
自古成大业的人都是刻苦勤奋,从小事做起来的,百丈之楼,基于平地。干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诸葛丞相,事无巨细,亲自过问。杜慧度为政,治理国家好像管理家族。身体力行,是治国者的典范,程功立事,目见为效。做事疏阔失察,事业不成。
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臣之愚见,愿皇上坚持圣意,借奏折为考核人才之具,永不生厌释之心。涉于雷同者,不必交议而已;过于攻讦者,不必发钞而已。此外则但见其有益,初不见其有损。人情狃于故常,大抵多所顾忌,如主德之隆替,大臣之过失,非皇上再三诱之使言,谁敢轻冒不韪?如藩臬之奏事,道员之具折,虽有定例,久不遵行,非皇上再三迫之使言,又谁肯立异以犯督抚之怒哉?臣亦知内外大小,群言并进,即浮伪之人,不能不杂出其中。然无本之言,其术可以一售,而不可以再试,朗鉴高悬,岂能终遁!方今考九卿之贤否,但凭召见之应对;考科道之贤否,但凭三年之京察;考司道之贤否,但凭督抚之考语。若使人人建言,参互质证,岂不更为核实乎?臣所谓考察之法,其略如此。
【译文】
依臣的愚见,希望皇上可以坚持圣意,以众人的奏折为考核人才的根据,不要有废弃的想法。如呈报的内容雷同,真相大抵如此,不必再议;如反对声音太多,就先不做决定。除此以外,坚持此法只有益处,还看不出坏处。人的本性都是保守的,做事瞻前顾后,就算是在您的英明领导下,大臣的过失,如果皇上不再三诱导他们说实话,谁敢轻易举报,惹您不悦那?像是布政使、按察使上朝奏事,道员准备奏折,虽然有规矩让汇报实情,却很久没有人遵行了,如果不是皇上再三逼迫他们讲出来,谁又肯首开异端,去触犯督抚长官的怒气那?臣也知道,朝内朝外,大小官员,所有奏言一起呈上来,这里面不免会夹杂轻浮虚伪的人。然而没有根据的事,顶多谎报一次,不可能一直进言,皇上圣明,怎么会发现不了他们!如今要想测试九卿是否贤明,只需要召见他们,用时事问之,看他们的应对如何;要想看科举选上来的人才是否贤明,就让他们在京做官三年,考察他们的办事能力如何;想考察司道(隶属于巡抚的专设机构)招募的人才是否贤明,根据督抚的评语就可以了。如果让人人都可以建言,再把他们话对照比对,相互为证,岂不是更能看出实际情况了吗?臣所说的考察之法,就是这样。
事晓则成 人昏业败
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居高位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知人诚不易学,晓事则可以阅历黾勉得之。晓事则无论同己异己,均可徐徐开悟,以冀和衷。不晓事则挟私固谬矣。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好问若买显微之镜,好学若舂上熟之米。总须心中极明,而后口中可断。能明而断谓之英断,不明而断谓之武断。武断自己之事,为害犹浅;武断他人之事,招怨实深。惟谦退而不肯轻断,最中养福。
【译文】
凡是可以获取名声、利益的事情都要和人分享,不能独占。居高位的人,首要职责就是能识别人才,通晓事理。知人善用非常不好学,通晓事理则可以通过增加阅历勉强学会。通晓事理以后,无论别人是自己想的一样,都可以耐心开导,与对方达成一致。不晓事就会固执己见,怀有私心看不到自己的错误。高明由天赋决定,精明可以通过学问习得。我们兄弟虽然占据了高位,但是天分都不高,全靠努力学习,有了几分精明。对待问题,要细细探究,好像买来显微镜观察事物,钻研学问,要层层递进,就像一遍遍舂米,三四遍后才能得到上等精米。总归需要心如明镜,才能口出断言。搞清楚状况后作出的决断称之为英断,不问是非就下的决断叫做武断。要只是在自己的事上武断,还造不成太大损害;若对别人的事也武断处理,造成危害,就会招来极深的怨恨。所以做事要谦虚,退让,不要轻易决断,这才能滋养自身的福分。
厚德载物 雅量容人
圣门好言仁。仁即恕也。曰富,曰成,曰荣,曰誉,曰顺,此数者,我之所喜,人亦皆喜之。曰贫,曰贱,曰败,曰辱,曰毁,曰逆,此数者,我之所恶,人亦皆恶之。吾辈有声势之家,一言可以荣人,一言可以辱人。荣人,则得名,得利,得光耀。人尚未必感我,何也?谓我有势,帮人不难也。辱人则受刑,受罚,受苦恼,人必恨我次骨。何也?谓我倚势,欺人太甚也。吾兄弟须从恕字痛下工夫,随在皆设身以处地。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译文】
儒家喜欢说仁。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成功、荣华、美誉、顺利,这些好事,我很喜欢,别人也都喜欢。贫穷、低贱、失败、受辱、毁誉、不顺,这些事情,我很讨厌,别人也都讨厌。像我们这种有声势的人家,一句话可以让人荣耀,一句话也可以让人受辱。荣耀别人,他就会得到名声、利益、光耀。但是他也不一定感恩,为什么?他会说我有势力,帮他并不困难。羞辱别人,就会让他受刑、受罚、受苦恼,别人就一定恨我入骨。为什么?他会说我倚仗权势,欺人太甚。我们兄弟要从恕字上多下工夫,对待别人要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要步步站得稳,就要让他人也站得稳。这样才可立。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这样可通达。我今天处于顺境,要想到他日可能会处逆境;我今日盛气凌人,要想想到他日别人也对对我盛气凌人,或者凌辱我的子孙。要以“恕”字为警惕,与人交往,多留有余地,那么我们的路上也会少有荆棘。
程功立事 目见为效
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文王之圣,而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仲山甫夙夜匪懈,其勤若此,则无小无大,何事之敢慢哉?诸葛忠武为相,自杖罪以上,皆亲自临决。杜慧度为政,纤密一如治家。陶侃综理密微,虽竹头木屑皆储为有用之物。朱子谓为学须铢积寸累,为政者亦未有不由铢积寸累而克底于成者也。秦始皇衡石量书,魏明帝自案行尚书事,隋文帝卫士传餐,皆为后世所讥,以为天子不当亲理细事。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若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陈平之问钱谷不知,问刑狱不知,未可以为人臣之法也。凡程功立事,必以目所共见者为效。
【译文】
以前能成大业的人,都是从小事上兢兢业业拼搏出来的。百尺的高楼,要在平地上建基;千丈的丝帛,是一尺一尺慢慢编织而成;万担的粮食,也是从一铢一厘积累而来。周文王这样的圣人,从早上工作到晚上,连饭都顾不上吃。周公学习父亲,夜以继日的思考治国之策,偶有所得,不敢睡觉,坐着等到天亮去实施。仲山甫(周宣王时期的卿士)辅佐君王,无时无刻都不松懈,勤奋至此,无论做大事小事,都不敢懈怠。忠武侯诸葛亮做丞相的时候,杖罪以上的刑罚都亲自裁决。杜慧度(晋武帝时的封疆大吏)为政的时候,明察秋毫,对国家的了解像是对自己家庭的了解。陶侃(晋朝将领)事无巨细,综理密微,日常把竹头木屑都储存起来,以备有用。朱子说做学问必须铢积寸累,为政者也该如此,没人能不通过日常积累,坚持到底就成功的。秦始皇日常处理的奏书要用衡石计算,魏明帝自己执行尚书的职责,隋文帝工作不顾饮食,由卫士传餐,这些事被后人讥笑,认为天子不应该亲自操心细节之事。我说天子或许可以不亲自处理细小事情,但是做大臣的,绝对不能不亲自处理。陈平做宰相的时候,被汉文帝问到国家钱粮有多少,监狱犯人有多少,均不知道,这不是臣子该效法的。衡量人的功劳和成就,必须是有据可循,有目共瞩才行。
不思则昏 昏则必败
军事不厌辨说。既不能临阵阅历,又不于平日讨论,则更无明了之时,凡不思索考核,信口谈兵者,鄙人不乐与之尽言。遇有考究实事,多思多算者,未尝不好与讲明也。国藩所知者,军中须得好统领营官,统领营官须得好真心实肠,是第一义。算路程之远近,算粮仗之阙乏,算彼己之强弱,是第二义。二者,微有把握,此外良法虽多,调度虽善,有效有不效,尽人事以听天而已。
【译文】
关于军事,要不厌其烦的讨论,才能做出判断。既不能亲临战场去历练,平日又没有学习讨论,就不可能懂得带兵打仗之法,凡是不经过思索考证,就信口开河,谈论兵事的,我不想和他深谈。遇到有考究过实事,深思熟虑过的人,我也愿意和他讲明一下情况。据我所知,军队中一定要有好的将领,好的将领就有真心实意,忠心义胆,这是第一要义。在行军之前就计算路程远近,考察粮草是否匮乏,打探敌人虚实,对比敌我强弱,是第二要义。这两点,必须掌握,除此之外的诸多良策,就算调度妥善,但能否奏效,无非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曾国藩被称为晚清中兴之基石,有半个圣人之誉。其地位比肩孔子与王阳明,人生轨迹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达到高峰。然而,身为一介汉人重臣,在满清皇权的复杂政治生态中,不得不谨小慎微,明哲保身。虽然立下平定太平天国的绝世之功,却最终难逃“飞鸟尽,良弓藏”的历史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