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实践方法2:当归四逆汤

 醒真 2024-10-04

1.当归四逆汤治疗闭经

2.当归四逆汤治疗经行头痛

3.当归四逆汤治疗痛经

4.当归四逆汤治疗汗出偏沮

5.当归四逆汤治疗足趾发黑


于桂枝汤之后提出当归四逆汤,基于两点原因。其一,当归四逆汤散寒而不助火,养营血而不滞邪,是治疗血虚寒凝致厥的一张好方子,千百年来,先辈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屡起沉疴,其效甚笃,解决了许多疑难疾病,这些在各家医案中记载颇多,不再赘述。其二,是源于桂枝汤治疗卫不与营和谐,而当归四逆汤是治疗营不与卫和谐之法;桂枝汤是用治风寒束表,而当归四逆汤是用治风寒中于血脉之中。关于此点从古到今争议很多,尤其在关于生姜是误抄丢失,还是仲景公就不用生姜,大枣是二十五枚,还是二十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但是此点在临床实践中又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一加一减对于临床是天壤之别,所以又得在临床上深究,此论点期与诸同道共商榷。

仲景公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人内有久寒,加吴萸、生姜。我的恩师陈瑞春公对此方中为何不用生姜提出了明确的观点:是传抄的失误,原方应当用生姜,理由有二:一,原方是以桂枝汤为基础,调和营卫,姜枣是主药;二,当归四逆汤有加吴茱萸、生姜的用法。所以,当归四逆汤中应有生姜是情理之中的事,毋庸置疑。陈老是临床大家,在临床实践中也用此方治愈多种疾病。但作为弟子,我认为在临床实践中差别很大,故不得不提出异议。

罗东逸在《古今名医方论》中,首先引用了柯琴对当归四逆汤方证的论述,并支持这一观点。柯韵伯曰:此厥阴初伤于寒,发散表寒之剂。凡厥阴伤寒,则脉微而厥,以厥阴为两阴之交尽,又名阴之绝阳。伤于寒,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然相火寄于厥阴之脏,经虽寒而脏不寒,故先厥者后必发热。所以伤寒初起,见其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不得遽认为虚寒而用姜附耳。此方取桂枝汤,而君当归者,厥阴主肝为血室也;倍加大枣者,肝苦急,甘以缓之,即小建中加饴糖法;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细辛甚辛,通三阴之气血,外达于毫端,力比麻黄,用以代生姜,不欲其横散也,与麻黄汤不用同义;通草能通关节,用以开厥阴之阖,而行气于肝。夫阴寒如此,而仍用芍药者,须防相火之为患也。是方桂枝得归芍,生血于营;细辛同通草,行气于卫;甘草得枣,气血以和。且缓中以调肝,则营气得至太阴,而脉自不绝;温表以逐邪,则卫气得行于四末,而手足自温。不须参、术之补,不用姜、附之峻,此厥阴四逆,与太、少不同治,仍不失辛甘发散之理,斯为厥阴伤寒之表剂欤!若其人内有久寒,非发散之品所能兼治。吴茱萸辛热猛于细辛,能直通厥阴之脏,仍加生姜之横散,淫气于筋,筋脉不沮弛,则气血如故,是救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法也(附罗东逸方解:认为当归得芍药和于血中,大枣同甘草益于里,桂枝得细辛而气血流经)。

是方不用生姜,而大枣之用多于桂枝汤一倍有奇。此是桂枝汤用生姜治卫不与营和谐,与当归四逆汤治营不与卫和谐的重要区别。贤师陈公瑞春先生讲此方特异,姑且当作一家之言吧。

陈亮斯有说:此当归四逆汤,因风寒中于血脉而逆,当归四逆所由立也。风寒中于血脉,则已入营气之中,阴阳虽欲相顺接而不可得,邪涩于经,营气不流,非温通其血脉不可,当归血中气药,能散内寒而和血,故以为君。桂枝祛厥阴血分之风也;细辛泄厥阴血分之寒者也。大枣之用多于桂枝汤一倍有奇,以大枣能助经脉,和阴阳而调营卫,且邪并肝经,木盛则侮土,甘草大枣之用,尚有兼厚脾土而御侮之意耶!通草者,《本经》称其通利九窍血脉关节,盖邪气阻于血分,以通草之入血分而破阻塞者治之,即众药借通草之力而无不通矣。故桂枝汤治卫不与营和谐,是方治营不与卫和谐。

桂枝汤调和营卫,燮理阴阳、解肌祛风,而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阳祛寒,散血中之邪风寒凝。不得不感叹仲景公制方之神奇有如是哉!


1.当归四逆汤治疗闭经

闭经的主要病位在胞宫与冲任,其致病原因复杂,有先天不足,或后天损伤,也可由月经不调发展而来,也有因他病致闭经等,但关键是冲任气血失调。在辨证时,首先应区别虚实,往往容易出现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上应虚补实通,祛实补虚,用药比例上,需要悉心揣摸,临床上经常会出现方子很对证,但就是用药比例上差一点,导致疗效不佳,甚至会出现变证,可惜之至。

[病案举例]

任某,女,18岁,2010年12月诊。

患者于16岁初潮一次后,月经至诊时未至。偶尔感觉少腹部憋胀不适,但完后月经仍不至。曾用中西药治疗多次,但疗效不佳。患者平素喜爱运动,尤其善于长跑。查其面色红润,精神尚佳,胃纳、睡眠、二便正常,但时心烦易哭,舌淡白,脉沉弦细。思之:患者全身正常,无任何不适之感,但心烦易哭,脉沉弦细乃肝郁血虚的表现。当归四逆汤治血虚经寒,何不用之。

处方:

当归10克,通草10克,细辛3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大枣25枚,柴胡10克。

嘱方用2剂,服1剂后经至。问药是否再服,嘱其服完。随访半年,月经如期而至,无任何不适。

按:

闭经一证非常复杂,然此案中患者身体甚佳,仅仅因为邪气阻滞于血分,营气与卫气不谐,导致月经3年未至。然阻塞之邪气一祛,脾胃功能增强,则药到而病自愈。


2.当归四逆汤治疗经行头痛

经行头痛是指因素体血虚、血不上荣,或情志内伤,瘀血内阻,脉络不通,导致每于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病变。经行头痛是以头痛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为特点。其病机主要是气血乖逆,清空失司。虚者,经行前后气血阴精更亏,清空失养;实者,痰瘀之邪值经期冲血上逆,清空受扰。实证多于经前,且多胀痛或呈刺痛;虚证多在经后或行经将净时作痛,头晕隐痛。然而临床上往往是虚实互结,故辨证时应一切从临床出发。

[病案举例]

李某,女,43岁,2008年3月诊。

患者每次行经前头痛,16岁初潮至今已有近三十年。每至经期即头痛如刺,情绪烦躁。长此以往对月经来潮甚是恐惧,其间曾服用通窍活血汤、逍遥散、定坤丹等中药无数,也用西医治疗了很长时间,但疗效甚微。此次来诊前,曾准备进行子宫全切术,以绝经来达到根治的目的。

患者就诊时又至月经来前,头痛如刺,情绪异常烦躁,易生气流泪,眠差而梦多,胃纳呆,心慌,舌淡白,边有齿痕,脉弦细涩。诊为血虚寒厥,肝郁气滞。

处方:

桂枝10克,白芍20克,当归10克,细辛10克,通草10克,甘草6克,龙齿(打粉)15克,牡蛎15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生姜3片,大枣12枚,饴糖30克,白酒3克,葱白留须1寸,黄芪15克,吴茱萸6克,羌活10克。

方用6剂,嘱泡30分钟,先煎龙、牡30分钟后,纳入其他药,再煎30分钟。用煎好的热药汁冲饴糖、白酒,温服,忌风及生冷油腻之物。用药后头痛、心烦明显减轻,睡眠质量也明显改善。后用是方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交替使用,反复治疗半年余,是证愈。

按:

是证头痛日久近30年,久病而致虚,久病而致郁。头痛致郁,郁结反过来又加重其证,而虚更甚。故治疗时温经祛寒与解郁镇惊并举。头面为诸阳之会,头痛休作无时、迁延不愈,必使诸经受累。而川芎走而不守,上达巅顶,下通于血海,行血中之气,长于止痛,故头痛必须用川芎;羌活善治太阳经之头痛;细辛善于治少阳经头痛;白芷善于治阳明经头痛。久病多虚,故又参黄芪建中之义。生姜、葱白、白酒辛散,更助桂枝疏散风邪。兼龙、牡乃镇心安神,除烦去躁,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义。后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是为了更有效地解除其郁结之证。


3.当归四逆汤治疗痛经

《妇人良方大全》指出:“夫妇人月经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至令体虚,风冷之血客于胞络,损于冲任之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与月经关系甚为密切。本病以虚证多见,实证少见,亦有虚实夹杂者。治疗原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但在临床上多以血虚受寒而痛经者多见,少有血热作痛,故临床辨证,多需从血寒而痛经的因果关系来认识痛经的病机,不论经前还是经后腹痛,当归四逆汤是首选方,其理论也合仲景公《金匮要略》温经汤之意,温经散寒是治疗该证的关键。

[病案举例]

司某,女,18岁,2006年7月诊。

患者14岁来潮,月经一直不正常,并伴发痛经,每至紧张时,痛经更甚。此次正值高考之际,夏日炎炎,仍面青色白,身体蜷曲,少腹部抽痛不已,按则稍缓,汗出而冷,四肢冰冷,经量少而色淡,胃纳呆,精神不振,舌淡白,脉缓而细。其证为血虚经寒,寒凝血滞,当归四逆汤主之。

处方:

当归15克,白芍30克,桂枝15克,通草10克,细辛3克,吴茱萸6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12枚。

方用1剂,其煎好后,每隔2小时服用三分之一,用至早起,经通色红,其痛立止;又服1剂,月经已顺畅,嘱其停药,并以每至月经临期服2剂,坚持半年。用药后愈。

按:

对于痛经的治疗,临床多因不通则痛,以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为常法,多用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为治,很少顾及温通血脉的方药,未能以血寒而痛经的因果关系来认识痛经的病机,故多不验。当归四逆汤是治疗痛经的特效方,往往是一剂知,二剂已,故首选之。


4.当归四逆汤治疗汗出偏沮

汗出偏沮,是指左半身或右半身出汗的症状而言。《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多见于中风或某些脏腑机能衰退的疾病。其证候以气血亏虚、寒湿痹阻、营卫不和多见。总之汗出偏沮一证,总因人体两侧气血运行偏颇使然,病机或由邪阻,或由气血不足。但必须指出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患者见半侧出汗,需及时治疗,避免感受风邪,注意劳逸适当,以防中风的发生。

[病案举例]

温某,男,58岁,2010年10月诊。

患者左半身汗出半年余。被某院诊为脑梗死,左半身不遂,行动不利。左半身常常一遇情绪紧张,则濈然汗出,汗出而恶风,易患感冒,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口舌 斜,手足屈伸不利而麻木,多卧嗜睡而梦多,胃纳甚佳,而又脘腹痞满,干噫食臭,舌黄白而腻,脉浮缓而大。思其证,中风半身不遂之证十分明显,寒湿痹阻又合气血亏虚。胃纳甚佳而又痞满,属胃强而脾气不利。故选方当归四逆汤加减而用之。

处方:

当归6克,通草6克,细辛3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黄芪20克,西洋参10克,大枣12枚,黄连3克,厚朴6克,苍术10克,砂仁6克。

方用4剂,汗出减少,口舌 斜明显好转;其后又连服6剂,诸症均减。后又以安宫牛黄丸、再造丸配合中药加减治疗7个月,中风半身不遂之症基本恢复正常。嘱其规律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绪,适当锻炼,一定会有理想健康的身体。

按:

仲景公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患者中风,半身不遂半年余,如不查其脉证,按祛风活血通络治疗则失之谬也,是证随证治之,收效甚奇,中风一证也随之豁然而解。当归四逆汤本为血虚寒厥而设,方证重点在厥阴肝经。然中风一证多因肝风上窜清空而致,血虚而厥,汗出偏沮,木又侮土,风邪一散,肝经伏安,脾胃之土也安,中风一证也随之而解。后于临床上,每见脉证相符,多用当归四逆汤治疗,颇有效验。还应当明确指出的是,此证虽属血虚,慎不可用四物汤之阴药,以其闭滞经络故也。


5.当归四逆汤治疗足趾发黑

足趾发黑,是指足趾甲及周围皮肤肌肉发黑的症状。轻则深红色,重则紫黑色,破后成溃疡。《灵枢·痈疽》称为“脱痈”,后世称为“脱疽”。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衰弱,寒湿之邪侵袭,致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甚或痹阻不通而发病。但本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临床表现也有不同的证候,必须结合患者体质的强弱和气血的虚实辨证施治,并在治疗的同时,还得针对引起本证的一些原发病证进行治疗。临床上以虚证居多,而实证少见。故在治疗上应以扶正祛邪为主,兼顾活血止痛。

[病案举例]

田某,女,46岁,2007年9月诊。

患者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冬至后几天,正值数九寒天,山区贫困,取暖较差,出生后被冻得全身乌紫,而后祖母用体温救其一命。其母乳汁又匮乏,致使手足从小冰凉。于近年来足趾甲及周围皮肤开始发黑,遇冷则痛甚。体质单薄,多思善虑。胃纳一般,眠差,大便稀,时值经期,少腹隐痛,量少而色黑,舌淡苔白,脉细而缓。思之,患者先天不足,体质本弱,而敏感多虑,致使血虚而经寒,故用当归四逆汤治之。

处方:

当归10克,细辛3克,通草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吴茱萸10克,生姜3片,大枣12枚,牛膝10克,丹参15克。

方用3剂,少腹于经期隐痛愈,经血变红,其足趾痛也明显减轻。后期又用是方加减治疗2个月,遂愈。

按:

本例患者婴儿起便被寒袭,自幼又恶风寒,可谓“内有阴寒”久矣。厥阴为肝,寒欲散,古之有食辛以散之,细辛甚辛,通三阴气血,外达于毫端;而吴茱萸辛热猛于细辛,能直通厥阴之脏;仍加生姜之横散淫气于筋,筋脉不沮弛,则气血如故,是救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法也。


2024.10.04.xz.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