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文安丨清昌乐县令贺基昌《昌乐八景》诗赏析

 昌乐四镇特刊 2024-10-05

  清朝昌乐县令贺基昌的《昌乐八景》诗描绘了昌乐的八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分别是方山、营丘、剧县、黄村、孤峰、龙洞、方水和马山。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昌乐县的美丽风光和悠久历史,也表达了诗人对昌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在描写昌乐八景时,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精微刻画风景的描写,融入自身心境和人生态度的表达,情感与景色相互渗透,难以分割。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有助于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读者在欣赏诗歌时,不仅仅是看到了昌乐的八景,更能感受到诗人在观景时的心境,贺基昌以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每一处景观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让读者能够沉浸在诗人所创造的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的意境之中。

  剧县春晴

  旧县条风散早晴,疏林红晕海霞明。
  桑柔岸女盈盈出,草绿王孙一一生。
  水上人家归社燕,花开篱落语流莺。
  紫骝嘶绝垂杨道,印得连钱织绣程。

  这首《剧县春晴》描绘了一幅春日晴好、生机勃勃的乡村景象,充满了自然的美感和生活的气息。旧县在和暖的春风中迎来了清晨的晴朗,疏朗的树林被海上的朝霞映照得泛起红晕,色彩明艳。此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清新明亮的氛围。桑树柔软的枝叶下,岸边的女子身姿轻盈地走出,绿草如茵,仿佛是为贵族子弟们铺就的地毯。这两句展现了春日里人物的活动和自然的美景,“岸女盈盈出” 给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柔的色彩,“草绿王孙一一生” 则以草喻人,富有诗意。水上的人家迎来了归来的春燕,花开满了篱笆,流莺在其间婉转啼鸣。通过对燕子归巢和流莺啼鸣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春天的热闹与生机。同时,也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紫色的骏马在垂杨道上嘶鸣,蹄印如同连钱花纹般印在如织绣般的道路上。以骏马的嘶鸣结尾,给人以余音袅袅之感,同时也展现了一种动态的美,与前面的静态描写相互映衬。诗中运用了 “红晕”“桑柔”“草绿” 等色彩词汇,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既有疏林、草绿等静态景物的描写,又有岸女出、燕归、流莺语、紫骝嘶等动态场景,使整首诗富有层次感。“草绿王孙一一生” 将绿草比喻为为贵族子弟铺就的地毯,形象生动。通过春日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营丘夜雨

  隐约轻雷傍晚闻,一灯湖海坐氤氲,
  平添五夜檐前滴,知是前宵屋角云。
  故垒麦畦翻碧浪,巴山旧约怅离群,
  朝来起验溪头渡,没过滩边旧涨痕。

  这首诗营造出一种在夜晚的雨中,诗人独坐沉思,感怀过往的氛围,既有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也有内心深处的情感抒发。傍晚时分,隐约听到轻轻的雷声。诗人在一盏孤灯下,于湖海之畔静坐,周围弥漫着水汽。此句点明了时间和场景,轻雷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雨,孤灯与氤氲的氛围则烘托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感觉。连续五夜都有雨滴落在檐前,诗人知道这是前夜屋角的云带来的雨。这里表现出雨的持续不断,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看着旧堡垒旁的麦畦像翻涌的碧浪,诗人想起巴山旧约,心中惆怅,感慨离群之苦。此句由眼前的自然景色联想到过去的约定和离别的人群,情感由景及人,更加深沉。早晨起来,诗人来到溪头渡口查看,发现溪水已经没过了滩边旧有的涨水痕迹。这一描写既体现了夜雨带来的水量变化,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开篇的轻雷从听觉入手,随后的孤灯、麦畦等则是视觉描写,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受雨夜的氛围。通过对夜雨、麦畦、溪渡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离群的惆怅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意象丰富:诗中的轻雷、孤灯、屋角云、麦畦、巴山旧约、溪头渡等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时间线索清晰:从傍晚到五夜,再到早晨,时间的推移使诗歌的叙事更加完整,也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

   白石花飞

  石磴春光似上阳,浓姿无事款东皇,
  拟从天女分新谱,来与绮窗斗晚妆。
  梅点片痕沾贵主,桃因前度识刘郎,
  何以解散陀罗蔓,曳露牵云自一方。

  此诗描绘了一幅春日白石花飞的绚丽景象,充满了浪漫与奇幻的色彩,展现出诗人对美好自然景观的赞美与陶醉。石砌的台阶上春光灿烂,仿佛如唐代的上阳宫一般美丽。繁花以浓郁的姿态悠然地迎接着春神东皇。此句通过与上阳宫的类比,突出了春光的繁盛与壮美,同时也表达了对春神的敬意。这些花朵仿佛是要从天女那里分得新的乐谱,来与华美的窗户比斗晚妆。这里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将花朵拟人化,赋予它们与天女和绮窗争奇斗艳的能力,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梅花的点点痕迹沾染在高贵的女子身上,桃花因为前世的缘分而让刘郎再次相识。此句引用了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花朵与人物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更加丰富。如何才能解开那陀罗蔓呢?花朵摇曳着露水,牵着云朵,独自在一方绽放。这里以问句结尾,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同时也突出了花朵的独立与自在。诗人运用了天女、新谱、斗晚妆等奇特的想象,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引用梅点贵主、桃识刘郎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文化底蕴。将花朵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和行为,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对白石花飞的描绘,营造出了一个美丽、奇幻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黄村黍熟

  十里平畴广陌连,挥锄负耒事悠然,
  隔林窈窕辛夷坞,遗岸参差好畴田。
  百亩中分思靖节,一樽清引忆青莲,
  每因俭岁恒忧稼,从此频书大有年。

  诗歌描绘了一幅黄村田园风光与农事劳作相结合的画面,展现出乡村生活的宁静、悠然以及诗人对农事的关注和对丰收的期盼,营造出一种朴实而祥和的氛围。描绘了黄村广阔的平坦田野,道路相连。农民们挥着锄头,背着农具,劳作之事显得悠然自得。此句展现了乡村开阔的景象和农民们劳作时的闲适状态,体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自然。隔着树林是幽静美好的辛夷坞,河岸两旁是参差不齐的肥沃农田。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乡村的自然环境,辛夷坞的窈窕增添了几分清幽之美,而好畴田的参差则显示出一种自然的错落有致,共同构成了美丽的乡村景观。看到百亩农田,诗人联想到了陶渊明(靖节)的田园生活,他曾在诗中描绘过类似的农耕场景;而举起一杯清酒,又忆起李白(青莲)的豪放不羁。这里通过对两位古代诗人的联想,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由、洒脱精神的追求,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文化底蕴。每每因为歉收之年而总是担忧庄稼的收成,从此便频繁地书写期望丰收之年的到来。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对农事的关心和对丰收的渴望,反映了农业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既描绘了黄村的自然风光和农田景象,又融入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思考和情感,使诗歌富有韵味。巧妙地运用陶渊明和李白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委婉。诗歌语言平实自然,如 “十里平畴”“挥锄负耒” 等词句,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乡村气息。从描绘乡村景色到抒发情感,再到表达对丰收的期盼,层次分明,逻辑连贯,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突出。

    龙洞云开

  洞中苔生紫翠层,岚光石气郁崚嶒,
  若携筇竹来三月,但着桃花便武陵。
  祗以为霖期蓄泽,无烦当暑赋怀冰,
  好询前度探奇者,可有禹书贮未曾。

  此诗描绘了龙洞神秘而美丽的景象,充满了奇幻的色彩和对自然奇观的赞美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龙洞的景色与想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描绘了龙洞中的青苔生长出层层紫翠之色,山间的雾气和石头散发的气息浓郁而险峻。此句从视觉和感觉两个方面入手,展现了龙洞的独特风貌,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如果在三月的时候带着筇竹来到这里,只要看到桃花,就仿佛置身于武陵桃花源一般。这里运用了典故,将龙洞与桃花源相类比,表达了诗人对龙洞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美好的向往。只希望这里能够为降雨蓄积水源,不必在炎热的夏天还为赋怀冰而烦恼。此句表达了诗人对龙洞的期望,希望它能够为人们带来福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好想询问以前来这里探奇的人,是否有大禹的书籍贮藏在这里呢?这句以问句结尾,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通过对青苔、岚光、石气等景物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龙洞的自然风貌,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运用桃花源的典故,将龙洞与美好的理想之地相联系,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诗人对龙洞的赞美、期望和敬畏之情贯穿全诗,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以问句结尾,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马山雪霁

  雪后天风作晚寒,梁园赋色半凋残,
  刚传云放山开面,新沐峰弹螺作冠。
  即不拟仙如太尉,何妨发被起袁安,
  清闻雨麦曾书瑞,宜瑞宜多各一滩。

  这首诗描绘了雪后马山的景色以及诗人由此引发的联想和感慨,营造出一种清冷、空灵又略带思索的氛围。雪后的马山既有大自然的壮丽雪景,又蕴含着诗人对历史人物和祥瑞之兆的思考,使整首诗富有层次感和深度。雪后傍晚,天风吹来,带来阵阵寒意。暗示了美好事物在时光和自然力量面前的变化,有一种繁华过后的落寞感。描绘了雪后云层散开,山峦露出真容的景象,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山峦在云雾消散后展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将雪后的山峰比喻为刚刚沐浴后戴着螺旋状 “帽子”(可能是指积雪在山峰上的形状)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峰在雪后的独特形态,富有想象力和美感。“即不拟仙如太尉,何妨发被起袁安”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太尉指的是一些道家或仙人形象的典故,诗人说自己不像太尉那样追求成仙。“何妨发被起袁安”,袁安是东汉时期的名士,据说他在雪天困卧家中,不愿麻烦别人,后常被用来形容高洁、安贫乐道的品质。诗人在这里可能是借袁安自比,表达一种即使在雪后的清冷环境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操守,不随波逐流追求虚幻的东西。提到了 “雨麦” 曾被记载为祥瑞之事。在古代,一些自然现象常被视为祥瑞的象征,这里诗人提及雨麦为瑞,可能是在雪后联想到类似的祥瑞观念。表达了诗人对祥瑞的一种期望,使清冷的雪景中蕴含了一丝温暖的希望。诗人将雪后马山的自然景色与自己的情感、思考紧密结合。通过描写雪后的寒冷、山峰的景象,融入对历史典故和祥瑞的联想,使读者在感受雪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又有对人生操守和美好未来的思索。诗中运用了 “云放山开面”“峰弹螺作冠”“发被起袁安” 等生动形象的表述,将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梁园赋色半凋残” 这样的表述也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结构严谨:诗歌从雪后的环境描写入手,逐步展开对山峰景色的描绘,接着引入典故抒发情感,最后以对祥瑞的期望结尾,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结构严谨,使整首诗的主题表达清晰流畅。

    孤峰夕照

  荒荒返照下林堤,影落层峦翠色低,
  片刻光犹争日月,千年青不了夷齐。
  无须戈挽停檐际,聊听轮侔挂柳西,
  牛背笛横吹暮霭,无边山景入新题。

  这首诗描绘了孤峰夕照的壮丽景色,营造出一种既雄浑又静谧的氛围,在自然景观的描绘中融入了对时光、历史和人生的思考,使整首诗具有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荒荒返照” 描绘了夕阳余晖广阔而苍茫的景象,“下林堤” 表明夕阳的光线照射到林边的堤岸上。“影落层峦翠色低”,夕阳的影子落在层层山峦上,使得原本翠绿的山色在光影的作用下显得更加深沉。此句通过对光影和色彩的描写,展现了夕照下自然景色的层次感和丰富性。夕阳虽然只有片刻的光芒,但在这一刻却仿佛能与日月争辉,突出了夕阳光芒的绚烂和强烈,也暗示了即使是短暂的美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这里的 “夷齐” 可能指代伯夷和叔齐,他们是古代的高士,坚守气节。“千年青” 寓着他们的精神如同青山一样永恒不变,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此句将自然的夕照与历史人物的精神相联系,赋予了夕阳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不需要用长戈去挽留停留在屋檐边的夕阳,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一种顺应和无奈。夕阳的消逝是不可阻挡的,就像时光的流逝一样,人力无法改变。太阳挂在柳树西边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诗人在这里以一种闲适的心态欣赏着夕阳西下的过程,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之情。暮霭中,牛背上的牧童横吹笛子的画面,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田园生活的气息和生机。笛声在暮霭中回荡,与孤峰夕照的景色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诗人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思考融入到诗歌中,使自然景观与文学创作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诗中既有对孤峰夕照这一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如 “荒荒返照下林堤”“影落层峦翠色低” 等,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夕阳余晖下的美丽景色。又有抒情和议论的部分,如 “片刻光犹争日月” 表达了对夕阳短暂而绚烂光芒的赞美;“千年青不了夷齐” 则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抒发了对高尚气节和永恒精神的敬仰之情;“无须戈挽停檐际” 则蕴含了对自然规律的无奈和顺应的情感。这种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深沉。夕阳的 “片刻光” 与日月形成对比,突出了夕阳光芒虽短暂但却耀眼的特点,同时也暗示了人生中短暂而美好的瞬间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千年青不了夷齐” 中,将夷齐的精神比作 “千年青” 的青山,象征着永恒不变的高尚品质,与夕阳的短暂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营造意境深远通过对夕阳、山峦、暮霭、牛背笛等多种元素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雄浑而又静谧的意境。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同时也能引发对时光、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 “荒荒返照”“影落层峦”“光犹争日月”“轮侔挂柳西”“牛背笛横吹” 等,使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艺术感染力。这些生动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方水朝烟

  岭半明霞覆碧波,疏烟薄雾晓来多,
  绡笼一曲习家水,画写三分黛子螺。
  背树晴岚迷断壑,沿溪空翠染青蓑,
  轻盈解作苔边露,留得新痕印踏莎。

  这首诗描绘了方水在早晨烟雾笼罩下的美丽景象,营造出一种空灵、梦幻的氛围,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之美。山岭的半腰处,明亮的朝霞覆盖在碧波之上。清晨时分,稀疏的烟雾和薄薄的雾气弥漫开来。此句描绘了早晨的天空和水面,以及弥漫的烟雾,为整首诗奠定了朦胧的基调。轻薄的丝绸笼罩着习家水如同画卷一般,描绘出三分如黛色螺蛳般的美景。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习家水在烟雾中的景象比作画卷,形象地表现了其美丽动人。诗人背靠着树木,晴朗的山间雾气弥漫在断裂的山谷中,沿着溪流,空灵的翠绿之色染透了青色的蓑衣。此句进一步描绘了烟雾在山水之间的弥漫之态,以及自然景色的清新与宁静。“轻盈解作苔边露,留得新痕印踏莎”:轻盈的烟雾如同苔藓边的露水一般,留下了新的痕迹,印在了莎草之上。这句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烟雾的轻盈之态,以及它在自然中的微妙存在,给人以清新之感。诗人通过对朝霞、碧波、烟雾、山谷、溪流、树木、蓑衣、苔藓、莎草等景物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方水朝烟的美丽景色,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将习家水比作被绡笼罩的画卷,将美景比作黛子螺,生动地表现了方水在烟雾中的美丽形态。整首诗通过对烟雾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空灵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宁静。诗中的语言优美流畅,用词精准,如 “明霞”“疏烟”“薄雾”“晴岚”“空翠” 等词汇,给人以清新之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在每一首诗中,诗人都以特定的景色为切入点。例如在描写各景时,从不同的时间(如 “孤峰夕照” 中的傍晚)、空间(如 “方水朝烟” 里对山岭、溪水不同空间位置的描写)角度展开。像 “岭半明霞覆碧波,疏烟薄雾晓来多”(《方水朝烟》),通过描写山岭上的明霞与碧波的覆盖关系以及清晨烟雾的多少,构建出一幅层次分明的画面。这种细腻的描绘能够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昌乐八景各自独特的自然风貌。诗人善于运用色彩词来增强画面感。在《白石花飞》中有 “石磴春光似上阳,浓姿无事款东皇”,“浓姿” 暗示了花朵艳丽的色彩,而 “石磴” 又点明了一个相对质朴的底色,形成对比。在《孤峰夕照》中的 “荒荒返照下林堤,影落层峦翠色低”,“荒荒返照” 描绘出夕阳的光影,“翠色低” 则展现了光影下山峦色彩的变化,光影与色彩的交织使景色更具立体感和动态感。在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马山雪霁》中的 “即不拟仙如太尉,何妨发被起袁安”,通过太尉和袁安的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还将自身的情感与古代的文化元素相融合。在《孤峰夕照》里 “千年青不了夷齐”,借伯夷和叔齐的典故,将孤峰的永恒与古代高士的气节相联系,使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超越了单纯的景色描写,上升到对高尚品质和历史文化的敬仰与思考。这些典故的运用有助于诗人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情感态度。诗人可能借古人的形象或事迹来暗示自己对某种道德品质的追求,或者表达对世事的看法,在描绘昌乐八景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写景时,诗人常常加入动态元素。如《黄村黍熟》中的 “十里平畴广陌连,挥锄负耒事悠然”,“挥锄负耒” 描绘了农民劳作的动态画面,使整个田园景色有了生机。在《营丘夜雨》里 “隐约轻雷傍晚闻,一灯湖海坐氤氲”“轻雷” 的动态声响与 “坐氤氲” 的静态画面相互映衬,轻雷的出现预示着雨的到来,也为整个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动态变化的感觉。诗人将静态的景物(如山川、田园等)与动态的元素(如人物活动、自然现象等)巧妙组合。例如《龙洞云开》中 “洞中苔生紫翠层,岚光石气郁崚嶒” 是对龙洞静态景色的描写,而 “若携筇竹来三月,但着桃花便武陵” 则引入了人的活动(携筇竹、着桃花)这种动态想象,使静态的龙洞景色变得鲜活起来,两者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意境。《昌乐八景》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对昌乐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记录,也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些诗歌为后人了解昌乐县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