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林古本12:自制王不留行散详细步骤

 并不hy 2024-10-05
前文参考:

经方杂谈33:剖腹产横切的这一刀,伤及了任脉、肾经、脾经及胃经

经方杂谈34:剖腹产等手术后调理可以考虑王不留行散

桂本王不留行散

王不留行散方为:

王不留行十分(烧)、蒴藋细叶十分(烧)、桑根白皮十分(烧)、黄芩二分、甘草十八分、蜀椒三分(去目)、厚朴二分、干姜二分、芍药二分。上九味,为散,饮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

这是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里的方子,与通行的《金匮要略》里的方子略有区别,从群友的实践经验来看,按桂本来做效果还不错。

潜水艇曰:这个方不用桂林古本的版本,根本做不出来,八月八日、七月七日、三月三日那些,谁能做到?采摘节令有讲究是没错,但不可能只有一天可以的。还“如风寒,桑东南根勿取之”,还“阴干百日”,集齐药材都要一两年了。所以你看桂本多好,连东南根都不讲究了。我文章评论下面有人会放金匮要略版本的方子,我都直接删掉,免得不小心放出来误导人。

金匮要略版本的方子,让觉行明灯想起了鲁迅在《父亲的病》里提到的“蟋蟀一对要原配”,还有《红楼梦》里头薛宝钗用的冷香丸,要用“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普通老百姓是不能指望用这样的药来治病的。

其实,《伤寒杂病论》里头所用的药材,都是常见易得的,而且很多方子就是那几味药翻来覆去地用,只是改了下组成和比例。觉行明灯是这样理解的:可能因为医圣仲景对药性的理解已经很深了,所以对药物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用寻常药材亦能大显奇功。

我们再来谈谈王不留行散剂量的问题,因为这是散剂,计量单位又都是分,所以按比例用就行,比如王不留行用10g,那蒴藋细叶和桑根白皮也都用10g,黄芩、厚朴、干姜、芍药都用2g,甘草18g,蜀椒3g,总共是10g×3+2g×4+18g+3g=59g,每次用方寸匕(实测约2g多一点),可以用个二三十次左右,当然还可以按比例增加,做多一点留着救急用。

图片
禪武醫同学饮服王不留行散↑

东汉末年分和铢

不过对于王不留行散方里“分”这个单位,觉行明灯想多说两句,由于东汉一两约15.6g,四分为一两,一分为六铢,所以在换算的时候觉行明灯往往会直接取一两为16g,一分就是4g,这样换算起来很多用量是整数,很方便,比如桂枝二越婢一汤方里用到桂枝十八铢,也就是4g÷6×18=12g,如果按照一两为15g来换算,那十八铢就是11.25g,不是整数。当然这只是个小技巧,不是大问题。

注:东汉一两约15.6g的考证可以参考此文文末:经方药材23:让我们来测量伤寒论所用枳实的重量(枳实系列其三)

曾经有朋友说“汉代的时候没有分这个单位,是晋代以后才有的”,以此来论证桂本的四逆散方是错误的,因为桂本四逆散方存在“分”和“两”混用的情况。

图片

觉行明灯举出四点来回应此说:

① 在其他汉代传世文献中,“分”没有作为重量单位被记载,并不能说明汉代就没有用“分”作为重量单位,要知道说有易说无难呀。

②再者,觉行明灯建议大家可以读一下《杨勇 |  汉代出土医药文献中的“分”》这篇文章。从目前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来看,“分”已经是汉代病方中通行的度量单位之一,而且表示的就是重量,而非“等份”之意。就像居延汉简中,“两”和“分”均是药物的计量单位,而且往往并存于同一病方之中,相互之间可能存在换算关系,这种情况下分的意思不可能是“等份”。

③《金匮要略》排脓散方为“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和桂本的排脓散方是一致的),存在“分”和“枚”混用的情况,这里的“分”只能是重量单位,而不会是“等份”的意思。

④而且,其实宋本四逆散方也存在“分”和“枚”混用的情况,其方后变方写着“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凭啥桂本四逆散出现“分”和“两”混用就是假的,宋本“分”和“枚”混用就是真的?

王不留行用种子

讲完了药材重量,我们来说一下买药的事,先说一下王不留行。群友王兵问:这里的王不留行,是不是用的是籽?我起初想都没想,就认为是用的籽,后面去某宝搜王不留行,发现有卖王不留行全草的,所以就有了是籽还是草的疑问。古人应该也是很严谨的,籽和草不知道分不分?

如果按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王不留行是“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也就是说王不留行用的是籽而不是全草。(历版《中国药典》中收载的王不留行除个别名称或学名有别,其来源均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且用的都是干燥成熟种子。)

虽然药典有时候是不太靠谱,但像这种植物基源的考证结果没有疑问的,药典一般不会错,要相信人家还是有一定专业性的。

图片
2020年版中国药典王不留行↑

如果对药典有疑问的,建议可以看看《中药王不留行本草考证》这篇文章。虽然《日华子本草》说“根苗花籽并通用”,《本草纲目》说“苗子皆入药”,这可能是古人水平良莠不齐,用得比较乱。

但也有前人明确说了是用籽,《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描述王不留行药材特征为“细小球形之粒子,直径不过1~1.5mm,外面黑色而带暗蓝,大体光滑;质坚脆,破折面雪白色;味先觉微甘,后觉稍苦。”与现用王不留行描述一致。从王不留行的一些异名也可以看出是可以用籽的,比如奶米、留行子、不留子等。

图片
《中药王不留行本草考证》↑

《药典载王不留行与广东地方用王不留行考证》指出:在目前药材商品中,部分地区将桑科薜荔的果实、金丝桃科植物元宝草的全草等做王不留行使用

潜水艇说这里的关键是,现在如果想买王不留行草,很可能买到的都不是王不留行正确植物基源的那个草,而是别的乱七八糟草,那还有啥好纠结的嘛?一定要把张仲景喊起来,问他你用的是草还是籽吗……

要是想试试看草和籽哪个效果好,可以去找店家买来试试比较一下,就好比说芹菜是吃茎的,但是也有人说叶可以吃,要是好奇,可以去吃吃看。

如果是买王不留行籽,建议直接去药店买。群友明心见性说过一句很中肯的话:饮片属于下限有保障(当然这是相对的),同时上限不高;而农产品下限无底,上限很高(当然这要识货才行)。觉行明灯认为,对于小白来说,药店能买到的药材尽量在药店买。但对于生附子和生半夏这些药材,药店是买不到的,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图片

蒴藋细叶

王不留行散中还有用到“蒴藋细叶”,关于蒴藋是为何物,可以在知网查阅一下考证文献,比如《伤寒杂病论中“王不留行散”的价值探究》中的第1.4 节“关于蒴藋细叶的问题”就有考证过。有读者留言指出蒴藋不应该是舞草科接骨草,应该是忍冬科陆英,但实际上此文已经说明接骨草就是陆英在海南黎药接骨草质量标准研究中,将“蒴藋”作为“接骨草”与“陆英”植物的中文正名。

图片
《伤寒杂病论中“王不留行散”的价值探究》↑

潜水艇:一般认为蒴藋就是接骨草多数店家卖的是全草或根茎,所以你要去懂得这个东西是蒴藋的店家问清楚,只买叶子。我是拼××买的,二十多一大包,一斤。

匡夫:蒴藋细叶要强调是叶子,不然给你枝,部位不一样,效果有偏差。

图片

在实际操作时,我们可以在各种平台搜索“蒴雚”,找到搜索结果标题里有“蒴雚”或者“蒴雚叶”字样的,然后和客服沟通确认是不是蒴雚,是不是叶。

烧灰存性

柴胡:请问可以说说王不留行散配比量和配做详细过程吗?谢谢。

潜水艇:方子按原文就可以。制作过程关键点是王不留行、蒴藋细叶、桑根白皮都要“烧”。

图片

对,在买到各种药材之后,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王不留行、蒴藋细叶、桑根白皮都烧一下。

无极:老师,请问这三种是烧成灰吗?

潜水艇:我是给它们分别过了火,没有成灰,烧完都还有保持药材原有的形状,然后再和其它药材打粉的。过火的时候用了一个细铁丝筛,很容易就烧透了。

图片
注:这种铁丝网筛在拼××上很多。

方寸匕

王不留行散的服用方法是“饮服方寸匕”,觉行明灯建议大家自己如果要服用王不留行散的话,自己做一个方寸匕,很多散剂都会用到这个量器,而且做起来并不难。上文中,禪武醫同学就说:“为喝这一顿药,专门做了一个方寸匕。”

图片
禪武醫同学用方寸匕盛取王不留行散↑

潜水艇曰:这是新见的方寸匕实物(见下图),为2.3cm见方的正方形平板,侧面带有长柄。以前淘宝还有方寸匕仿制品卖,60元一个,我没买,自己做一个,用起来一样的。

图片

我当年就是找了一个硬纸板,做成上面方寸匕的样子,去取一方寸匕就知道是多少了。不需要计算,也不用听别人讲是多少,自己做一个类似方寸匕的东西,去取用就知道了。

图片

在制作方寸匕时,建议大家要用硬纸板来做。禪武醫一开始用的软一点薄一点的纸片,取出来只有1克,而用硬纸板取就有2.2克了。

图片

当然了,其实关于肾气丸怎么配怎么做、王不留行散怎么配怎么做,这样的话题,本来也轮不到觉行明灯来讲,因为医圣仲景真的是掏心掏肺地在教,《伤寒杂病论》的方子都讲得很细,生怕大家搞错了的样子,仲景其苦口婆心可谓至矣!先圣所以慎重人命者,可谓至矣!(每次细读《伤寒杂病论》原文,这样的感觉体会就会油然生起,不信大家可以试试。)

买一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或者《伤寒杂病论会通》自己来看,比看觉行明灯公众号靠谱多了。当然,有必要补充的是:觉行明灯不是卖书的,更不是卖药的,不要问觉行明灯卖不卖王不留行散卖不卖桂本,统一回复:不卖。

觉行明灯只是民族文化的搬运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