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寂寞红山 2024-10-05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瓷器展厅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瓷器是中国的独创。挹水和泥、抟土成器、木石为釉、薪火淬炼、金生五色,巧夺天工。瓷器的普及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在带来生活便捷的同时,也给予人们美的享受。

瓷器是中国的符号。从原始青瓷的质朴无华,到景德镇瓷器的登峰造极,瓷器见证了中国人追求卓越、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从邢窑白瓷行销天下, 到青花瓷器远销海外, 瓷器构建了最具辨识度的中国风尚。

瓷器是中国的形象。作为文化使者,无远弗届。伴着驼铃, 北通大漠; 乘风破浪, 远渡重洋,将灿烂的中华文明远播世界各地。

仰韶文化中期(距今5800-5300) 彩陶罐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龙山文化时期 (距今4300-3800)彩绘陶罐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龙山文化时期 土鼓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龙山文化时期 直口肥足鬲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青瓷系列:

夏时期我国已开始烧造原始青瓷,产地在浙江和福建,商周时期则主要集中在浙江。汉代,越窑瓷器的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六朝时,除越窑及周边窑场外,湖南湘阴窑和江西丰城窑也是非常重要的青瓷窑场。北朝晚期,中原陶瓷手工业有了明显发展,已发现多处生产黄绿釉陶器的窑址,如河北曹村窑、山东淄博窑等。隋代北方制瓷业迅猛发展,众多窑口都生产了质量上乘的青瓷。

西周 青釉原始瓷洗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西晋 青釉网格纹双系罐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北魏 青釉托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六朝青瓷

六朝青瓷装饰手法主要有胎装饰和彩装饰,胎装饰主要有立体捏塑、浅浮雕模印贴塑及平面的刻、划、压印等手法,彩装饰有釉下点褐斑和釉下绘褐彩两种。装饰题材有人物、动物、建筑等。常见器类有盘口壶、鸡首壶、唾壶等;常见纹饰有连珠纹、网纹、莲瓣纹等。窑场以越窑最具代表。

东晋 青釉褐彩双系盘口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北齐 青釉龙柄鸡首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鸡首壶

因肩部塑鸡首而得名,始见于西晋,衰落于隋。西晋时壶身、壶颈较矮,盘口很浅,鸡首尖嘴无孔,鸡尾甚小;东晋时壶体、壶颈增高,鸡首圆啄有孔,鸡尾位置塑长柄与盘口相接,东晋中晚期柄上部多塑为龙首造型;南北朝时期,壶体修长,盘口加深,鸡颈渐曲,龙首捏塑渐趋复杂;隋代盘口更深,鸡颈弯曲后仰呈打鸣状。

北齐 天统三年青釉莲瓣纹龙柄鸡首壶

北齐 天统三年青釉龙柄鸡首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晋阳陶釉

北朝晚期,晋阳是东魏“霸府”、北齐别都。出土釉陶数量众多,器型常见鸡首壶、灯、尊等。造型粗犷雄伟,胎体厚重。釉层玻璃质感强,釉色青中泛黄。纹饰常见忍冬纹、连珠纹和宝珠纹等。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晋阳釉陶装饰华丽,文化面貌多元,反映出北朝晋阳贯通南北、融汇东西的宏大气象。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北齐武平元年 青绿釉莲瓣纹灯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通高45.5厘米,盏径17厘米,底径19.5厘米,柄长25.9厘米。

敛口,圆唇外有棱,其下一周联珠纹,圆腹,平底,底部起棱一周,腹壁上贴有忍冬、蕉叶、佛家背光和月牙宝珠等花纹,接于底部棱上、花纹上部高出器口、底部中央有凸榫,插入坚柄内中央。坚柄,上口略外撇,直柄中部有一周联珠纹及两周棱纹,其上一周莲及蕉叶弄划纹,下为忍冬纹。圆座,座体饰倒置宝相莲瓣,下覆圆盖,底有一周联珠纹。通体黄绿釉,有细小冰裂纹。

北齐武平元年 青绿釉瓷罐

1981年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北齐武平元年 青釉贴塑兽面纹尊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北齐 武平元年

青釉堆塑宝相花龙柄鸡首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北齐武平二年 青釉贴塑兽面纹尊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北方青瓷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隋朝统一,北方瓷业迅速崛起,形成青、白瓷并行的局面。青瓷常见器型有四系罐、高足盘、唾壶、烛台等。纹饰有莲瓣纹、忍冬纹、草叶纹等。胎体厚重,外壁施釉不到底,常有流釉现象,时代特征鲜明。隋代北方生产青瓷的窑场主要有邢窑、安阳窑、白河窑等。

隋开皇十五年 青釉带盖唾壶

1989年山西省汾阳市北关村梅渊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隋开皇十五年

青釉三系单龙柄壶

1989年山西省汾阳市北关村梅渊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隋开皇十五年 青釉盖罐

1991年山西省汾阳市北关村梅渊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隋 开皇十五年 青釉印花高足盘

1990年山西省汾阳市北关村梅渊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隋 开皇十五年 青釉方足灯

1992年山西省汾阳市北关村梅渊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西汉 青釉弦纹双系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北齐太宁二年

黄釉贴塑莲瓣纹尊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黄釉莲瓣纹尊出土自库狄回洛墓,库狄回洛为鲜卑族,出生于代郡,是当地的豪门贵族,也是东魏北齐时的显贵人物。年轻时的库狄回洛仪表堂堂,身材高大伟岸,孔武有力。生活在那个民风尚武的年代,库狄回洛也有一身的好本。六镇起义爆发后,库狄回洛带领族人避难,投靠了尔朱荣。成了尔朱荣身边的统军,随尔朱荣进攻洛阳有功,拥立孝庄帝元子攸登基后,库狄回洛升任为别将。库狄回洛先后担任使持节都督西夏州诸军事西夏州刺史、东受阳大都督、使持节都督朔州诸军事朔州刺史。除了这件黄釉莲瓣纹尊之外,出土自库狄回洛的随葬品共计300多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北齐 武平元年

黄绿釉贴塑兽面纹尊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北齐 黄釉模印胡人双狮纹扁壶

1956年山西省太原市玉门沟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高27.5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17厘米扁壶为椭圆形口,短束颈,梨形腹,腹部扁平,高圈足。正背面模印相同纹饰,为腹壁正中有一胡人站立姿态,左手持物似骨朵,身前两侧蹲坐两只狮子,狮子扭首向前,呈浅浮雕状,壶壁两侧模印有象首,长鼻垂于底部,搭配有联珠纹边框,而联珠纹饰属于波斯风格。

此器纹饰明显受外来文化影响,是北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在我国古代,周边的西域各国会向中原王朝进献狮子。《旧唐书》中有康国、波斯、吐火罗遣使献狮子的记载,《新唐书》中也有大食、西突厥向唐王朝进献狮子的记载。

尽管狮子在我国生活的历史非常久远,但实际上是“外来物种”,自汉武帝征服西南,大力推广海上丝绸之路后,狮子被传入中国。由于其威猛的外表和佛教的传播,狮子被视为“祥瑞之兽”,并开始被中原文化吸收和融入。丝绸之路的开辟传入的不仅只有狮子,还有域外与狮子相关的文化及艺术。此件扁壶便融入了胡人与狮子的形象,除此之外,还有舞狮、骑狮、牵狮、戏狮、驯狮等形象,有着祈福与镇煞的寓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唐 白釉人首执壶

1956年山西省太原市石庄头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扁弧形口,细束颈,橄榄形腹,扁条形柄,外撇足,足心内凹。柄与口沿形似带茎荷叶,上塑一童首。整体造型有浓厚的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特征。釉色黄白,釉面较亮,施釉至足,足底无釉。执柄上流釉至下腹部,釉层明显闪青。流下腹部刻出一道竹节纹,其下端贴花。执柄下部也有贴花装饰。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定窑

创烧于唐,宋金达到巅峰,元代渐趋衰落。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产品以白瓷为主,另有黄釉瓷、黑釉瓷、酱釉瓷等,常见器型有碗、盘、执壶等,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印花等,纹饰有莲瓣、牡丹、婴戏等。曾为宫廷和官府烧造瓷器,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东宫”等刻款。

唐 白瓷唾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唐 白瓷执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金·正隆四年(1159年)

定窑白瓷执壶

1988年山西省大同市陈庆夫妇合葬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辽 白釉三叉提梁壶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高16.5、口径4.4、底径5.7厘米。壶口内凹折一平台,中有一圆口,斜肩,圆曲腹,腹壁一周有六道细印痕,圈足。腹上部置一圆流,肩部有一弓形提梁,提梁前端分三叉,每叉下端贴附圆形花饰,后端塑为绳编状,下端贴附如意形花饰。肩部有两道细弦纹。器表釉色白中闪青,底足一周无釉。

辽代 白瓷剔划花卷叶纹梅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介休窑

窑址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包括洪山窑和介休城南街窑等多处窑场。洪山窑创街窑等多处窑场。洪山窑创烧于北宋,延及明清。北宋产品以白瓷为主,兼烧黄釉瓷、黑釉瓷等,器型有碗、盘、炉等,装饰技法有刻花、印花、白瓷黑彩等。介休城南街窑创烧于金代,产品以白瓷为主,器型有碗、盘、枕等,装饰技法有印花、白瓷褐彩等。

北宋 白瓷镂空熏炉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金 白釉褐彩牡丹纹盒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霍州窑

窑址位于山西省霍州市陈村。创烧于金代,盛烧于元代,延及明清。金代产品以白瓷为主,兼烧黑釉瓷。黄釉瓷等、器型有碗、盘、枕等。装饰技法有印花、白瓷褐彩等。装烧方法有三叉支具叠烧和涩圈叠烧。元代产品以白瓷为主,器型有高足碗,折沿盘等。装饰技法以印花为主,装饰纹样有牡丹纹、双鱼纹等。支烧方法为粘钉支烧,碗、盘内外几乎都留有五个支钉痕。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金 三彩虎枕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金 白瓷红绿彩花卉纹碗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元 白瓷玉壶春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明 白瓷筒式三足炉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明 白瓷师耳炉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明 白瓷菩萨立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明 白瓷菩萨立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建窑

窑址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水吉镇,以烧造黑釉瓷闻名于世。创烧于晚唐、五代,产品为青釉瓷。宋代以黑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北宋晚期“斗茶”盛行,黑釉茶盏大量烧制,尤以“兔毫”最具特色。宋徽宗《大观茶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上有所好,下必甚之,除建窑外,其他窑场也大量生产黑釉茶盏。

南宋 “供御”铭兔毫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南宋 酱釉釦兔毫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吉州窑

窑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镇。创烧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北宋产品有青白瓷、白瓷、黑瓷。南宋产品有黑瓷、白瓷、褐色彩绘瓷等。南宋黑釉瓷不仅产量大,而且装饰技法多,尤以剪纸贴花、木叶、玳瑁釉久负盛名。器型有碗、盏、罐等。元代以褐色彩绘瓷最具特色。吉州窑瓷器胎体分瓷胎和缸胎,均较粗糙、疏松。

南宋 玳瑁釉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南宋 玳瑁釉剪纸漏花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耀州窑系列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执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北宋 耀州窑青釉印双鹤纹碗

1972年山西省稷山县小费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北宋 青釉刻花牡丹纹碗

1986年山西省河曲县五花城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高8.4、口径21.1、足径5厘米。敞口,斜直壁微弧,小圈足。通体施青釉,足沿一周无釉,釉层光亮,釉面密布小棕眼,釉层中刻花处有较稀疏的小气泡。碗内壁上部一周弦纹,内刻折枝牡丹花,花瓣、花叶都划出花瓣、叶脉纹路,外壁口下一周弦纹。采用“偏刀”、“直刀”、“斜刀”和“篦划”等刻花方法,增加了花纹的立体感。外壁可见清晰修坯弦纹,足沿粘沙。陕西铜川耀州窑烧造。

金 耀州窑狮座瓶

山西省大同市煤峪口矿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金 青釉刻划花折枝牡丹纹盘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金大定十七年

青釉刻花盘

山西省侯马市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高3.6、口径18、足径6.6厘米。敞口,浅腹,下腹稍斜折,矮圈足。胎为黄褐色,胎质细腻。通体施青绿色釉,釉面光亮,密布有小气泡和棕眼及大小不等的隐形开片,底足露胎。盘内底刻弦纹一周,弦纹内刻有盛开的莲花和荷叶图案,刀锋犀利,外壁斜折处有一周弦纹。陕西耀州窑烧造。

金大定十七年 青釉刻花莲纹碗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龙泉窑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龙泉窑

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场,窑址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北宋胎体较厚,胎色淡灰,釉层透明,釉面光泽很强,常见纹饰有花卉纹、叶纹、鱼纹等。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装饰技法有刻花、堆塑等。元代烧造量大,胎色泛灰,釉色青翠或泛黄,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印花、贴塑等,纹饰有双鱼、八卦、牡丹等。明代中期以后渐趋衰落。

北宋 青釉刻划花五管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北宋 青釉刻花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元 龙泉窑青釉八卦纹三足炉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龙泉窑刻花瓜棱盖罐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元 青釉菊瓣纹罐

1957年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公园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高17.7、口径17.7、底径12.8厘米。窄唇,短领斜直,圆肩,斜腹,隐圈足,挖足较深。浅灰白胎,胎质细腻。釉色翠绿泛青,釉层光亮。釉面密布细小气泡,有稀疏大开片。满釉,口部、足沿一周无釉。由肩至底刮削出六十四道凹槽,凸起处釉薄而呈浅黄白色。浙江龙泉窑烧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景德镇窑

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创烧于唐代,五代时烧制青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盘为主,青瓷釉色青中泛灰。宋代以青白瓷为主,器型有碗、盘、盒等,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印花等,纹饰有花卉纹、水波纹、婴戏纹等。元代还创烧了卵白釉瓷、青花瓷等,部分卵白釉瓷器上模印“枢府”“太禧”等款识。

南宋景德镇窑

青白釉刻划花双鱼水波纹折腰碗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蒙元时期 钧釉双耳三足炉

1958年山西省大同市宋家庄至元二年(1265年)冯道真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高18.5、口径14.6、腹径17厘米。直口,平折沿,直颈,扁鼓腹,长方形镂空双立耳,耳内一螭形饰与颈腹相连,三矮曲形蹄足。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层肥厚,底足有积釉。器形圆浑,胎体厚重,是山西著名的浑源窑产品。

元 至元二年 钧釉碗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元 钧窑红斑碗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金 黑釉剔花玉壶春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元 茶叶末釉剔划花卷叶纹梅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元 黑釉剔划花折枝花卉纹罐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元 黑釉剔花卷叶纹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晋北窑场

晋北窑场以大同青瓷窑、浑源窑、怀仁窑为代表。产品以黑釉瓷最具特色。大同青瓷窑以剔花为主要装饰手法,兼有划花;浑源窑除剔花外还有刻花、划花、印花、捏塑、镶嵌等装饰手法;怀仁窑则以划花为主要装饰手法。晋北窑场的剔花和划花多装饰在器物的肩部至腹部,以缠枝卷叶纹最为流行,纹饰大多简练、流畅、奔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大同窑

窑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青磁窑村。盛烧于金代,以剔花工艺最具特色。产品以黑瓷为主,兼烧褐釉瓷、茶叶末釉瓷。器型有梅瓶、罐、坛等。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面乌黑发亮。剔花装饰均在肩部至腹部,多为缠枝卷叶纹,纹饰大多简练、流畅、奔放,艺术成就很高。

金 黑釉剔花卷叶纹梅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金 黑釉剔花卷叶纹坛

1955年山西省天镇县夏家沟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高24、口径5.4、底径13.1厘米。小口,圆折肩,曲腹内收,隐圈足。胎为黄白色,胎质稍粗。黑褐色釉,釉层较亮,釉面密布小棕眼和大大小小的气泡疤。施满釉,裹足刮釉,足心刮釉成“十”字状。口部以下一周剔刻十一瓣花瓣,肩及上腹一周剔一支卷叶纹,剔刻技术娴熟,线条简练粗犷。

元—明 黑釉鸡腿瓶

1993年山西省怀仁县鹅毛口村怀仁窑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高41、口径4.3、底径10.5厘米。小口,溜肩,长曲腹,腹向下渐内收,下腹及底外撇,隐圈足。赭灰色胎,胎质较粗,胎体厚重。绿褐色釉,釉层较亮,施釉至足,肩部上半部刮釉。全身有拉坯时形成的较深的螺旋纹,肩部一周划写有“都酒使司”四个字。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怀仁窑

窑址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小峪村和鹅毛口村。盛烧于金代,以划花工艺最具特色。产品以黑瓷为主,兼烧褐釉、茶叶末釉。器型有碗、罐、鸡腿瓶等,胎体较厚,胎土多灰白或土黄,部分器物釉面乌黑发亮,光泽很强。划花纹饰大多简练、粗半、疏朗。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金 黄釉印花缠枝花卉纹碗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金 绞胎折沿盘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金 黑釉红斑盖罐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金 白瓷剔划花折枝花卉纹枕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金 白瓷褐彩花卉纹玉壶春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金 白釉褐彩花卉纹梅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高28厘米,腹径32厘米。造型浑厚敦实,色泽浓艳深沉。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器身绘饰精美的海水、缠枝石榴、缠枝牡丹和莲瓣纹。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画面饱满而不拥挤,装饰繁而不乱,是难得的元代青花杰作。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明景泰 青花麒麟纹罐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明天顺七年

青花波斯文筒式三足炉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高11.7、口径15.3厘米。

腹外壁青花书波斯文字三段,节选自波斯诗人萨迪《果园》诗集。内底有“天顺七年(1463年)大同马”款,内壁有“大同马氏书”字样。这是一件有明确纪年的明代“空白期”的标准器。

明宣德 青花把莲纹盘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明宣德 青花缠枝莲纹盘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明宣德 青花把莲纹盘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顺治 青花花卉纹莲子罐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康熙 青花老子出关图棒槌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康熙“圣主得贤臣颂”青花笔筒 1961年北京市征集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高16.2厘米、口径17.5厘米。直口,筒腹,平底,外底中心内凹。胎体坚致、细腻,釉面滋润、匀净,底部刮釉,外底中心内凹处有釉。外壁书馆阁体《圣主得贤臣颂》,笔画工整,字体娟秀,疏朗匀称,排列整齐,文末有釉里红“熙朝传古”篆书印章款,外底中心内凹处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青花楷书款。《圣主得贤臣颂》是西汉王褒创作得骈文。

清 康熙 青花釉里红花篮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雍正 青花云龙纹盘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雍正 青花云鹤九桃纹盘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人物纹天球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双耳扁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光绪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明 孔雀蓝釉蟠螭纹炉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鸡黄釉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明代景德镇窑将传统的低温黄釉与当地优良的瓷土相结合,极大提高了低温黄釉瓷的艺术品位。景德镇窑从宣德时即已开始烧造低温黄釉瓷,釉层较厚,常有橘皮纹。弘治时低温黄釉瓷的生产达到最高水平,黄釉颜色较宣德、成化时更加鲜亮、娇嫩,色如鸡油,故有“鸡油黄 ”“娇黄”之称。因施釉工艺为浇釉,故而又名“浇黄”。

明正德 黄釉碗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明弘治 黄釉盘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雍正 天蓝釉花盆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豇豆红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豇豆红创烧于清康熙年间,其色调淡雅柔和如成熟的红豆。由于烧造气氛的变化,豇豆红釉层里常泛出深浅不一的绿色苔点,正所谓“绿如春水初升日,红似朝霞欲上时”。豇豆红色调差异较大,清人按色调的不同冠以“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脸”“大红袍”等雅称。豇豆红烧成难度极大,只有官窑少量生产,仅供皇室内廷使用。

清 豇豆红釉太白尊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太白尊:据说是由于器型像是李白喝酒的罐子,所以叫做太白尊。

清康熙 豇豆红釉洗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康熙 豇豆红釉菊瓣纹尊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乾隆 豆青釉葫芦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乾隆 祭红釉玉壶春瓶

祭蓝釉

祭蓝釉是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又称“霁蓝釉 ”“宝石蓝釉”。创烧于元代,明宣德时釉面常有桔皮纹,与祭红、甜白并称为颜色釉的三大上品。嘉靖时祭蓝釉盛行,除传统的祭器和陈设用瓷外,景德镇还生产了为数不少的祭蓝釉日用瓷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祭蓝釉瓷器均造型优美、质量上乘。

清乾隆 霁蓝釉天球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乾隆 茶叶末釉茡荠扁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窑变釉

清代的窑变釉主要包括仿钧釉和炉钧釉两种。仿钧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高温窑变釉品种,有“高粱红 ”“火焰青 ”等色调。炉钧釉是清代雍正年间创烧的低温窑变釉品种。炉钧釉在烧制过程中熔融流淌,形成变幻莫测的彩斑和纹理,其色调丰富,有松石绿、天蓝等。雍正时炉钧釉多泛紫或泛青,乾隆时炉钧釉则以蓝色居多。

清乾隆 炉钧釉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乾隆 窑变釉贯耳方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乾隆 炉钧釉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康熙 五彩龙凤纹碗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康熙 五彩蝶纹盘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康熙 青花五彩花卉纹杯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雍正 斗彩人物纹盘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乾隆 斗彩云龙纹盖罐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乾隆 斗彩团花纹盖罐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乾隆 矾红彩折枝花卉纹藏式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嘉庆 粉彩婴戏图碗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高5. 6 、口径11. 2 、 底径5 厘米。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胎白且薄,外壁通体绘满婴戏图,以房舍、山石、树木、小桥、流水为背景,姿态各异的儿童在其中嬉戏玩耍, 热闹异常。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底部有“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光绪 粉彩九桃纹天球瓶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清光绪 粉彩百鹿纹尊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