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有首儿歌《树之歌》,其中涉及的树木不少。儿歌朗朗上口,且抓住了树木的各种特点,既长见识又利于识字。孩子们的识字库中因此迅速添加了一批木字系列的汉字。今天就来探究一下木字系列。 很明显,木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甲骨文的木字,就像一颗小树,与其说写,不如说画,画得活灵活现。仔细观察这个字的演变,从商代甲骨文到小篆,字形一脉相承,没有发生过结构性的变化。随着发展,往后的『木』字,枝杈开始变得平直,向上的两笔象形斜文笔画化为一横,原本代表深扎于土壤的两笔向下斜文笔画化为一撇一捺,并沿用至今。 如果要解释木字是啥意思,我们都能说出:木,就是树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为:“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冒,指的是向上突破地面;冒地而生,指树木破土而出,笔直向上,描述的是向土地外生长透发的状态。东方之行,其中的『行』即指五行——金、木、水、火、土,这是古人眼中组成世界的五大基本元素,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分别对应。“东方之行”,说的是树木在五行方位中属于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流沙河由『木』字讲到两个词:一个是木讷,一个是呆若木鸡。这两个词现在都不算褒义词。现在我们理解的『木讷』之人,指的是像木制品一样没有生机没有灵气、不灵光的那种人。但古时的『木讷』却是被古人盛赞的。《论语》中说:“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认为,一个人虽然不善言辞,看起来有些迟钝,但他内心刚强坚毅,做事勤恳踏实,就更为接近仁爱的品质。苏轼的弟弟,同为“唐宋八大家”的苏辙在阅读《论语》时,对这句话也多有赞赏,便在《论语拾遗》中写道:“巧言令色,世之所说(悦)也;刚毅木讷,世之所恶也。”他感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喜欢巧言令色的虚伪之人,却讨厌那些不善言辞,但踏实勤劳、内心刚毅的仁爱之人。 与“木讷”一样,成语“呆若木鸡”最初表达的意思也是褒义的。其中有个典故,出自《庄子・达生》:春秋时期,齐国流行斗鸡,齐宣王是一位斗鸡迷。有个叫纪渻子的人,擅长驯养斗鸡,于是齐王请他来训练斗鸡。起初,齐王求胜心切,过了十天就派人来问纪渻子鸡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不行,这鸡现在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还没训练好。” 又过了十天,齐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是不行,它仍然听到别的鸡的叫声或者见到影子就有所反应,心还是为外物所牵制。” 再过了十天,齐王又问,纪渻子说:“仍然不行,它还是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这样又过了十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差不多了。现在即使其他鸡啼叫,它也没有反应了。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它的精神已经内敛,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见到它都掉头逃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