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晓斯 1927年12月间,远在闽南的《厦大周刊》刊出一则新闻,题为《安徽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推定》,文中透露:“……兹闻(安徽)省政府第十二次会议已经议决,推定吴稚晖、李石曾、石瑛、常宗会、张秋白、韩安、汤志先、刘复、刘文典、陈中孚、雷啸岑等十一人为安徽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云。” 这个由国内超一流的教育专家与安徽省民财建教四大厅行政首长(即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四个厅长,按当年体制省政府之下仅设民财建教四大厅)完美结合的豪华阵容,实际上是安徽中山大学第2轮筹备委员会。早在这年春天,随着北伐军底定江淮,乾坤朗清,安徽省新政府乃决定筹办安徽中山大学,那时也有过一个筹委会。8月间,安徽中大赫然布告招生。孰料宁汉分裂,战端重开,业已端坐花轿、只待掀起“盖头”的安徽中大由是而黯然落轿。 图为1927年12月《厦大周刊》刊出安徽中山大学筹备消息 要说安徽中山大学第2轮筹备委员会的阵容,有几位委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可谓时誉藉藉,名满天下。一个是清末民初以提倡国语注音和国语运动闻名遐迩,曾筹建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并自任校长,后与蔡元培共同创建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1924年任国语师范学校校长的吴稚晖;另一个是与吴稚晖共同发起留法俭学会,鼓荡五四时期一代青年学子赴法勤工俭学浪潮,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的李石曾,还有闻名遐迩的皖籍学者、数月后担任预科主任并主持安徽大学开学典礼的北大教授刘文典等。 就在安徽中山大学重启筹备前夕,新任安徽省主席陈调元与安徽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雷啸岑联名致函吴稚晖、李石曾两先生,诚邀两位教界耆宿出任安徽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函中写道: 安徽谋创设省立大学久矣,迭经时变,未获观成。兹者干戈稍戢,政局矗定,省政府同人懔士子之失学,念为政之根本,决以全力,促其早日实现,定名为安徽中山大学。经省政府委员第12次委员会议之议决,赓续筹备,敬聘先生为筹备委员之一。……在先生能牺牲最短时间,皖省即蒙无疆幸运。务祈高轩远临,主持指示,安徽中大能否成立,百年树人大计能否完成,胥以先生之行止卜之矣。 雷啸岑更以个人名义致吴稚晖公开信,称将“于最短时间促成安徽中山大学”。 安徽创办大学,校名为何要冠以“中山”二字?既然安徽省政府已经定名为“安徽中山大学”,何以短短几个月后,新成立的大学又删去“中山”二字呢?说来话长。 一、几经磨难的安大筹备历程 安徽大学之创设,早在五四前夕即有所闻。从1921年着手筹备开始算起,至1928年揭牌开学,7年间前后历经5次筹备,艰辛备尝。 五四之后,得风气之先的北大皖籍教职员高一涵、程演生、蔡晓舟等发起创办北京皖事改进会,与陈独秀等人稍后创办的上海皖事改进会遥相呼应,旨在改进皖省政治、鼓动安徽各界民众掀起反封建、争民主斗争浪潮。1920年9月,北京皖事改进会创刊《安徽》旬刊,作为发动和商讨皖事改进以及皖省各界与旅外皖人互动的平台。著名教授高一涵在《安徽》创刊号上发表论说《皖事改进的商榷》一文指出:我们“确信无论是中央政治,是地方政治,如果不由人民发动,不由人民起来改革,将永远没有改良的希望。”鼓吹人民起来改革和决定皖事。1个月后,《安徽》第4号“论说”栏内发表旬刊编辑钟球题为《与王嵩秀君讨论安徽大学问题》一文。王嵩秀系安徽太平人,此前给北京皖事改进会发来函件数封,提出创办安徽大学的建议,以征求意见。文章集中反映了钟王两人的不同观点,在学科设置上,王主张安大应先办农工文三科,以期实用。钟则认为,大学重在研究各种科学基础,应在学理方面着力;在经费筹措上,王提出盐斤加价,或募集公债60万,8年还本。钟则以为此二招难以救急,不如一面由学界发起人向本省富绅及各处人士募捐,一面由学界全体公呈省长请将皖岸榷运项下存留百十万,拨充开办大学之用。这是安徽大学创设最早的公开讨论,而此时距安大揭牌还有漫长的8年时间。 图为北京皖事改进会主编的《安徽》旬刊1920年第4号刊出《与王嵩秀君讨论安徽大学问题》 讨论止于报刊,尽管话题已涉及学科设置与经费筹措等办学之类操作层面问题,但仍然属于“纸上谈兵”,实际筹备在有识之士多方奔走后终于敲锣登台。1921年秋季,安徽大学创设迎来史上首次筹备。当时一些活跃人物适时登场。头一个便是合肥人蔡晓舟。 蔡晓舟算是安徽近代史上一个传奇人物。清末便以反清斗士称誉皖垣,后避走甘肃。民国肇始,蔡晓舟回故乡合肥,有感于女子解放须从文化始,而女性师资尤为匮乏,乃发起创办庐州首家女子师范学校,并引以为傲。后来其自述称“晓舟于民国元年创办庐州女子师范学校于合肥。曾因经费困难,断指募捐……”,蔡晓舟为人熟知的“断指募捐”办学之事即在此时。民国7年蔡晓舟受聘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任参议,深得孙中山先生信赖。孙中山曾单独召见蔡晓舟两人,并面授联络同志、鼓吹主义、勘察西北通往苏俄的铁路线路等任务。(详见笔者《孙中山幕僚蔡晓舟的传奇人生》,载《纵横月刊》2022年第9期)1918年5月,孙中山辞去海陆军大元帅后,蔡晓舟离穗北上,任职北京大学。适值五四运动爆发,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与北大学生、表弟杨亮功编辑《五四》一书,完整记录五四运动始末,影响甚大。 五四运动后,蔡晓舟明确提出:欲达到理想社会,要应运而生出两种文化运动,“第一种是改良文字;第二种是推广学校”。蔡晓舟身体力行,凭一己之力,同时向两个文化运动方向推波助澜。1920年春,蔡晓舟撰写的《国语组织法》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北大校长蔡元培欣然作序。蔡晓舟在《做书的缘因》(作于1919年11月3日,《国语组织法》卷首)中述及,他当时因为编撰《五四》一书与北京各校志士仁人多有联络,感觉“热心平民教育的人,要数高等法文专修馆的李实君为第一了。” 蔡晓舟这里提到的李实,即李石曾,时任高等法文专修馆副馆长,北大校长蔡元培兼任馆长。当时李石曾对蔡晓舟说了一句话,“现在教授(指平民教育)上有件困难事,就是教国语的文字,没有合宜教科书。”因为李石曾这句话,蔡晓舟深受感触,便酝酿写出这部《国语组织法》,蔡元培称之为“可算是'语法’书的第一部了”。在这部书前面,蔡晓舟明确交代写书的主旨:“这部书是教小学生和年长失学的。凡是认过五六百字的人,就可以教他这部书。这部书学完了,那许多用国语编的书报,就可以随意读了;那一封一封的明白信,也就可以写了”。(《告用这部书的人》,《国语组织法》卷首)蔡晓舟的《国语组织法》甫经出版,立即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很大反响。毛泽东1921年4月撰写的《文化书社社务报告(第二期)》(《建党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著作集》),报告长沙文化书社开业7个月以来,销售的“书的内容比较重要的”书刊名录及数目。其中,赫然列有“国语组织法(八十本)。蔡晓舟著”。 在发起创设安徽大学的同时,蔡晓舟又于1922年初发起筹办庐州女子中学校。同年3月8日,安徽省教育厅准允备案,并在批文中盛赞蔡晓舟“该创办人迭次兴办女学,热心教育,极堪嘉许。” 图为1922年3月8日安徽教育厅《批蔡晓舟呈拟创办庐州女子中学》称:“查该创办人迭次兴办女学,热心教育,极堪嘉许。”此时正值安徽大学筹备之际。 五四运动1年半之后,亦即1920年秋,蔡晓舟辞去北大职务回到故乡,受聘任安庆法政专门学校教员。同年底,创办《新安徽》旬刊,蔡晓舟自任总编辑。这份杂志实际上是数月前他参与创办的《安徽》旬刊在安徽的继续,从此,蔡晓舟在京皖、京沪间活动频繁,鼓荡着安徽爱国民主运动浪潮。1921年春,蔡晓舟在组建安徽各界联合会与军阀当局进行直接斗争的同时,还组织部分先进青年秘密创建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 这年夏,蔡晓舟与皖籍著名学者胡适、陶知行等人聚集安徽省会安庆市,担当暑期讲演会的嘉宾。期间适值省教育会会长选举纠纷,两派相持不下,会长没选出,教育会陷于瘫痪境地。此前,蔡晓舟已痛感“吾皖教育之于今日,譬彼久病伤寒之人,必用大黄芒硝痛泄一番,始有起死回生之望。”(《安徽教育厅长与赵宪增》,《安徽》旬刊第2号)今见此乱象,乃与胡适、陶知行、梅光迪等省内外皖籍学者联名发表《根本改造安徽省教育会宣言》,提出改会长制为委员制,以合议和分权取代武断和官僚,蔡晓舟领衔组建实行委员制的省教育会筹备处。 不久,蔡晓舟联络安徽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刘貽燕、安徽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徐光炜等皖垣教育界名流发起安徽大学期成会,得到皖省各界名流积极响应。前安徽省长、五四后曾任代理国务总理的龚心湛,辛亥四杰、前安徽都督兼民政长柏文蔚及李鸿章侄孙、前安徽财政司长、广东巡按使李国筠等均表赞成。为广泛联络同志、共襄盛举,安徽大学期成会在省城安庆和芜湖两地设总会;另设第一分会于京津,第二分会于沪宁。并拟定大学逐年筹备计划,筹集大学基金经费及开办费等。 显然,蔡晓舟等人明知当时创设大学条件尚不具备,所能做的就是登高一呼,通过安徽大学期成会凝聚各方共识,进而制订逐年达成之计划,最终实现安徽大学创立。颇具深意的是,安大期成会采取委员制而非会长制,也是给安徽省教育会立个榜样。 1922年3月,安徽大学筹备处揭牌,标志着安徽大学筹备进入实际运作阶段。蔡晓舟、刘貽燕等分别出任筹备处事务股干事。安徽省长许世英与省教育厅长杨乃康力赞其成,并准在教育预备费项下月给筹备费300元。同时,预算中规定,1922年度大学开办费经常与临时两费共计15万元;1923年度经常与临时两费为18万6千元。尽管如此,要凭空建造一所大学,这点经费显然不敷使用。蔡晓舟率筹备处同人向社会发起募捐,时有徽商周纬之个人允捐1万元。 站在历史角度看,1921年夏秋之际,胡适、陶知行、蔡晓舟等人发表《根本改造安徽省教育会宣言》和组建委员制的安徽省教育会筹备处,以及稍后发起创设安徽大学期成会,就是皖籍学者和各界名流从教育入手,通过一破(省教育会会长制)一立(创设安徽大学),在封建桎梏和腐败颓废的教育界打入两个楔子,以期引进新思想新潮流,从而达到改进皖事的目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23年9月,吕调元调任安徽省长。不久,蔡晓舟因学潮遭军阀当局通缉被迫去皖,安大筹备处群龙无首,乃在奉令并入安大工科筹备组后悄然关门。安大工科筹备组系以原有之安徽工业专科学校改办安徽大学工科,主任为王星拱,邵逸舟(安徽休宁人,辛亥后与刘贻燕等留英皖籍学生同道回国参加革命。曾任孙中山英文秘书)、刘贻燕等为筹备员。后无疾而终。此为安徽大学第一次筹备,从1921年到1923年,横跨3个年头。虽然夭折,但毕竟创办安徽大学的社会共识初步形成,聚拢一批助力安徽大学创设的有识之士,经费问题也有官费和民捐两种形式探索。 此后,随着安徽省教育厅长更迭,创设安大事被一再提起。1924年8月,卢绍刘接任安徽教育厅长,与财政厅长胡思义联名呈报省长马联甲,陈述安大筹备之必要,并以义教特捐之厘金及烟酒附加税移作大学基金。事已定案,未见实行。1925年4月,江彤侯接任安徽教育厅长,提出以卷烟营业凭证税为大学基金,厘金和烟酒附加仍归办理义教之用。同年7月,江彤侯呈请以王星拱为安徽大学筹备主任。省长吴炳湘未置可否,此议遂寝。 安徽大学第二次筹备于1926年启动。这年6月,安徽省长高士读下令组织安徽大学筹备处,以教育厅长洪逵(安徽怀宁人,曾任教育部专门教育司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任筹备处长,并限3个月内筹备完竣,当年秋季开学。这是首次明确规定筹备期限和开学时间,也是第一次以省教育厅长兼任安大筹备处长。洪逵乃聘请安徽省教育委员会会长徐方汉(安徽庐江人,1909年奉令在安庆百花亭筹建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任校长。1918年与友人募款创建庐江桑园女子小学)、王星拱、程振荃等为筹备主任,分股办事。筹备处支出逾万元建筑江南高中旧校舍旁之安大宿舍40间;又于同年7月间在安庆六邑中学开大学计划会议,议定《安徽大学组织大纲》、《安徽大学校长选举会规程》、《设立安大董事会案》、《设立文理农工四科案》、《安大师资问题案》、《安大招生及管理应取严格案》、《确定安大本科招收女生案》等多件。 正当安大筹备工作紧锣密鼓之际,教育厅长洪逵被指责偏于某派,为教育界另一派所不满,责难举至;又因校长人选与省长高士读意见不合,致生抵牾,未几去职。省长高士读另聘姚永朴为大学校长,拨款1万元,令其即行开学。这是安徽大学筹建7年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率先任命的校长。不料,姚以经费不敷辞职。至此,第二次筹备戛然而止。 1927年为安徽大学筹备历程中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安徽省教育厅长走马灯似的换过五任,平均两三个月换一任教育厅长,或系安徽百年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奇闻。1927年1月,吕忆园继任安徽教育厅长,奉令组建安徽大学校董会,安徽大学第三次筹备再启。出任校董者包括民国初年安徽省军政司司长吴中英、安徽省政务厅长余咏南、内务部佥事张敬亭、前清工科进士、北京高等工业学校校长洪铸生及胡配庚等皖籍名士。校董会开会两次,因各方在校长选举问题上争持不下,筹备事遂不了了之。 二、多所中山大学纷起,安徽中山大学列名其中 1926至1927年间,各地有多所中山大学揭牌,更有5所国立中山大学联袂登场。以“中山”二字冠名大学校名,意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这是时代印记。安徽大学胎动于此时,自然会带有这个印记。 1925年3月12日,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举国哀恸。12天后,《广州民国日报》即刊出读者致函改广东大学为中山大学的提议。隔了几天,廖仲恺先生正式向中央提议将孙中山先生手创的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以资纪念。1926年6月,褚民谊、陈树人、宋子文、蒋介石、郭沫若、孙科、蔡元培等40人组成国立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2个月后,国民政府颁令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与此同时,上海大学学生会通过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的议案,很快,这个议案得到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响应和支持,并代转呈中央。 1927年春,国民革命军北伐平定江左,奠都南京。在此前后,各地相继筹建中山大学。基本做法是,将原有专科型高校合并为综合性的中山大学。1926年11月,国立武昌大学、商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法科大学、医科大学等合并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颁布大学院与大学区制,大学院隶属国民政府,主管全国学术和教育行政工作,取代原教育部行政职责;地方设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管理地方学术和教育行政工作,取代各省教育厅。浙江、江苏等省先行试点。 图为1927年7月25日出版的《第四中山大学教育行政周刊》第1期 嗣后,浙江合并工业专门学校和农业专门学校成立中山大学,江苏以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并入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和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及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等筹建中山大学。为便于区分,国民政府决定,以广州中山大学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武昌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浙江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江苏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当年有所谓五大国立中山大学,河南大学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这些省份中山大学对本大学区兼有学术和教育行政职责,当时江苏盐城中学1927年时曾被命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盐城中学”。 当年有个青年才俊张乃燕,年纪不过三十出头,系民国大佬张静江之侄。早年赴英国、瑞士攻读化学,回国后历任北大、北高师等大学化学教授。后应孙中山之聘,任广州大本营参议。适值五所国立中山大学群雄逐鹿之际,张乃燕先后出任第一和第四中山大学校长,成为当年多所中山大学纷起之际一段佳话。 相比起来,安徽中山大学乃至后来改称安徽大学要谨慎得多。不仅安徽中山大学筹备期间乃至布告招生之际,校长一职阙如,甚至于改称安徽大学举办预科新生开学典礼时,校长乌纱帽仍高悬无主。以致安徽大学开学7个多月之后,即1928年11月下旬,安徽大学学生与省垣一女中发生冲突,适值蒋介石在安庆,找来安大主事者刘文典问话。亦即坊间当年和后来津津乐道的所谓安大校长刘文典与蒋介石互殴事件。鲁迅先生述及此事,也说“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云云。事实上,其时刘文典任安大筹备委员兼预科主任和文学院筹备主任,尽管主事,却并非校长。事实上,安徽大学1928年创立前后,始终由筹备委员会包括其常务委员会集体主事,直到1929年初移交省政府才任命校长。安徽中山大学也好,安徽大学也好,筹备期间乃至创立初期迟迟不任命校长,或许是虚位以待,也或许是汲取前几轮筹备之教训,避免因校长任命不当引发教育界纷争。 1927年4月,北伐军进占安徽,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政治部副主任、湖北江陵人张仲琳出任安徽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教育科长。不久,依循浙江中山大学(后称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和江苏中山大学(后称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先例,着手筹备安徽中山大学。乃推定石衡青、雷啸岑、何思毅、丁庶为、汤志先、张秋白、邵元冲、张仲琳等8人为筹备委员,其中多系饱学之士,雷啸岑、何思毅等来皖操持。这是安徽大学第四次筹备,也是“安徽中山大学”校名首次宣示于世。 同年5月,张仲琳一行专程赴杭州过沪上,就安徽中大筹备与组织问题往访中央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褚民谊。褚民谊提出两点建议,首先,安徽中大如须于短时期内成立,可先办研究科,招收专门大学毕业者入校研究,以有限之经费,少数之师资,即可树学府根基,作高深研究。其次,筹备大学各委员须为专任,因其事大且繁。此次筹备委员恐多不能长期驻皖,故宜于各委员外,再聘专任委员若干人,专司其事。 同年8月间,安徽中山大学布告秋季招生,安徽中大揭牌已是箭在弦上。不料宁汉分裂,战端重开。安徽中大秋季招生考试日期未到,武汉方面唐生智率军沿长江东征,政局骤变。安徽中大筹备由是功亏一篑,被迫搁浅。 多年筹备,数度沉浮,安徽亟待创设大学已成为本省教育界乃至皖人共识。有时论称,当时安徽全省公私办中等学校达三四十所,每年毕业学生约莫1500人以上。其中有志升学者如果以三分之二计,为数1000人;以三分之一计,亦有500人。这500至1000名中等学校毕业生只能赴外地升学,如果没有条件外出读书,则只能失学在家。而这时,南京国民政府已颁布大学区制,江浙率先试行,安徽自当仿照办理。大学区制以大学为中心,大学如不能成立,则安徽大学区制将无从实行。 1927年9月,陈调元接任安徽省主席,政局趋稳。这时安徽省教育厅长为曾任安徽中山大学首轮筹备委员的何思毅。紧接着,安徽省政府第12次委员会议决定,赓续筹备安徽中山大学,第2轮筹备委员会11名委员赫然亮相。这年11月,安徽中山大学首轮暨第2轮筹备委员、湖南人雷啸岑获任安徽省政府委员,未几兼任教育厅长。筹备费50万元列入当年预算,安徽中大筹备进入快车道。至于安徽中大筹办之步骤,有主张先设预科,有主张预科与本科同时并进,以经费之宽紧为前提。至于安徽中大开学日期,有意见认为宜在明秋,有意见认为宜在明春,视筹备之快慢而定。此为安徽创设大学的第五次筹备,也是安徽大学建校之前的最后一次筹备。 三、开学揭牌在即,安徽中山大学易名安徽大学 安徽追随江浙等地,把新办大学称之为“中山大学”,个中究竟,安徽教育厅长雷啸岑1927年秋在致筹备委员吴稚晖专函中说得很明白。雷啸岑说:“啸岑以为,此时成立安徽中大,实含有三种最重要的意义。第一,大学为最高学府,此举为安徽学子辟一研求高深学问的终南捷径。第二,江浙两省已采用最新的教育行政原理,适应最新的潮流,而实行大学区制的试验了。……安徽中大的成立,即预为未来实行大学区制的基础。第三,安徽文化事业历来不甚发达,民众智识比较落后。大学一旦成立,则因各种专门人才的集中,可使安徽一般青年之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倾向,随时获得正确的指导……基此三点,可见安徽中大的成立,实有刻不容缓之势。” 在这封信函中,雷啸岑信心十足地给吴稚晖透底:“最早明年(即1928年)春季,最迟明年秋季,八皖人士久所渴望的安徽大学,一定可以开学了。” 除了五所国立中山大学、上海中山大学和筹备中的安徽中山大学之外,当时还有南昌中山大学、西安中山大学和兰州中山大学等,全国各地相继揭牌或筹备中的中山大学有10所之多。这种多所大学同名现象在中国教育史上绝无仅有,时间跨度在1926-1928年春之间,前后不过3个年头。到1928年春,五所国立中山大学仅保留广东中山大学,国立第二至第五中山大学分别改建为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江苏大学和河南大学。 1927年岁末,有传闻第三及第四中山大学拟改名浙江大学和江苏大学,安徽教育厅长雷啸岑遂致电大学院,请示安徽大学校名是否须冠名“中山”,随即获大学院指令,谓大学校名无庸冠以“中山”字样。这时刘文典已经抵达安庆,安徽中大筹委会委员超过半数在皖,遂于1927年12月28日召开第一次筹委会,当场推定民政厅长汤志先、北大教授刘文典、教育厅长雷啸岑三人为常务委员,常务委员会每周一午后6时举行;议决大学校址仿照山西广东收回外人建筑办法,收回圣保罗学校为校址,咨请省政府办理等议案。就在这次筹备会上,雷啸岑通报大学院关于安徽大学校名无庸冠以“中山”字样的指令,但未做决议。而两日前即12月26日出版的《安徽教育周刊》上,已有《安徽中大改名安大》的报道。因为大学尚在筹备中,校名更改较为简便,况且有大学院指令为据。惟安徽中大校名系安徽省政府委员会议决,更改校名仍须报经省政府裁决。因此,安徽中山大学正式改名安徽大学当在1928年初。 图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更名江苏大学通告,载《江苏大学教育行政周刊》1928年第1期 1928年2月15日,安徽省政府就教育经费致电南京国民政府称:“安徽大学为一省之最高学府,全省人士亟盼成立,经该大学筹备委员会议决:于今年春季开学,预算经费全年五十万元……”可见,在此之前,安徽中山大学已改称安徽大学。 这时,安大筹委会已确定,安大预科先于春季开学,文、法、农、工四院秋季招生。预科设甲(社会科学)、乙(自然科学)两部,每部招收一年级新生两班,二年级新生两班。刘文典被推定为预科主任。 紧接着,安大预科招生启动,1928年2月15日至3月18日为第一次报名;3月24日至4月1日为第二次报名。考试日期相应分作两次,第一次招考为3月21日、22日、23日三天;第二次为4月2日、3日、4日三天。报名招生地点在前安庆法政专门学校,这也是安大预科的校址。因为赶时间在春季开学,而春季则为大学之第二学期,因此,安大预科新生一二年级新生甫入学即作为本年级第二学期,这也是个特例。 这里有个插曲,就在安大预科招生考试紧锣密鼓之际,预科主任刘文典与安徽教育经费管理处处长程小苏正在为大学经费事赴南京国民政府请愿。“待命都门,倏经弥月”,这是当年安徽教育经费独立运动之一幕。开学在即,怎堪无米之炊,安徽大学创办之艰由此可见一斑。 同年4月初,安大预科招生录取揭晓,甲部两次招生录取150名,乙部两次招生录取22名。4月7日,距安大开学典礼还剩3天,安大筹委会召开常委会,致函市政府并建设局,请求修缮建设门、集贤门至菱湖公园及大学预科道路,以备开学典礼交通之需。此时有学生丁镇山等4人函称因为交通不便,到省会安庆时预科报名已经截止,请求允许补考。常委会决定暂行缓议,彰显主事者执行招生考试规则之严谨。 1928年4月10日上午10时,安徽大学开学典礼在预科大礼堂举行。安大筹委会委员及全体教职员和首届新生参加,安徽省建设厅长胡春霖,安庆市长宁坤,教育厅代表及安庆中小学校校长教职员代表到场祝贺。至此,八皖各界期盼已久的安徽大学悄然问世。 图为1927年12月26日出版的《安徽教育周刊》第1期报道《安徽中大改名安大》 1929年1月,距开学典礼9个月后,安徽省政府推定民政厅长吴醒亚、学者李范一和教育厅长程天放三人为接收委员,负责接收安徽大学。2月,通过安徽省立大学组织大纲。2月15日,省政府决议由教育厅长程天放兼任安徽大学首任校长。同时聘请前上海复旦大学教务主任、安徽滁县人章益担任安大秘书长,兼任文学院院长;聘请法学博士、前上海大夏和持志两所大学教授、安徽当涂人端木凯为法学院院长;聘请谭书林为预科学长,还延揽一批名教授到校坐镇。这是后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