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到从城里来的亲戚,特别羡慕。 他们带来包装精美的礼物,还谈起城里的工作,打扮也体面一些。 尤其是开小车来的亲戚,去了谁家,谁家就蓬荜生辉。 作为农村出生的70后,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去城里,混出名堂了,衣锦还乡。 确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很多年轻人,打工赚钱了,把老家的土房子,改成了红砖房,光宗耀祖。 买一台二手车,回家过年,那也是风光无限,引来村民的啧啧称赞。 可是现在呢?很多70后在外头发财了,但是他们却特别低调,怕村里人知道自己混得好,甚至都好多年不回来了,销声匿迹了一般。 在变老的路上,我们终于搞懂了:穷不走亲,富不还乡。 01 小农意识,搞怕了。 我的老家,在湘南的某山区。 那里风光旖旎,但凡下雨的日子,白雾绕着山头,如梦如幻。 夕阳把云朵染红了,又把绿油油的田野,染成了金色。 溪水从村前流过,特别干净,一眼就可以看到水底的鹅卵石。 可是这里并不富裕,祖祖辈辈都依靠几亩薄地。养几头猪,几只鸡鸭,就是副业了。 农闲的时候,男人们去山里伐木;在端午节,大家去山里采集粽叶;夏天,采摘山胡椒。 从来都没有闲下来,但也没有见谁家特别富有。能够成为万元户的家庭,都是凤毛麟角。 当然,大家也在想办法,看如何致富。把荒地变成果园,是我的母亲最想干的事情。 到了春天,母亲背着锄头,去开荒。还没整理好一块土,就有人跑来,气势汹汹地质问:“谁让你干的?这是我家的。我在三年前,在这里种了西瓜......” 母亲只能收起锄头,调整策略,把家里的菜地弄好一点。一不小心,母亲把一些泥土,散到了邻居家的池塘里。邻居跑过来,开口就骂:“坏心眼,这是要让我们的鱼都死光?” 母亲还想找村里的大婶,一起做包子油条,挑到集市去卖。大婶嘲讽了一句:“你是想从我这里学技术吧?打什么主意哦。”
反正村里人,表面上和气,一旦遇到了芝麻大小的利益,和气的氛围就不见了,个个露出了獠牙。 没有人希望你家过得更好,只是会笑你穷。 若你在外头发财了,要到老家种点什么,那么你动工的时候,不希望你继续发财的人,就找麻烦来了。 你就是租用了谁的地,说好了价钱。一旦你做大了,就有个别人坐地起价。 你要是去村里帮忙修水泥路,钱是你来出,但是你要知道,路稍微宽一点点,就触及到了人家的地,这好事还真的办不成。 富有的人,终于看明白了,毅然放弃了村庄,即便那是他的老家,他的根。 02 长期在外,习惯了。 很多70后,从初中毕业就外出求学,打工。 一晃就过了二十多年。
漂泊的人,内心不是滋味啊。古代有告老还乡,现在也有落叶归根。 但是你到了四五十岁,再看老家,发现一个扎心的事实——老家开始落败,除了几个留守老人,孩子,就没有看到几个年轻人。 每一次回家,都是心酸的样子。让你有了逃离老家的想法。
在老家生活了十几年,在外面混了二十多年,你对哪里的感情更深?多半是外头的定居之地。 外头定居了,有自己的事业,也有自己的圈子。若是一家人都在外头,那每天都是其乐融融的。 你甚至有一种庆幸的感觉——终于不要和那群熟悉的村民,纠缠不清了。 俗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只要你习惯了一个地方,扎根了,那就很舒服了。就像一棵农村的树,被迁移到了城里的公园里,一开始要小心呵护,但是后来树照样会茁壮成长,成为一道风景。 03 子孙发展,更远了。 70后,出生在老家,也在老家读书,干了很多农活。 但是70后的子孙呢?他们多半不会出生在老家。 儿女,多半是90后,00后,在县城出生的居多;对于农村,没有太大的概念。 孙辈,那就是10后,20后,也许是在市里,省城出生,除了籍贯上有老家的地理名字,就没有任何痕迹,证明是老家的人。 我们说起老家的事情,子孙是不理解的,也觉得你太啰嗦了。你最喜欢的一片山,子孙也毫无兴趣。 我们的老家,是我们的,到底不是子孙的。 也有一些子孙,回到农村发展,去乡里当干部,在村里做村官,在卫生院工作等,但是他们不一定在“祖辈的老家”。 过些年,子孙还是要离开农村的,他们只是在农村过渡。
其实,我们的子孙,从县城作为出发点,以后会去大城市混日子,这也是符合家庭发展期待的。 终于,我们变成了漂泊的浮萍,以后跟随子孙走四方的可能性,很大,很现实。 04
比方说,一些农村家庭,靠种果树,年收入过十万,就能吸引子孙回家继续投资兴业。 只是从大部分的70后的人生来看,在外头发财了,那就继续走远,不再念及老家。尤其是父母过世之后,老家已经了无牵挂。 看看70后的自己,头发白了,皱纹多了,一脸的沧桑,少折腾,随遇而安吧。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