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目标感比较强,执行力也不错的人,每年到了年底,我很欣慰的事就是看着年初制定的目标一个个都实现了。 然而,今年例外了。原计划我今年下半年会举办第二次的读者见面会,分享我的第四本书,书名是《父母的觉察》。 这个计划如果放在往年,我只需要等待新书上市的消息,然后找个酒店定好会议室,再发个海报公示一下即可。 今年落空了,出版社告诉我,这本书词句过于口语化,内容也不能完全服务于书名,所以需要修改。 我联系对接的图书公司编辑,他说:别理他们,口语化的问题我已经修改过了,至于内容,他们又说不出所以然。 因此,这本书现在就躺在出版社里,成了我们彼此的一件未完成事件。 这让我始料未及,因为过去出书的经历过于顺利,全部是一稿通过,这让我产生幻觉,认为写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今天的这个曲折告诉我,不仅凡事有例外,而且,过去的经验只代表过去,不适合现在。 这也解释了很多家长的一个困惑:我认为我已经很尽职尽责了,无论时间还是金钱,我的付出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家长,为什么我的孩子如此叛逆,不听我的话?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过去的自然环境比现在好太多 农村就不用提了,地大物博,山水尽有。父母把孩子揍一顿,孩子去爬个山,淌个水,情绪就释放了。 八九十年代,城市里也是车少人少,夜晚有星空,白天有鸟鸣。一条街谁出个差带来一个新消息,所有街坊可以排排坐等着共享这个消息。 而现在,孩子蹲在马桶上不动,一百条消息自动投喂过来。 就像小时候我们一口气可以吃30个饺子,两小时又饿了,因为肚子里油水太少。现在吃七八个就饱了,因为天天吃,胃动力不足了。 还记得当年的雾霾吗?很多城市不能穿白衣服出门,因为早上一身白,晚上就一身黄,出门必须带口罩,不然两个鼻孔都充满颜色。 雾霾短期侵袭皮肤,长期是影响身体的免疫力。 而信息的泛滥,相当于过去的雾霾,短期干扰人的意志力,长期,导致信息消化不良,精神失调,表现为焦躁易怒,专注力差,睡眠不踏实,行动力不强。 而假设,一个孩子已经有信息污染的风险了,这时候家里再来一个喋喋不休的家长,不是讲道理,就是唠叨指责。 孩子就出现“信息肠梗阻了”,动辄就出现战斗逃跑反应。父母如果再用道德去压制他,他就开始走极端,不是毁物就是伤人了。 其次:物质环境的巨变 过去物资匮乏,可是匮乏的不是我一个,是所有人,因此心理平衡了。一边不用担心谁在我面前晒豪宅名车,一边对能够每天吃顿红烧肉,买个芭比娃娃有向往。 这些向往并不会腐蚀人,相反,会成为人努力的动力, 大人说:读书改变命运,而且这个理论所有大人都认同。那么我就读,心无旁骛的读。 后来发现所言非虚,我们的命运真的得到改变,因此我们就认为大人是靠谱的。 再看看现在呢?大人依旧精神鞭策着孩子读书,督促他们考985,211。可是哪个大人可以拍胸脯说:你考上这个学校,可以改变命运? 甚至于,大人自己从山沟里考到北上广,一朝改变命运,可是半辈子在单位里苟延残喘,孩子们如何相信我们? 所以,当我们一边开着好车,住着学区房,载着孩子到处看风景,嘴里再说着三十年前父母叮嘱我们的话,孩子是不信的。因为从物质层面来看,他们觉得命运不需要改变了。 当孩子说:我最讨厌听你那些无比正确的大道理。 当父母说:那我们到底该说什么,该做什么才是有效的呢? 我的答案是:做个有血肉有温度的机器人父母。 很多人家里都有个天猫精灵,或者小爱同学。孩子用来听故事,大人用来听音乐。 我发现,这个新式播放器,不仅满足了我们听觉的要求,他稳定的存在状态,永不落空的对人的回应,极大的满足了人们互动需求,甚至提供了情绪价值。 而信息泛滥的时代里,做父母要升级的,就是以下功能。 1.不变的存在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人底层的安全需求都是不变的。父母稳定的存在,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有个孩子告诉我:我有时候看着妈妈那张脸气不打一处来,一点笑容都没有。但是如果她忽然不在家,我又觉得不习惯,有点慌。 这就很真实反应了,妈妈的存在,从心理意义来看,就是满足了孩子对“家”的需求。 2.稳定的情绪 我看过一个小视频,有个幼儿园小朋友抱着天猫精灵睡觉,他说:我妈妈经常发火打人。可是天猫精灵从来不凶我。 听了这个话,让人又可笑又心酸。曾经看过一个调研,有心理专家到一个学校做调查,问问孩子们心中理想父母的特质是什么,选项有学历,收入,容貌,技能,社会地位,家庭背景,以及情绪状态。 居然有90%的孩子,首选了稳定的情绪状态。可见,我们的需求层次,真正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了。 就好比,一个孩子宁愿跟人机打一天的游戏,也不愿意多听半句唠叨。因为人机是没有脾气的,永远都是鼓励欣赏和肯定。而父母则像过山车似的阴晴不定,让孩子压力很大。 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从网络里走出来,首先要能觉知自己的情绪,跟孩子的互动不是被情绪牵制,而是有理性和原则, 3. 及时回应,原则不破,没有花招 谁都不喜欢跟神出鬼没,捉摸不透的人做朋友,因为不靠谱。 你看看人家小爱同学,无论你何时何地叫他,他永远都是回答:我在呢。 他从不改变回应你的方式。同时,你说:关掉的时候。他也绝无二话,他有三个特点:不解释,不反驳,不评价。 而我们父母却在这三件事上乐此不疲,因此亲子关系越来越远。 现在的社会发展,不是我们能掌握的。所以我们要保持无知和敬畏。当孩子说个新闻的时候,我们带着好奇去听,并重复他们关键的语句。 当孩子反驳我们,我们也放下评判,耐心聆听,满足他们挑战大人,甚至超越大人的“幻想”。 但是,如果孩子犯了原则性的错误,我们要坚定说:不。这是不允许的。 而不是今天心情好了,就地原谅。明天心情不好,马上翻旧帐。 我想起来,有一次我孩子在“小爱”那里点歌。小爱告诉他:如果你要听这首歌,你需要先购买会员哦。 我孩子听了有点不开心,又过了两天,他又去点这首歌,小爱的回应依旧只字不差。孩子反而接受了,他说:算了,我用零花钱购买。 为什么他第一次不开心,后来却乖乖买单呢?因为他体会到了不变,不变就是稳定,稳定让人安全,安全就让人舒心。舒心了就不内耗。 不内耗的孩子,才有动力做他该做的事情。 综上,世界越是缤纷多变,家庭就越需要简单和稳定。 像我写作出书一样,用想当然的态度去写公众号没问题,但是要出书,就需要更加系统和严谨。 而为人父母,如果一边沿用上一代垂直指令的沟通方式,一边又过度在物质上给予,只会培养出一个个行为上不合作,精神上不快乐的孩子。 所以,我们要化繁为简,物质上量力而行给予,精神上稳定的存在,执行规则时干净利落,回应情绪的时候,稳如泰山。 那么,即使你没有学富五车,没有家财万贯,也一定能在这个纷繁浮躁的时代里,养出阳光健康,知冷知暖的孩子。 |
|
来自: 新用户0258buBC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