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道:亚里士多德和康德,这两个相隔千年的先贤大哲,都不约而同的用“形式逻辑”和“二律背反”筑起针对辩证法的防火墙。似乎就是为防范着多年以后的那个人. 那个以辩证法做为魔法武器的人,他叫黑格尔。 如此的防范,难道这个黑格尔加持上辩证法,就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吗? 当你打开黑格尔的《逻辑学》(大逻辑),答案忽然自明了。 这部名为《逻辑学》的厚厚的两册书,通篇没有形式逻辑那种公式的推演,规则的论述。而是开篇从西方哲学的原点“本体论”——存在及存在者规则论起。这还是我们认知中的逻辑吗?黑格尔这是要做什么? 答案在黑格尔《逻辑学》中的导言里给出:黑格尔说: “在这段时期以前,那种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说已经连根拔掉,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 “假如一个民族觉得它的国家法学、它的情思、它的风习和道德已谈无用时,是一件很可怪的事;那么,当一个民族失去它的形而上学,当合于探讨自己的纯粹本质的精神,已经在民族不再真实存在时,这至少也同样是很可怪的。” “康德哲学的显赫的学说,认为知性不可超越经验,否则认识能力就将变成产生脑中幻影的理性。这种通俗的学说迎合了近代教育学的叫嚷,迎合了眼光只向当前需要的时代必须;这就是说:正如经验对于知识是首要的,实际练习和实用的教养才是基本的、唯一要得的。——科学和常识这样携手合作,导致了形而上学的崩溃,于是便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即: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黑格尔所指责的形而上学的丧失,就是指上文我们提到的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促使哲学也相应地从本体论过渡到认识论。知识的讨论成为哲学的核心问题,康德显赫的哲学就是这种现象的迎合。而哲学最根本的问题——形而上学,却没有人去关心了。 这么说黑格尔是要重建形而上学了?这可是哲学的跨世纪工程。从巴门尼德开始,西方哲学一直干了两千年,而现在黑格尔却说没建好,我要重建了。 这才是黑格尔的野心。如果他能重建形而上学,那他就是继亚里士多德之后,又一位哲学史上的国王。 什么叫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第一哲学”的学问。是“研究存在者(existent)之所以为存在者的一门科学”。是对存在(Being)及其“诸原则”和“诸原因”的研究。后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在整理亚氏这一部分著作时,将其编在了物理学著作之后,称其为“物理学后诸篇”,用英语来写就是metaphysics。被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家严复,根据《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将其汉译为“形而上学”。 黑格尔想要重建设形而上学所选用的武器就是辩证法。既然此法让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都曾戒备森严,那其中必存在着他们畏惧的原因。故黑格尔先是清洗辩证法这件武器,为其正名。 黑格尔如何回应哲学一贯以来对辩证法的指责?在他的《逻辑学》即我们常说的《大逻辑》一书中黑格尔这样说到: “辩证法,作为逻辑的一个特殊部门以及从它的目的和立场来看,可以说,它是完全被误解了,因此它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地位。柏拉图的辩证法,即使在《巴门尼德篇》里也一则只是企图使有局限性的自己取消自己,自己驳斥自己;再则就是干脆以”无”为结局。人们通常把辩证法看成一种外在的、否定的行动,不属于事情的本身;这种行动,以单纯的虚荣心,即以想要动摇和取消坚实的东西和真的东西的主观欲望为根据。或者,这种行动至少是除了把辩证地研讨的对象化为空虚而外,只会一事无成。“ “因为辩证法只被当成而障眼法和引起幻觉的技术,人们就一口咬定它是在玩骗局,它的全部力量就唯在于掩饰诡计,它的结果只是偷取来的,并且只是主观的假象……” “上面所引的推理,造成了有与无绝对分离的错误前提,并停留在这一前提上,这不叫辩证法,这叫诡辩。因为诡辩是由无根据的前提而来的推理,对前提不加批判,不加思量,即认其有效。我们所谓的辩证法,却是更高的理性运动。” 黑格尔回击有两层意思: 1、辩证法正受到误解,你们认为的辩证法其实不是真正的辩证法,是假的辩证法; 2、从我黑格尔起,辩证法正式与诡辩划清界限。也许昨天有人把它当成引起幻觉的技术,但那只能叫诡辩,不能再叫辩证法,我黑格尔所代表的辩证法是一种更高的理性运动。 澄清辩证法的合法性之后,黑格尔开始逐一反击康德的“二律背反”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 黑格尔如何反击康德的“二律背反”?黑格尔认为康德只是看到了逻辑概念中矛盾的对立,而没有理解逻辑概念是矛盾对立的辩证统一,是同一性与差别的同一性。这让康德走向不可知论。 康德提出的四组二律背反,实质是物自体与现象的矛盾,是用有限者(现象)去认识无限者(物自体)的矛盾。归根到底,是理性自身的矛盾。 而黑格尔认为:有限者”和“无限者”其实是同一个运动的不同环节,所以有限者必然会转变为无限者,正如无限者也必然会转变为有限者。黑格尔说:“有限者的本性就是要超越自身,否定它的否定,成为无限者。就此而言,无限者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结的东西凌驾于有限者之上,以至于有限者竟然能够驻留在无限者之外或之下。”因此没有什么单纯的有限者,也没有什么单纯的无限者,毋宁说,任何一个东西本身都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是有限者和无限者的统一体。这才是“真实无限”。 康德因为认为概念中的矛盾仅为对立方式存在,故他只能根据自己对形式逻辑归纳的四类十二范畴而提出四组的“二律背反”。而黑格尔认为:根据辩证逻辑对概念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定,有多少概念的发生,就有多少“二律背反”的存在。这些在概念中天然存在着的“二律背反”,按着康德的不可知论,永无解决之道。 黑格尔认为:“二律背反的真正解决,只能在于两种规定(即对立)在各自的片面性中都不能有效,而只是在它们被扬弃了,在它们的概念的统一中才有真理,因为它们是对立的,并且对一个而且是同一个的概念,都是必要的。” 黑格尔如何反击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黑格尔抨击形式逻辑:“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它既未后退一步,也未前进一步,其所以未前进,是因为从各方面看来,它似乎都已经完成和圆满了。……那么,从这里应该得出结论,逻辑需要一番全盘改造了。”黑格尔解释到:因为精神不断工作了两千年,它的思维和关于它的纯粹本质,已经有了更高的意识。这种形态比与形式逻辑的现实形态相比,后者与前者的提高已是完全不相称和配不上了。 黑格尔称形式逻辑已经僵死,只是一些司空见惯的内容和空洞的形式:“所谓规则、规律的演绎,尤其是推论的演绎,并不比把长短不齐的小木棍,按尺寸抽出来,再捆在一起作法好多少。也不比小孩们从剪碎了的图画再把碎片拼凑起来的游戏好多少。” “说逻辑抽去了一切内容,说它只教思维规则而不深入到被思维的东西里去,也不能考虑到被思维的东西的状态,就已经不妥当了。因为思维与思维规则既然是逻辑的对象,那么逻辑在它们那里就也直接有逻辑的独特内容。 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的<本质论>中,对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进行了批判: (1) 同一律批判: “有人说,同一律虽说不能加以证明,但每一意识皆依照此律而进行,而且就经验看来,每一意识只要对同一律有认识,均可予以接受。但这种逻辑教本上的所谓经验,却与普遍的经验是相反的。照普遍经验看来,没有意识按照同一律思维或想象,没有人按照同一律说话,没有任何种存在按照同一律存在。如果人们说话都遵照这种自命为真理的规律 (星球是星球,磁力是磁力,精神是精神),简直应说是可笑。这才算得普遍的经验。只强调这种抽象规律的经院哲学,早已与它所热心提倡的逻辑,在人类的健康常识和理性里失掉信用了。” (2)矛盾律批判 : “所谓矛盾概念的对立的虚妄性充分表现在可说是普遍规律的堂皇公式上.这个公式说,每一事物对于一切对立的谓词只可具有其一,而不能具有其他。以此说来.这精神不是白的就是非白的,不是黄的就是非黄的 ,如此类推,以至无穷。因为忘记了同一与对立本身即是对立的,于是,对立的原则在矛盾律的形式下甚至被认为是同一律, 一个概念对于两个正相反对的标志,两未具有或两皆具有,在逻辑上也被解释为错误的,例如一方形的圆,虽说一个多角的圆形和一个直线的弧形也一样地违背这一规律,但几何学家决不迟疑将圆形当作许多直线的边构成的一个多角形去看待。但像圆形这类的事物(就它的单纯的规定性或表面的界说来说),还不能说是概念 。在圆形的概念里,中心和边线都同等重要,而且同时具有这两种标志。但是中心和边线却是彼此对立的,矛盾的。” (3)排中律批判: “代替抽象理智所建立的排中律,我们毋宁可以说 :一切都是相反的。事实上无论在天上或地上,无论在精神界或自然界,绝没有像知性所坚持的那种'非此即彼’的抽象东西。事物的有限性即在于它们的特定存在不符合它们的本身或本性 。譬如在无机的自然界,酸本身同时即是盐基,这就是说,酸的存在仅完全在于和它的对方相联系。因此酸也并不是静止地停留在对立里,而是在不断地努力去实现它潜伏的本性。” 黑格尔如何确立辩证逻辑的三段论?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形式逻辑的三段论”——前提、中项、结论;康德创造了“认识三段论——感性、知性、理性;黑格尔同样创造了他的辩证逻辑的三段论: 黑格尔辩证逻辑的三段论是指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逻辑思维模式,它由三部分组成:主题、对立、统一。主题是指一种观念或存在状态,对立指与主题有矛盾关系的另一种观念或存在状态,统一指将这两个相对矛盾的观念或存在状态融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新的观念或存在状态。这三个部分相互作用,构成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即通过对立和矛盾的统一来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黑格尔如何建立新的形而上学?黑格尔的全新创造,在于让他的辩证逻辑学与形而上学完全合为一体。 黑格尔称自己的辩证逻辑学是:“逻辑的概念自身被表述为一种前提,逻辑据此把自身规定为纯粹思维的科学,它为纯粹的知为它的本原,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统一,因为在它那里,一个主观地自为之有的东西和另一个客观地自为之有的东西在意识中对立统一”。 “逻辑依此首先分为”存在的概念“”和作为“概念的概念”的逻辑”。“存在的概念”的逻辑被称为客观逻辑(即“存在论”),“概念的概念”的逻辑被称为主观逻辑(即“概念论”)。但在从“存在”到“概念”的过渡中,还有一个叫做“本质”的居间阶段,这是“一种向着概念的内化存在过渡的存在……[这时]概念本身尚未被设定为作为概念的概念,而是同时黏附着一种直接的存在,把它当作自己的外观。”在这里,黑格尔之所以把“本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逻辑(即“本质论”)归入客观逻辑而非主观逻辑的范围,是因为他希望把“主体”的特性明确地仅仅保留给概念。 黑格尔以“存在论”代替了旧的形而上学的中“本体论”。从狭义上讲,即以客观逻辑代替了旧的形而上学。 存在论与本体论紧密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本体论是探讨存在的本质和结构的学科,它关注于世界的根本结构和原理,以及存在的本质属性。存在论作为本体论的一个方面,探讨存在的多样性和变化,但始终围绕存在的本质和结构展开。 本质论与认识论相对应。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能力、范围和局限性的学科。它关注于人类如何理解和解释世界,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反映现实。本质论则更侧重于探讨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它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必然性,以及这些属性如何决定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本质论与认识论的结合,体现了黑格尔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即理性认识世界的过程。 概念论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占据核心地位,它关注于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实现。概念论强调概念的主动实现和自觉体现,这体现了绝对必然性的实现过程。概念不仅是思维的产物,也是现实世界必然进展的内在目的和实体性力量。概念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的结合,构成了黑格尔哲学中逻辑学、认识论和本体论“三统一”的核心。 综上所述,黑格尔的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通过与本体论、认识论的对应关系,展现了黑格尔哲学对于思维与存在、理性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这些概念不仅构成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也反映了黑格尔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 用辩证法作基线,将当时哲学三大主要部门——逻辑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统一了起来。在黑格尔以前,从未有人想过、更没有人尝试过将三者统一起来。黑格尔第一次把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统一起来,揭示出哲学三大部门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意识地将人类一切基本的哲学追思归纳到一个有机体系中。这个体系有一个统帅,这个统帅就是辩证法。 这样,黑格尔以存在论代替了旧的本体论,以本质论来对标认识论,以概念论确定绝对精神。一座哲学史上最为精密的、新的形而上学哲学理论大厦建起,承载着黑格尔建立王朝,坐上哲学之王的铁王座的野心。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