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壮志未酬的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10余年间,皖系、直系、奉系先后主政北洋政府,军阀混战的硝烟仍未平息。中国革命的命运还不知何去何从…… 平步青云 执掌军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上海光复,陈其美被推举为沪军都督,此时,在他的身旁,站着他的结义兄弟。这个人叫蒋介石,那年,他24岁。 1913年,孙中山发起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蒋介石在上海第一次见到了孙中山。自此,蒋开始逐渐受到孙中山的器重。 ▲蒋介石(左)与孙中山(右) 1922年,6月16日,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紧急撤退至永丰舰,并急电蒋介石从上海前来救援。临危受命的蒋中正,在永丰舰上与叛军作战,陪伴孙中山度过了最难熬的42天。这一次患难与共之后,蒋深得孙中山的信任。 ▲永丰舰上的孙中山 1923年,孙中山决定与苏联合作,派蒋介石前往苏联考察。蒋介石深知苏联援助国民党,是希望国民党统一中国并借助国民党来控制中国,开始对苏维埃政治制度心生戒备。 1924年1月,蒋介石回国后,国民党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同时,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正式合作,蒋介石在广州第一次见到了一生的宿敌,毛泽东。 1924年5月,蒋介石就任黄埔军校校长。短短一年之余,蒋组织和领导黄埔军校师生参加镇压广州商团叛乱、东征讨伐陈炯明、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战果卓著,在军队中声望大振。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几位高层之间的夺嫡之争也拉开了序幕。此时的蒋介石,虽手握军权,但挡在他前面的,还有四人: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和许崇智。 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也因为对共产党态度的不同,分裂为支持联俄容共的左派,和要求清共的右派。不久,左派人物廖仲恺造右派暗杀,蒋介石支持汪精卫将胡汉民驱逐出国,不久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驱离广州,收编粤军部分师旅,从五号人物一跃成为国民党内的二号人物,并独自掌握了军事大权。 此时党内左派和右派的斗争也愈演愈烈。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怀疑中山舰(即1922年孙中山曾避难的永丰舰,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改名中山舰,以示纪念)叛变,下令逮捕中共党员,包围了共产党和苏联顾问机关。苏联顾问鲍罗廷力主暂时退让,双方解除了误会。“中山舰事件”使国共开始萌生间隙,左派的汪精卫因此与蒋介石交恶,被迫称病出国,蒋开始掌握大权。 ▲汪精卫(左)与蒋介石(右) 自就任黄埔军校校长至“中山舰事件”,短短2年时间,蒋介石一跃成为了国名党中最有权力的人物。 统一广东 誓师北伐 黄埔军平定广东后,国民党于1925年7月成立广州国民政府。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由黄埔军校训练的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建国湘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建国粤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福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至1926年初,再次东征陈炯明残部,彻底统一广东全省。 同一时期,国民党历史上另一位重要人物李宗仁,也崛起于广西军中,于1925年击败旧桂系军阀陆廷荣,统一广西,并归附广州国民政府。 统一两广之后,国民政府又大量收编南方各省降部,吸收各地军事武力。何应钦、谭延闿、程潜、吴铁城、唐生智等中国近代著名人物,均于此时加入国民政府。1926年1月至6月期间,湖南“攻鄂军”及吴铁城“警卫军”,和广东“潮梅军”等合组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程潜。广西新桂系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李宗仁。湖南唐生智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 1926年7月9日,国民党誓师北伐,此时的国民革命军编有八个军,约十万人。蒋中正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政治部副主任。 ▲北伐前国民革命军主要兵力 ▲誓师北伐的蒋介石 面对南方大敌来袭,北洋军阀仍在混战之中,无暇南顾。奉系张作霖掌控北洋政府,并辖有华北、东北等地,拥兵35万。其手下张宗昌,盘踞山东,兵力十余万。直系吴佩孚再起后,割据中原,兵力约20万。在东南方面,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兵力约22万。 此时的北方,还有两股势力,一股是自辛亥革命开始就占据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一股是与奉系、直系斗争失利,退居西北的冯玉祥。二人皆有响应南方革命之意。 ▲北伐前中华民国势力分布图 北伐军起兵广东,攻入湖南。计划以先吴佩孚、再孙传芳、最后张作霖的战略顺序讲北洋军阀各个击破。北洋军兵力虽远超北伐军,由于连年征战,北洋军的战力已大不如前,且三大集团各自为战,纷纷采取隔岸观火、驱虎吞狼之计,妄图坐收渔利。 短短数月,北伐军势如破竹,连续攻占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至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攻占南京和上海,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势力基本被消灭。 政变清党 国共分裂 当北伐节节胜利之时,革命队伍内部的矛盾也在不断激化。 早在孙中山联俄容共之初,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矛盾就是存在的。常年革命失败的孙中山,希望寻求军事经济援助。此时,苏联与共产国际恰好希望支持一支革命力量,来推动中国的革命事业,打击日本支持的北洋政府。显然,代表中国革命力量的孙中山,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中国此时,却有一支新生的力量——与苏联意识形态更为相似的中国共产党。但是,中共的力量太过于弱小。因此,苏联和共产国际想到,让国共两党合作。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国共合作是一场苏联和共产国际主持的的“包办婚姻”。从开始的那一刻起,两党就有根本的矛盾。 在很多国民党人心中,一直有一种隐隐的忧虑,那就是苏联“借国民党之躯壳,注入共产党之灵魂”。随着共产党势力的壮大,国民党会不会被共产党所取代。苏联和共产国际是否会转而支持共产党。不幸的是,国民党人的担忧,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大量国民党员流入共产党。苏联和中共直接控制了国民党的基层组织。 在北伐势如破竹之时,苏联和共产国际也开始指示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工农运动,对帝国主义、外国资本、上层社会等产生了巨大冲击。 1927年2月,在苏联顾问鲍罗廷控制下,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迁设武汉。在随后的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后,共产党在国民党内已拥有极大话语权,蒋介石被取消了一系列军政大权。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与忌惮共产党的上海帮派、英美代理、江浙财团等彻底合流,他们的支持让蒋有底气脱离苏联的支持。于是,他终于决定与苏联和共产党彻底决裂。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宣布清党,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展开了血腥的清洗。并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宁汉分裂)。此时,汪精卫回国,就职武汉国民政府,宣布讨伐蒋介石。 二次北伐 东北易帜 北伐军分裂之时,穷途末路的孙传芳却与张宗昌联合,组成直鲁联军,决心拼死一搏,反扑南京。张作霖也反攻武汉。南京、武汉国民政府在东西两线各自为战。 不久,冯玉祥、阎锡山陆续加入北伐阵营,共同进攻北洋军阀。此时在西南,盘踞云南多年的滇系军阀唐继尧死去,龙云成为云南的首领,宣布拥护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云南易帜”。四川军阀刘湘通也电归附国民政府。 1927年8月,汪精卫宣布清共,国共彻底决裂。蒋介石因指挥失利,被迫辞职。武汉政府迁往南京,宁汉复合。此后,汪精卫在与蒋介石的斗争中再次失利,蒋介石借助英美、上海帮派及江浙财团的支持以及与宋家的联姻,重新执掌大权。那一年,四十岁的蒋介石,到达了人生巅峰。 1928年1月,蒋介石宣布继续北伐。国军编为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分别由蒋中正、冯玉祥、阎锡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蒋中正为总司令。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等残余势力陆续被消灭。 ▲二次北伐主要兵力 1928年6月4日,北伐军兵临城下,张作霖当夜撤离北京,退出山海关外,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站炸死。6月8日,国民革命军开入北京。 1928年12月29日,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在东北通电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至此,由袁世凯及其麾下军阀统治多年的北洋政府被彻底推翻。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 (未完待续) 这段历史讲的是1926年国民党统一广东,挥师北伐,至1928年推翻北洋政府,结束军阀混战,统一全国的故事。 北伐战争推翻了袁世凯及其麾下军阀统治多年的北洋政府,实现了国民党自孙中山时期就倡导的国家统一的目标。结束了10余年的军阀混战,使中华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中华民国经历黄金十年,国家飞速发展,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试想,若非北伐战争统一全国,当日本大举侵华之时,四分五裂的中国,恐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北伐过程之中,蒋介石凭借强大的政治手腕,逐渐成为国民党和中华民国最有权力的人物。然国民党之中仍是派系林立,明争暗斗。且国名党虽然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但在北伐过程之中吸收了大量地方武装,虽名义上服从中央,实则已形成了新的割据。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始终未能成为一个充满凝聚力的队伍,这也为其失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北伐途中,蒋介石清党,国共分裂,是中国近代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蒋从一个革命者变成独裁者,从屠龙的少年变成恶龙。其实不完全是为了权利而排除异己。应该说,这次清党,是历史的必然。 因为国民党与苏联的合作,实则是为了获取军事及经济援助,以便出兵北伐,统一中国。 然而苏联极力促成的国共合作,实则是一场“包办婚姻”。因为两党的革命道路是截然不同的。国民党革命的目标是国家统一,因此以蒋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一心坚持北伐,避免与英美、资本家等发生冲突。而共产党革命的目标则是阶级斗争,解放人类。即使暂缓北伐,也要坚决反帝。 工农运动的大规模开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经济、社会秩序,因此忌惮共产主义的上层资本集团、帝国主义、外国资本等开始对共产党产生不满。他们希望有这么一场清党,来打击工农运动。因此为了获取援助、巩固自身实力的蒋介石,与其一拍即合,血腥的清党随之而来。 清党虽然让国民党脱离了苏联的控制,然而国民党自己的基层党组织也被屠戮殆尽,国民党的灵魂彻底被摧毁,再也没有能建立起来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此后的国民党只剩下一支没有党约束、貌合神离的军队。 更重要的是,国民党从一个充满心向革命的爱国青年的政党,变成了充斥了官僚集团、资本家、既得利益者的政党,腐败迅速在党内蔓延。此时的国民党已经彻底脱离了人民。 这场清党,虽然让共产党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也让部分共产党人开始觉醒和探索。中共开始从共产国际的中国分部,彻底转变为一个本土的民族主义政党。从无条件听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组织工农运动,到逐渐摸索出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开始武装斗争,独立领导了中国的革命。从南昌起义开始,革命的星星之火,逐渐燃烧了整个中华大地。 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虽然形式上统一了中国。然而内部仍是派系林立,除蒋介石的中央军外,还有北伐之中实力大增的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张学良的东北军,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龙云的滇军,西川的各路军阀,以及盘踞西北的马家军。在党内不甘失败的汪精卫也在徐图东山再起。中国共产党也开始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向武装斗争的道路。 ▲1928年国民政府派系分布图 此时日本军国主义也开始崛起,对中国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中华民国的命运又当如何?青天白日大旗之下的中国,能够走向光明吗?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不够客观,还请勿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