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典|《论语》第九篇子罕(212):孔子的境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愚然楼 2024-10-14

图片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翻译】

【杨伯峻】孔子一点也没有四种毛病——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李泽厚】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钱  穆】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亿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夜辰心得】

这章太重要了。“八个字”,即把孔子学道的境界展现出来,这也是儒家精神的“魂”。我甚至认为,以此可以验证儒生的真伪。也就是说,如果有个儒生是意、必、固、我的,那想来是个半吊子学徒。

先把这“八个字”摆上圣坛,拜上三拜,升起虔敬之心,再来虚心学习、悉心领悟。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非“子曰”,而是弟子对孔子长期观察,然后有感阐发了一句描述性的话。由此可见,能说出这话的人,也不是一般人。没登上那高度,是看不到这景色的。

下面,就逐字逐句地解析一下这句话。先把《朱注》原文搬出来:绝,无之尽者。毋,史记作“无”是也。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执滞也。我,私己也。四者相为终始,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而成于我也。盖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至于我又生意,则物欲牵引,循环不穷矣。程子曰:“此毋字,非禁止之辞。圣人绝此四者,何用禁止。”张子曰:“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不相似。”杨氏曰:“非知足以知圣人,详视而默识之,不足以记此。”

1.“绝”。无之尽者。意思是永远不会有。“子绝四”。一说,孔子禁绝了“意必固我”四种情况。这说明以前是有的,后来约束自己禁止了,就好像以前抽烟,后来戒了。一说,孔子从来没有“意必固我”四种情况。一说,孔子绝“意必固我”,而且连“毋”字也绝了,这个讲的比较深,“毋”是一种强用力的心,把“毋”绝了,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2.“意”。私意也,这说的是个人的想法,上面三位先生分别理解为揣测、瞎想、亿测(揣测)。再推开来,钟博士称之为念头。为什么“毋意”?

日常生活中,人们处事交往,总会不自觉地去揣测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揣测一个人的是非好歹,这一揣测,就得出一套想象中的“事实”,一遍一遍地揣测,一遍一遍地确认,最终想象就逐步模糊成为事实。“疑邻盗斧”的故事,即是生动演绎。为此,毋意,是教导人打破幻想、扎根现实,始终以事实为依据。

放大来看,从“念头”这个意思理解,就是佛家讲的不生妄念,所谓“念起是病,不续是药”。他们认为,人的痛苦,本质是念头在作祟,本来无一物,因为念念相续,生出世间万物、七情六欲,徒增无数烦恼。虽然未必如此绝对,但是许多时候,人切实要把控住思想,凡事不能靠拍脑门决策,凭意气决断,活在想当然之中,这是毋意的应有之意。

3.“必”。期必也,这说的是期待事情必然这样。有两种情况:

一个是从过去看,希望事情长此以往不改。比如“言必信,行必果”,答应的事情必然要做到。这话本是肯定、赞美,却违反了“毋必”。一些违反了个人意志的承诺,一些违犯了法律道德的协议,一些不符合目前情况的表态,就不需要兑现。不失义为大,失信反而事小。

一个是从未来看,希望事情发展必是如此。比如父母望子成龙,希望孩子长大后一定要做官,一定要学法律,一定要娶个门当户对的,等等。青年找对象也是这样,对男人的标准高富帅,起码175,存款多少,还有指标;对女人的标准白富美,起码165。这些冰冷的指标,硬是把活生生的人给割裂开来,结果是符合这条,不符合那条,总是不如意,最后自己剩下了。这也是违反“毋必”,在想象中给自己设限。正面的例子,钱穆先生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可以对比体悟。

4.“固”。执滞也,这说的是执著顽固。起初,觉得“必”与“固”的意思相近,区别不大。现在细品,“必”是处于期望阶段,“固”则是面对现实阶段。父母期望孩子当官,可孩子长大后想学医,在矛盾冲突之中,父母“必”的想法不变,但是死守这个原则,强硬干涉而不退让,这是“固”;反复衡量,虽然思想上不同意,可行为上妥协了,这就是“必”而不“固”。

现实来看,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必固”的呢?有的话,一定是形而上的。比如,信仰真善美,这可以,但放在具体问题上必须具体分析。说谎是假吗?杀人是恶呢?牛粪是丑吗?不一定!所以,形而上可以“固”,形而下则需要“动”。

5.“我”。私己也,这说的是自私自利。说起“我”来,真是一个大问题。朱子说“私己”,是放在世俗社会里,从道德层面理解,一个人总是有私心私欲,为自己着想。从哲学层面来看,“我”是个“元问题”,是人类认知的前提。“毋我”,简单说不要自私,要有公心。放大说,就是破“我执”,凡事以事实为依据,不要把主观意志强加于客观事实。

现实里,如果用“上帝视角”来观察自我,就会发现,每个人的言行,都会不自觉的为了维护“我”的存在。比如,朋友圈炫富,炫知识,晒幸福,晒孤独,其实都是在刷“我”的存在。试想,一个美人戴着鸡蛋大的钻石却没有人看到,那她还会戴吗?一个人打台球一杆清台没有人看到,那他还会有那么大的快乐吗?人,因“我”而存在,也因“我”而迷失。

“意必固我”,单独理解是个点,串起来就连成线、变成圈。“意”是念头升起,“必”是期望念头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固”是遇到曲折而执念不放,“我”是成就了一个独立的私我,如此往复循环,则构成一个封闭的人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既具有道德层面的现实意义,又有着深厚的禅意在其中,值得悉心领悟,常诵于口、发于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