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终于是我自己的了……早知道'脑起搏器’效果这么好,我真不该犹豫那么久!”在微创植入脑深部电刺激器后经过三周的恢复与观察,60岁的帕金森病患者范女士终于迎来了“开机”。随着电路接通,规律的电脉冲定向、精确作用于脑中病变核团,双臂震颤、肌肉强直、动作缓慢等症状显著改善。 据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高亮介绍,范女士此番植入的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国产的脑深部电刺激器(俗称“脑起搏器”),不仅可反复充电,更能兼容3.0t磁共振检查,在治疗的有效性、经济性与可及性上均具有优势。 范女士帕金森病初发时只有48岁,经过十多年用药,药物“蜜月期”逐渐结束,双侧肢体震颤与肌肉强直等症状日益加重。如今即便服用多种药物,效果也仅能维持两小时左右,尤其到了午后,症状更为明显。 在十院神经外科就诊后,高亮综合评估其病情,判断病程已进入中晚期,单纯使用药物效果有限,建议通过植入脑深部电刺激器(俗称“脑起搏器”),与药物协同发挥“1+1>2”的作用。 尽管这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技术,但一想到要在颅骨上钻孔、往脑子里插入金属导线,范女士就惴惴不安,再加上对费用的担心,始终下不了手术的决心,生活质量每况愈下,家人也苦不堪言。 记者了解到,全国产“脑起搏器”于近期获批用于临床,不仅疗效可比肩进口产品,而且在某些技术指标上还更具优势——可充电、可在不关机状态下接受3.0t磁共振检查、可记录脑细胞放电数据、可感知患者摔倒,更重要的是价格比进口产品便宜近1/3。看到如此多的优势,范女士的担忧和疑虑渐渐消除,决定接受手术。 在全面术前检查与充分准备基础上,高亮带领团队开始了微创植入脑深部电磁机器的手术,总计耗时四个多小时。术后经过三个星期的观察与评估,植入电极带来的微毁损效应与局部水肿消退,开机条件已具备。为确保万无一失,开机前范女士又接受了3.0t的脑部磁共振检查。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曾经的脑深部电刺激器只能使用1.5t磁共振,而且检查时须关闭电源,而此款全国产设备则完全没有上述限制。”十院方面表示。 开机后根据感受与躯体反应,医疗团队精准调定电刺激的频率、电压与脉冲宽度,范女士对疗效十分满意,但同时又担心设备充电续航的问题。高亮的解释打消了她的顾虑——该设备充满一次电可以连续使用四周,但保险起见建议一周充电一次,只需将充电头“贴”在右锁骨下的脉冲发生器上,就能实现非接触式充电,每次充电一个小时即可。 高亮表示 随着病程进展,帕金森病患者不可避免会发展到多巴胺类药物逐渐失效的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束手无策,在内科优化药物治疗方案的同时,对于病程在5年以上(或病程3年以上且症状严重)的患者,通过微创外科手术植入脑深部电刺激器已是十分成熟且有效的手段。 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在“脑起搏器”配合下,药物用量可减少13%以上,同时症状显著改善。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脑起搏器”植入对非原发性帕金森患者无效,因此,需由专科医生作精准评估,以确保疗效与患者安全。 (通讯员:生星) 上观号作者:上海静安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