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包括: (一)个体性 人际交往的双方的社会角色会影响彼此的人际关系,但社会角色关系与人际关系不同。 在人际关系中,社会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则成为主要问题。 (二)直接性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 没有直接地接触和交往,就不会产生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一旦建立,就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 双方在心理距离上的趋近,会使个体感到心情舒畅;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三)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 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人们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和疏离的情感。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一般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 一是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涉及注意、选择交往对象,与交往对象进行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二是情感探索阶段。 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情感联系。 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 此阶段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三是情感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沟通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和批评。 四是稳定交往阶段。 在此阶段,交往的双方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沟通与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也称自我开放,指在沟通和交往的时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 奥特曼等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随着信任和接纳程度的提高,交往的双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 因此,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我们想了解我们对别人的接纳程度,通过评估我们的自我暴露水平就可以做到。 我们对别人的接纳越多,就会要求对方对我们暴露地越多、越深。 但要注意,无论关系多深、多密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意暴露的领域。 我们不能因为关系亲密或者是情侣、是夫妻、是亲子,就要求对方完全地敞开心扉,更不应该随意地侵犯对方不愿意暴露的隐私。 否则,会让对方产生强烈的反感,从而导致对我们的接纳性下降。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水平。 一是情趣爱好方面,比如饮食习惯、偏好等。 二是态度,如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等。 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比如自己的自卑情绪,和家人的关系等。 四是隐私方面,比如个体的性经验,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等。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一)相互性原则 (二)交换性原则 (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四)平等原则 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心理学家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理论,其主要观点是: 第一,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包容需要是指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的需要;支配需要是指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情感需要是指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 第二,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果不能满足,那么就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 第三,对于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 这样,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再加上主动与被动的满足方式,就构成了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即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主动情感式和被动情感式。 主动包容式是指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被动包容式是指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主动支配式是指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被动支配式是指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主动情感式是指表现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 被动情感式是指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第四,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 包容需要: 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那么就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 如果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那么就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等; 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那么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是群居还是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良好。 支配需要: 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的自由,使之有一定的自主权,那么就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 双亲如果过分控制,那么就易于形成专制式的行为方式,如儿童倾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专行; 或者形成拒绝支配式的行为方式,表现出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他人; 或者焦虑过重,防御倾向明显。 情感需要: 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那么长大后就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密关系; 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后会表现出超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 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地对待自己。 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 群体形成过程的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地发生。 群体解体的过程的顺序相反,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去控制,最后难以包容,导致群体解体。 〰️〰️〰️〰️〰️〰️〰️〰️〰️ 祝您在这里收获健康美丽之幸福人生
|
|
来自: 碧海蓝天kx32di > 《?人道,驭人,相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