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的到来,高温天气成为了常态,中暑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中暑是由于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时,体温调节失衡、体内热量累积过多而引起的急性疾病。面对高温持续的情况,了解并掌握中暑的急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急救的角度,详细阐述高温持续下中暑的急救措施,以期为公众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 中暑的分类与症状 在探讨中暑急救之前,首先需要对中暑进行分类并了解其症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类。
1、先兆中暑: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除先兆中暑的症状外,患者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3、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其中热射病最为严重,患者可出现高热、无汗、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症状,体温可高达40℃以上,危及生命。 中暑的急救措施 为了使患者中暑症状不要进一步发展,身体温度能够逐步下降,周围急救人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迅速脱离高温环境: 当中暑发生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迅速将患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这有助于减少外界环境对患者体温的进一步影响,降低体温上升的速度。同时,要让患者保持平躺或侧卧的体位,以便更好地散热和保持呼吸道通畅。
2. 快速降温: 降温是中暑急救的关键步骤。在患者转移到安全地点后,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降温。常用的降温方法包括:
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或冰块敷在患者的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以加速散热。同时,可以用温水或冷水擦拭患者的全身,特别是背部、腋窝、腹股沟等散热较快的部位。但需要注意的是,水温不宜过低,以免引起寒战和肌肉收缩,反而增加产热。有条件的可以使用冰毯、冰帽等设备进行降温。
药物降温:在物理降温的同时,如果条件允许且患者病情严重,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温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降温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3. 补充体液 中暑患者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丢失严重,因此需要及时补充。在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其少量多次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或淡盐水来补充体内所需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果患者出现呕吐或意识不清的情况,应避免口服补液以免发生误吸或窒息。此时应尽快就医由专业人员进行静脉补液治疗。
4.保持呼吸道通畅 中暑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症状。此时应让患者保持平躺或半卧位姿势,并松开衣领和腰带等紧身衣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出现昏迷或呼吸停止的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5.紧急送医 在完成初步急救措施后应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在送医过程中应持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中暑急救措施) 中暑急救的注意事项 1、避免过度降温:在降温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降温导致患者体温过低引发其他并发症。当患者体温降至38℃以下时应停止降温措施并注意保暖。 2、观察病情变化:在急救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急救措施。如果患者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3、预防并发症:中暑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热射病、肾衰竭等因此在急救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心理安抚:中暑患者往往情绪紧张、焦虑不安因此在进行急救的同时也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抚和支持。 总之,本文详细介绍了高温持续下中暑的急救方法。在高温天气中,中暑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掌握中暑的急救方法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其关键在于迅速脱离高温环境、物理降温、补充体液、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重症患者的及时送医治疗。同时,在急救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避免过度降温和自行用药等注意事项。此外,也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本文掌握中暑的急救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中暑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急诊急救指南(2018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暑防治指南(2020版)[S].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