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方证解析及临床应用 孟康 河北省晋州市中医院 五苓散首载于《伤寒论》,此方常用于治疗太阳蓄水证,常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但此方不仅限于小便不利为主的诸病证。根据胡冯经方医学体系思想,五苓散证属于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为外邪里饮证。现以《伤寒论》原文相关论述为基础,结合临床验案,对其方证应用作相关阐述。 五苓散证常见症状为口渴、小便不利;可见有脉浮、发热、身疼痛等表证;若水饮上迫于胃,可见心下痞、水入则吐;上迫于头面,可见吐涎沫而癫眩。因此,五苓散证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属外邪里饮证,此为五苓散临证应用之准则。 条文分析 五苓散在《伤寒论》中有8条论述,在《金匮要略》中有1条论述。总结9条原文之论述,五苓散证可见以下症状。 小便不利 在五苓散方证中,小便不利为水停下焦膀胱所致,为此方证特征性的症状之一。但在9条原文中仅见2次“小便不利”,为第71条、156条。这可能与仲景详于前而略于后的写作手法有关。临床许多时候以小便不利,如小便少、小便频为抓手,可考虑用五苓散。 口渴 口渴是9条原文中出现频次最多的症状,有7条原文,如71条的“消渴”,72条的“烦渴”,73条的“汗出而渴”,74条的“渴欲饮水”,156条的“渴而口燥烦”,244条的“渴者”,386条的“热欲饮水”。五苓散证之口渴为水饮内停、津液不能上布所致。此时之口渴,饮后不得解,故有“消渴”“烦渴”之描述。仲景不厌其烦地描述五苓散证有口渴症状,说明患者以口渴为主诉时有用五苓散的机会。临证见到口渴,不一定皆用清热滋阴之法。若口渴,渴喜热饮,伴有舌淡、苔薄白甚或水滑之象,可考虑用五苓散治之。 水入则吐,心下痞,吐涎沫而癫眩 水饮内停,膀胱气化不利,不能随小便排出,冲逆于上,便可出现水邪上逆之诸症,如74条之“水入则吐”,痰饮病篇第31条之“吐涎沫而癫眩”。如156条,水饮伴冲气逆迫于心下而成心下痞。此时当伴有小便不利等水饮内停之证,方可用五苓散。 脉浮,发热,身疼痛 此组症状为表证未解之象。五苓散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太阳表证为其表现之一。因此,临证中与肢体有关的病证,若符合外邪里饮的特点时,有用五苓散的机会。 临证要点 辨证时,五苓散证太阳病可能有手足凉、汗出、肢体活动不利等表现;阳明病,可有口干、口渴等热象;太阴病,可有头晕、小便不利、大便稀、眼袋黑、舌淡、苔薄白而滑腻等水饮内停之表现。临证时,先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辨证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属外邪里饮时,方可提高本方治疗疾病的准确率。 典型案例 痿证案 白某,男,62岁,2022年8月4日初诊。患者诉行动缓慢半年余,伴见肩膀不能抬起,精力不足,偶心悸,烘热汗出,口黏,口渴,口水多,胃怕凉,便稀,小便少。脑CT提示左侧放射冠区腔隙灶,老年性脑改变。舌淡,苔薄黄水滑,脉弦。 辨六经: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方用五苓散合百合地黄汤加减:桂枝10g,茯苓30g,猪苓10g,泽泻30g,苍术10g,干姜10g,百合30g,生地黄20g,吴茱萸6g,浮小麦30g。5剂,水煎服,日1剂。 8月12日二诊:患者诉行动较前流利,肩膀能抬起,烘热汗出减,口黏减,口水少,尿床。余症同前。舌淡,苔薄黄水滑,脉弦。守上方加片姜黄15g。7剂,煎服法同上。 8月19日三诊:患者诉行动较前明显流利,肩膀抬起程度较好,烘热汗出减。余症同前。守上方去百合、地黄,加莲子10g、酒萸肉20g,吴茱萸增为9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伤寒论》160条曰:“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一般认为,此处描述指的是第67条“身为振振摇”之苓桂术甘汤证。水饮阻滞,气血不能运行通畅,可导致肢体失去濡养而成痿弱不用之证。但此患者口渴、口水多、大便稀、小便少的表现,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之五苓散证,水饮致痿与160条同。故用五苓散为主治之,并随证加减而取效。虽不专治痿,但根据其表现按六经八纲辨治,此为方药取效之根本。 干眼症案 薛某,男,46岁,因“眼干1年余”于2023年2月13日就诊。刻下:眼干,伴唾液少,口唇干,大便不成形,小便无力,睾丸不适,有牵涉感,右腰酸,足掌热,小腿凉,纳寐可。既往溶血性贫血病史。舌淡,苔薄白根腻,脉细略滑。 辨六经: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兼夹瘀血。 方用五苓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桂枝12g,茯苓18g,猪苓18g,泽泻30g,苍术18g,牡丹皮10g,赤芍10g。5剂,中药免煎颗粒,冲服,日1剂,分2次饭后温服。 2月18日二诊:患者诉眼干减,唾液增,便较前成形,胃胀减。小腿凉缓解,小便无力,小便黄,睾丸不适,牵涉感,右腰酸,足掌热。舌红,苔薄黄,脉细略弦。守上方去苍术,加白术18g。5剂,煎服法同上。 患者后陪家属来看病,言眼干已愈。 按 对于眼干、口唇干,一般认为是津液不足所致,多采用滋阴之法。但此案患者,除眼干、口唇干外,尚有小便无力、大便不成形、舌淡、苔薄白根腻、小腿凉等水饮内停之象,故应为水蓄膀胱、气化无力、津液不能上达所致。再兼患者有瘀血内停之象。治以五苓散温阳化饮,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水饮易化而瘀血难除。故5剂后水饮得化而眼干、口干缓解。 黑眼袋案 田某,男,39岁,因“眼袋黑3年余”于2024年2月7日初诊。刻下:眼袋黑,醒后疲乏,足凉,汗出多,阴囊潮湿,小便多,手麻,着凉后腹泻。舌淡,苔薄黄,脉关尺弦细。 辨六经: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方用五苓散加葛根: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苍术10g,葛根20g。7剂,中药免煎颗粒,冲服,日1剂。 2月15日二诊:患者眼袋黑减轻,足凉止,阴囊潮湿减轻,小便减少,手麻止。余症及舌脉同前。守上方,将葛根减为15g。7剂,煎服法同上,继续巩固疗效。 后患者领家属来看病,眼袋黑已不明显。 按 黑为水之色,眼袋黑为水饮内停之象。此患者除有眼袋黑外,尚有足凉、汗出,多属太阳病;阴囊潮湿,着凉后腹泻,小便多,属太阴病;苔薄黄为略有内热,属阳明病。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故用五苓散治之,加入葛根通经。方证对应,使水饮得化,故眼袋黑得解。 水逆证案 张某,女,70岁,因“头晕1月余”于2023年11月28日就诊。患者耳石症复位后仍头晕,饮水则吐,纳差,口干,口苦,烧心,小便少,足凉。舌红,苔薄黄,脉左寸浮弦右关弦。 辨六经:三阳太阴合病。 以头晕、饮水则吐为急,先治其冲逆,冀其能进食后再图后治,故用五苓散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25g,白术10g,生姜10g,清半夏10g。3剂,中药免煎颗粒,冲服,日1剂。 12月4日二诊:服上药后头晕减,饮水则吐止,纳差,恶心,食凉烧心,口干口苦,便可,汗出少,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左寸浮弦右关弦。辨六经为三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柴苓汤证。守上方将泽泻减为20g,去猪苓,加柴胡10g、黄芩10g、党参5g、炙甘草10g、大枣10g。3剂,煎服法同上。 12月7日三诊:患者诉仍头晕,纳差,晚上口干,烧心减,汗出减,仍胸闷,小便急,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左寸浮弦右关弦。守上方,将泽泻增为25g,去清半夏,加猪苓10g、天花粉10g。3剂,煎服法同上。 12月10日四诊:患者诉头晕明显减轻,纳差,口苦减,食凉烧心明显,汗出明显,小便频,手凉,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左寸浮弦右关弦。守上方,将桂枝减为6g,去天花粉,加清半夏10g、海螵蛸15g、浙贝母10g、百合10g、首乌藤10g。3剂,煎服法同上。 按 患者以头晕为主诉,伴有水入则吐之水饮上冲之象,又有小便少之水饮内停,为太阴病。足凉、脉浮为太阳病,烧心、苔薄黄为阳明病,口干、口苦、右关弦为少阳病。但以头晕、水入则吐为急,故先用五苓散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其水逆。吐之后再用柴苓汤化裁,因药房猪苓暂缺,故二诊暂时未用。并随证加入止酸之乌贝散、天花粉、百合止渴。历经四诊,抽丝剥茧,辨证用药后而证愈。 |
|
来自: 新用户2618717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