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庭前春雪 2024-10-18

我们经常说: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介绍,妨碍组织学习的两个原因: 主动性幻觉和执着于短期事件。

为什么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什么是主动积极的幻觉,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们经常在具体的事情上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看起来很忙碌,因为这些战术上的勤奋,往往立竿见影,能马上看到效果,很有成就感。而战略上的改变需要更漫长的反馈周期,并不马上看到效果,但是它们,往往才是根本性的解决办法。如果从系统思维的角度看,越是专注于短期行为,其实就离系统思维越远。

《上游思维》中作者希思,讲过一个故事,故事说的是,有两个人走在路上听到桥下的河里有人喊救命。他们看到有个孩子快要淹死了,就赶紧跳进水里救小孩。等到好不容易把这个孩子,救上岸之后,河里又传来了另外一个小孩的呼救声,他们只好又跳回河里救人。紧接着一个又一个孩子接连溺水,他们俩都已经筋疲力尽了。这个时候,其中有一个人上了岸,就朝河流的上游走去。他的同伴抱怨说:这里人都救不过来了,你要去那里做什么?他说:我要到上游去,看看到底是谁把这些孩子扔进水里的。

为什么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希思通过这个故事来说明“上游思维”的重要性,下游思维是专注于应付眼前的问题,而上游思维是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个故事其实也说明,我们为什么常常陷入主动性幻觉,陷入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懒惰。看起来我们先解决棘手的问题是很理性,但其实恰恰是受到了情绪的驱动。

比如产品经理小张接到大量的产品需求,为了不让产品需求堆积而带来的焦虑感,受这种情绪的驱动,小张只能拼命排期和迭代需求,以缓解领导的压力和内心的焦虑,虽然他心理很清楚,这样的勤奋很多时候只能解决短期问题,当我们深陷短期繁杂的事务,就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系统问题。而当出现系统性问题的时候,我们还往往抱怨说,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要责怪自己。

主动性幻觉和着眼于短期事件是类似的,我们往往只看到问题现场,可见的现象,而忽视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用系统思维去看待问题,你会意识到,你看到的问题,永远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它只是更大系统性问题的偶然呈现,产品投诉率增加,是产品质量问题吗,是产品物流问题吗,还是背后质量管理流程问题,或者说更大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的问题。上一期我们介绍了,任何问题都可以从:事件、行为模式、系统三个层面去看待问题。越是往深层次挖掘,问题往往越抽象,越模糊。

举个例子,比如两个小孩在操场上打架,你可以想象成,任何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比如小明说,是小王抢他的球,所以才打他。而小王反驳说,是小明不让他玩玩具,所以才抢他的球。那到底是谁对谁错呢?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思考和解决问题:事件、行为模式和系统。首先看看事件层面,也就是根据事情的现场情况解决问题,这个时候老师来了,老师可能一看小明受伤了,那么就认为小王肯定错了。如果在事件层面解决,老师更喜欢谁,谁口才好,谁声音大,谁没有受伤,可能谁就谁赢了。

其次,如果在行为模式上解决问题呢,聪明的老师可能会问,是谁先动手呀,这个时候这个事情会追随到更长的时间范围,从行为的互动模式去看,并且按照通常的规则:谁先动手谁就输了。这看起来还比较公平合理,这是在行为模式上解决问题。

这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什么问题呢?如果我们执着于事件和行为模式,我们会从具体的行为来区分对错。我们总觉得,要么是小明对,要么是小王对,他们不可能都错,或者都对,但执着于非对即错的思维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忘记,他们冲突双方构成了一个更大的系统,在他们的行为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观念控制着他们的行为,这个系统观念或者目标就是:赢得对方或者不服输。

为什么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小明想要赢得对方,小王也要赢得对方,因此他们才能不断冲突升级,看起来是小明或者小王控制着自己的行为,但实际上是观念控制了他们的行为。如果他们都要赢得对方,甚至把赢得对方定义为要把对方打倒,如果这个观念不改变,那么这个冲突就很容易升级为打架斗殴。如果这个观念不改变,即便老师现场区分出了对错,不管是谁输输赢了,都可能埋下了下次报复的种子。

如果从系统层面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改变他们对“同学关系以及输和赢的观念”,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从事件层面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可能这次解决了问题,就成为下一次冲突原因。甚至他们还会把这种对待输赢的观念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今天是小王和小明,明天就是小王和小张产生冲突。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了对于输赢的观念,就可以更广泛地解决他们未来的潜在问题。直接打倒对方这是一种赢,选择更大方地原谅对方的过失也是一种赢,选择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上,从长期来看学习成绩更好,这也是一种赢等等,输赢的观念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更广泛来说,赢得竞争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用孙子兵法来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佳的策略。

为什么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小王和小明的冲突,只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事件,甚至关系的层面解决问题,永远只能解决短暂和表明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你需要系统思维。正如爱因斯坦说:我们无法用提出问题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要从表象、具体的问题,看到背后抽象、本质的问题,系统思维就提供给了我们很好的工具。其实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我们绝大部分具体问题的背后,本质问题往往都是抽象的。

比如父母看到小孩摔跤就哭,并且马上上前扶起来,每次都能做到非常及时给与帮助,看起来解决了小孩摔跤就哭的问题。但是其实小孩为什么摔跤就哭呢?或许更大的问题是,小孩子适应力和安全感不足所导致,父母需求做的是去培养小孩的适应力和安全感,而不是每次摔跤了就去扶起来,这可能恰恰降低了小孩的适应力。

问题看起来都是具体的,可见的,但往往这些只是表象问题,并不问题的本质,站到系统的角度,要素和连接的问题都是显性的,而系统目标常常是隐性或者抽象的,因此我们很难看到,于是,我们就经常陷入“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陷阱中,成为救火队员,还以为自己很辛苦,很努力,但其实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甚至创造了更多问题的原因,正如彼得圣吉说:今天的问题常常来自于昨天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就像开始小孩之间的冲突一样,如果只是简单的安抚或者判定了哪个小孩对或者错,而没有改变他们对于行为规则的观念,那么今天问题的解决,就很可能埋下未来报复的种子。孩子的冲突或许是小事,我们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其实根本问题都是观念之间的冲突,而并不是看到的,某个单一事件的是非对错。

正如我们开始说的,系统有三个要件:要素、连接和目标,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要素的问题,深入一点可以看到连接的问题,要素和连接往往是显性的,而系统的目标常常是抽象和隐性的,但确是最重要的。因此,要解决根本性问题,我们需要跳出问题的现场,看到背后更大的系统。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希望对你有启发。关于系统思维和第五项修炼的更多内容,请点赞收藏和关注我,我们下一期内容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